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6-12-16 03:17李少义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8期
关键词:困境与对策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学结合

李少义

摘要: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以期从根本上扭转当前困境,使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困境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029-0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发展要求,是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根本途径,因此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多方共同参与。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必要性

1.学校方面: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即通过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引入企业真实产品或服务流程与职业岗位标准,科学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企业真实生产服务环境与标准,建设对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实习实训教学条件。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必将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学生方面:增强就业能力,实现毕业即就业。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学生所学每门课程都是为掌握技术技能服务的,都是今后工作中切实有用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必然高涨,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其次,有行业企业背景的教师在按照企业真实生产服务环境建设的实践教学场所进行真实项目或案例教学,对学生而言,学习的过程就是从事某项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过程,就业竞争力必然增强。

3.企业方面。现代企业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才的竞争,赢得人才就是赢得市场。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将企业职业岗位标准及生产服务技术技能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则培养的人才可以弥补企业某类人才的短缺,更加适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另外,由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在真实生产服务环境下进行项目或案例的教学,相当于将企业培训前移,学生毕业后几乎不需要岗前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大大节约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与时间。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困境

1.院校存在认识偏差与投入不足。传统思想观念上认为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责就是传授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与理论知识,学生在校期间只要把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学好,工作所需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通过毕业实习和实际工作锻炼就可以掌握。另外,教师普遍缺少生产服务实际工作经验,要胜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模式下的现代教学,还要深入到企业一线进行锻炼与培养。再者,建设理实一体化与生产性实习实训条件的投入较大,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尤其是民办本科院校,师资培养、教学条件建设等所需的资金投入正是其短板所在。

2.企业内在动力不足。企业是从事生产或经营的主体,十分注重短期的生产效率与经营效益。而教育是公益性事业,投入与回报未必成正比,况且教育的效益存在滞后性。对企业而言,其参与教育的投入未必能立竿见影地产生可以估量的经济效益。同时,企业参与教育事业、教学、管理等各方面都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势必短期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企业普遍缺乏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在动力。

3.政策法规不健全,政府指导力度不够。党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近年来连续出台了许多指导性文件,但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却较为缺乏,院校、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凭自主自愿。政府在平台搭建与指导方面也较为欠缺,部分有合作愿望的院校与企业也苦于没有相应的沟通与对接渠道而只能望洋兴叹,即使自主对接上,却因在合作项目、内容、权益与责任等方面没有政府的指导而难以深入、长久地合作下去。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对策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学习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与政府文件精神,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服务的教育理念。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瞄准职业岗位,深入开展企业用人需求与职业岗位技术技能调研,分析归纳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政治合作、身心健康、理论到位、技能实在”为人才培养目标,构建“4+2”课程体系框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政治合作是底线,身心健康是要求,理论到位是基础,技能实在是指标。“4+2”课程体系框架中的“4”分别指思想政治课程群、身心健康课程群、理论知识课程群和技能课程群等四个课程群,“2”指拓展教育体系中的综合实践课程群和素质拓展课程群等两个课程群。

2.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加大“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现代化教学理念,依托合作企业真实典型产品或管理服务过程,将职业标准有机穿插、植入到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中,采用项目化、案例化、理实一体化等现代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新式教学需要具有职业岗位工作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双师”是指教师要具备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双重身份,“双能”是指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一方面选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工程实践和职业岗位工作经验;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由高校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授课,既培养学生也培养教师。

3.加强条件建设,完善校企合作平台与实践条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实践教学条件与应用研究平台做支撑。实践教学条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由实验实训室、理实一体化课室以及生产性实习场所等几部分构成,并按照企业真实的生产服务环境与标准结合教学实际需要适当优化,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建设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可由院校投入、校企共同投入或企业赠与等方式进行校企共建。在真实生产服务环境与标准的实践场所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犹如置身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从事某项具体工作任务,加之“双师双能型”教师授课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法运用,能够对学生技术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养成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4.拓展合作渠道,建立校企“互惠共生体”。校企合作应建立在资源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实现“校企互惠共生”。高校应着重发挥人才、科研与教育资源优势,瞄准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和实际生活问题,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研究。校企合作应以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为目标,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师与企业人员互聘、产品研发、企业订制班、企业员工培训与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增强高校为企业先进技术转移、科研成果转化、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以及为企业员工培训与继续教育的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直正使高校、企业、学生三方获益。

5.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对象,其成长成才与工作就业情况是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需要接受社会和用人单位严格、全方位的考核与评价。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评价应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由院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评价,建立院校、企业、社会等多方立体交叉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应贯穿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从岗位职业能力出发,根据生产实际需要,以典型工作任务和真实生产服务流程为导向,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效果、职业素养等进行全方位评价。从学校和企业的角度建立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同时引入第三方社会评价,着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

6.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校企合作指导力度。完善的政策、法规是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尽早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将院校、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纳入法律范畴。同时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与主导作用,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只有院校、企业、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才能又好又快地开展教学,培养更多社会需要、企业满意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结语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满足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途径。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虽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与障碍,但只要政府、院校、企业和社会多方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过程监督与指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能顺利、有效地实施。

猜你喜欢
困境与对策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学结合
探究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困境与对策浅析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困境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