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培养“一技之长”人才的必要性及途径

2016-12-16 03:36文雅峰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8期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高等教育

文雅峰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等院校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大学教育更应当努力强化专业教育,更应当把培养大学生的“一技之长”作为对国家、社会、家庭和学生负责的永恒的核心主题。“一技之长”不仅不否定“德智体全面发展”,更不否定“博学多才”,而且,后两者的存在是获取“一技之长”的基础条件和原动力,“一技之长”更是体现一个人“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博学多才”的最高境界。人类科学的原始创新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社会的基础建设和更高层次的消费体系建设都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一技之长”更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谋职谋生的护身符。高等学校应当成为培养具有高素质“一技之长”人才的圣地。高等学校应从招生到学生毕业进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体制更新和改革,并创新出一套更加有利于大学生自觉成长为一名具有“一技之长”的“双向预选择型”人才的管理机制和教学环境。

关键词:一技之长;双向预选择;高等教育;大学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077-05

在许多大学毕业生人才招聘会上,常会出现一种状况,即:一方面,社会的人才需求量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却又有成批的大学毕业生,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理想的工作岗位或职业。究其原因:一是社会机构对专业人才需求质量的过高要求(主观)与高等学校培养的现实人才(客观)不相适应;二是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工作职业水准的过高期望(主观)与社会现实或自身实力(客观)不相适应。

面对上述两个不相适应的现状,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期望能做到的应当是:努力培养出既具有能适应社会机构人才需求质量要求的自身实力,又能满足大学毕业生对未来工作职业期望的水准要求,即笔者在文题中所特称的具有“一技之长”的“双向预选择型”人才。笔者此处所提出的具有“一技之长”的“双向预选择型”人才,主要是指符合下列三个基本条件的人才:第一,市场上有对这种专业人才需求的职业;第二,应聘人喜欢或期望从事这种职业或专业工作;第三,应聘人已经具备了从事这种职业或专业工作的知识和技能。以下就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双向预选择型”人才的必要性及其培养途径进行探讨,供读者参考。

一、培养“双向预选择型”人才是对“一技之长”人才的完善和发展

1.强调培养“双向预选择型”人才,不仅更加强化了“一技之长”的重要性,而且还兼顾了社会的需求和个人的爱好,将学生学习与社会需要和个人爱好紧密连在一起,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资源的效率和应用针对性,有利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如若孤立的提倡“一技之长”,虽然强调学生的专业特长,但忽视了社会的需求和个人的爱好。

2.强调培养“双向预选择型”人才,紧跟市场需求,容易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而孤立的“一技之长”,则常常因为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而导致难以“学以致用”。

3.强调培养“双向预选择型”人才,紧密迎合了学生的爱好兴趣,使学生处于自觉和主动学习状态,最终,让学生真正拥有“一技之长”的本领。而孤立的“一技之长”,常常因为没有考虑学生的爱好兴趣,使部分学生处于强迫和被动“学习”状态,最终导致部分毕业生的专业特长有名无实。

4.强调培养“双向预选择型”人才,能够让教师和学生从封闭式校园教学和书本教学走向开放式社会教学和实践教学,并且营造出教师乐教、学生勤学、社会乐助的校园新风尚,最终将培养出更多的社会有用之才。

二、培养“双向预选择型”人才是对“全能型”人才观的矫正和重新解读

1.强调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双向预选择型”人才,是基于重视社会人才需求的可预见性,根据预见的需求,结合个人的爱好,学生有目标性的主动选择某专业进行深入学习和训练,真正让自己拥有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一技之长。而所谓“全能型”或“全面型”人才,则是没有预见性,盲目的力图通过掌握所有社会各类分工所需要的知识,去被动适应社会各类人才的广泛需求。异想自己什么都能干,却什么都不深入,四年过去了,什么都知道一点,却什么都干不了,其结果是,什么工作都适应不了。

2.强调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双向预选择型”人才,是尊重社会分工规律和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现实。事实上,当前社会缺少的并不是虚幻的“全能型”人才,而是缺少真正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在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如果没有某一方面专业特长,单靠空谈巧嘴,也许能一时获得某种信用,但是,从长远考虑,则难以得到较大发展。因此,盲目追求虚幻的“全能型”人才,远不如脚踏实地,努力钻研一个社会需求,同时又是自己喜欢的学科专业,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具备“一技之长”实力的专业型人才。

