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

2016-12-16 03:36段灵芝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8期
关键词:创新研究新媒体大学生

段灵芝

摘要:本文就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展开分析。在创新的视野之下,基于新媒体环境的现实情况,在对相关概念理论进行阐述之后,提出当前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教学缺乏实践意义三个问题。本文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提出了要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日常生活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三个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道德佳偶;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059-02

一、前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持续发展,新媒体已经逐渐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在潜移默化当中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在高校当中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不能绕开新媒体的语境。应该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结合新媒体的发展现状的现实情况来考量。此外,新媒体技术的创新为发展高校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再加上,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进行信息交互,社会现实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总而言之,在新媒体运营发展的当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既有机遇又面临挑战。

二、新媒体环境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1.新媒体环境。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深度普及,新媒体正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空间营造出一个全新的氛围。在定义新媒体环境的时候,首先应该着重考虑其两个特征,一是普及性,二是信息交互的快速性。所谓普及性质的是新媒体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新媒体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工具。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深度普及,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都在被新媒体环境所围绕。所谓信息交互的快速性,指的是,依托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传播工具,能够进行实时的信息传播。并且这种实时的信息传播所产生的费用相对较小,在wifi环境之下,人们甚至可以零成本地进行实时的沟通和交流,这也让信息传播的速度在这一时代快速增加。大批量的信息快速流通,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其中,不良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成为了当前新媒体环境之下信息传播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

2.大学生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情况,针对大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毕业之后投身到祖国的发展建设当中,力求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有理想、有知识、有素质、有道德的新型现代化人才。就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是由学校的相关部门所组织,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固定的授课时间,依据国家的相关要求所开展。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持续开展,针对大学生所展开的道德教育正在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关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对高校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

三、新媒体视野下,基于创新的考量,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问题

1.教学内容与实际结合不紧密。事实上,高效的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工作,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国家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也对高校的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对于其中细化的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范。但是实际情况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共同制约,当前高校当中一线的新媒体环境下道德教育工作的教育内容往往脱离实际,并没有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这种做法一方面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另外,也是对于学生独立人格和独立个性的抹杀。具体而言,当前在高校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课堂上,一线的教师将教育的内容定位在对课本内容的重复上,并不针对学生本身的特点来进行创新和延展。

2.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从新媒体运营的角度来审视当前高校的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发现,由于受应试教育体制的深刻影响,当前,高校的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教师常常忽略学生的意义和价值,一味照本宣科,以教学大纲上的条条框框来应对千变万化的现实和学生的情况,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将学生当作物化的教学客体,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不考虑学生的诉求。随着当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推行,当前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这些孩子在进入大学之前,在家庭当中受到了父母和其他长辈全方位的关心和关注,他们从心理上对于教师的关注和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具有巨大的诉求,特别是在大学寄宿制的环境当中,很多学生离开原生家庭进行集体生活,其所面对的挑战和心理的落差不言而喻。

3.缺乏实践意义。新媒体运营的视野之下,当前高校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还出现了实践性不强的问题。上文中提到,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脱离社会实际而独立存在。换而言之,实践是决定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准之一。从这个维度出发来考量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我们发现,由于教师的主观认识不到位,其在课堂教学当中,往往将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教学当作机械化的考试科目和指标来完成,没有为学生提供可实践的路径。这就让这门课失去了本身的意义,进而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实践性不强,还体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与学生缺少互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受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课堂上,常常扮演着全知全能的角色,力求通过严肃的讲解和讲授来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同。

四、解决当前问题的几个对策

1.善加利用新媒体,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在新媒体技术的指引之下,针对当前高校教育工作当中存在的缺乏实践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应该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即调整实际教学的内容实质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当中所出现的问题,弥合校园矛盾。首先,应该根据学生特点改革教材。在日常的交往过程当中,在一线教学岗位上的教师对于学生的现实情况掌握的比较全面,基于这种贴近性的特征,教师可以考虑对原有的教材进行增删,使之更适应学生的现实情况,这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地位的一个重要举措。其次,要改进教学方法。应该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课堂讲授方式,善加利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类新媒体,将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的课堂当作与学生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场所的平台。因此,高校的思想教育一定要围绕学生展开,要重视学生的意义和价值,围绕学生的心理诉求来进行相关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的调整。为了达到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最终目标,高校的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教学应该考虑开辟网上第二课堂,也就是说除了现有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为学生开辟网上倾诉的平台和通道。要设置专门人员管理相关网络平台,对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和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有关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并就重点问题进行集中回答。另外,要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与实践相紧密联系的经验和意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当中的归属感,能够让学生在正能量的影响之下,不断校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质的目的。

3.日常生活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教师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做好个性化的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工作,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在网络时代,各种网上社交平台蓬勃发展,迅速流行。为了达到加强与学生沟通的目的,教师应该考虑用多种方法与学生沟通。如通过开辟微博微信建立微信公众账号等方法,与学生时刻保持联系。同时,使用这些在线社交平台,也可以不断地了解学生的动态,并根据这些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情况来对学生出现的相关心理波动进行及时的引导。基于创新视野下的相关要求,对于每一个学生在生活和学习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精确细致的分析,并予以恰当的解决。

五、结语

秉持新媒体运营的相关理念来开展高校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并在此过程中,寻找和解决相关问题,对于提高我国当前高等学校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意义和价值都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郭雪花.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8):12-13.

[2]董琴.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管理及其启示[J].科教文汇,2013,(5):14-15.

[3]王悦.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主导性研究[J].科教文汇,2013,(3):45-46.

猜你喜欢
创新研究新媒体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新形势的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创新研究
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