3.强调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双向预选择型”人才,是尊重个人学习时间和生理精力有限的自然规律。大学四年,真正用于学习和钻研学科专业的时间是很短的。如果真想要在这段时间内全面掌握各学科的知识,以成为“全能型”人才,那就只能“触之皮毛”。因此,倡导大学生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有的放矢”的集中钻研社会需要的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是让其获得真才实学的必经之道。

三、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双向预选择型”人才,是高等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1.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双向预选择型”人才的目标理念,是促进大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根本动力。目前,在大学里,因多种原因处于被迫或被动学习状态的大学生并不少见,他们的主要表现有:①经常以各种理由请假或缺席课堂教学。②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背着教师玩手机上网,或者看似在听课,实际上幻想着别的问题,面对课堂的讲授或讨论一言不发,既不提出问题,也不回答问题,更谈不上有什么创新性见解。③在课堂外,也不学习教材,更仇视相关专业书籍,一到考试前期,就问教师要复习题,并要求划定考试范围或考试内容,然后试图通过打突击的方式集中几天时间找习题答案以应付考试。④有的学生对实验和实习课程不感兴趣,他们走马观花做实验,做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作业,而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所以不管实验内容有多少,完成课堂作业就是他们的目标,这些学生对大学课程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什么会存在这些现象?笔者分析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他们所学的专业或内容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另一方面则是他们认为当前所学的知识与未来的职业选择并无直接关系或对应关系。他们也许从入校之日起,就成天抱着毕业后我干什么的就业忧虑,却不知道现在如何准备,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是最好的工作,更不知自己将来能干什么或应该干什么工作。他们心目中向往的工作取向和期望是:收入高、工作强度低,还要有更高或更好的社会声誉或拥有一定权力的机关。而相对于他们的期望,近年来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的实际岗位状况大多达不到他们的期望值,并且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并非在所学专业岗位上工作,因而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在这部分学生中滋生蔓延,最终表现出对学习无兴趣,更谈不上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只有顺应社会与学生的共同要求,创造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动力,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与学生的共同需求,自身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面对上述要求,笔者认为,创新“双向预选择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理念,是解决上述矛盾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双向预选择型”人才目标,将社会需求、学生爱好和一技之长紧密结合在一起,渴望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需求与学校培养脱节、学生所学专业与自身爱好脱节,“全能型”或“全面型”期望人才与现实人才脱节的“三脱节”矛盾,最终实现学生把学习与自己未来职业规划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

2.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双向预选择型”人才的目标理念,为高校全面改进教学管理模式提供了新方向。目前,虽然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将本科生的英语四级过级率、考研录取率和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率作为评价教学质量优劣的硬指标,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抓课堂教学纪律,如学生到课率、教师上课迟到率,课堂纪律要求,教师上课互评活动等,但实际上,仍只是治标不治本,而且,效果并不理想。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没有解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问题。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本解决,即使有最好的师资和教学条件,学校要真正培养出既符合社会需求,又符合学生个人意愿的具有一技之长的高级学科专业人才,只能成为一句空话。事实上,近年来在大学毕业生的招聘中已经突显了这一严重的问题,即从某些专业毕业的学生,甚至是研究生,也并不懂得该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特别是当前社会上常流传的一些说法,值得高校和大学生共同深思。如在技能方面,有“大学生比不上专科生”的说法,在收入上,有“大学生比不上农民工”的说法,在专业对口上,也有人把“博士生卖鸡蛋、卖猪肉”当成话柄在网上炒作。其实,就笔者看来:首先,上述现象本来是一种很正常的社会现象,不足以大惊小怪,而且恰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真正进步和真正公平性与平等性。因为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活动中,人尽其才和按劳分配原则仍占主导地位,更没有法律规定,中专生一定比不上大学生,大学生的收入一定要高于农民工,也没有规定博士生就不能卖鸡蛋和卖猪肉。第二,既然是一种正常现象,为什么又有人非要抖出来炒作一番不可?其原因是,在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心目中,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必定是高能力人才,本不应该干那些普通人可干的简单的事情。他们一方面为这些大学生打抱不平,另一方面则更是担忧大学生的实际专业工作能力(即对大学生能力的不信任)和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能力,再一方面也在为读书无用论提供理由。第三,这样的炒作虽然不会太多影响高等教育顺利进行的大局,但是,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及其在读大学生,也不能忽视对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的科学分析以及人们对这种现象担忧的合理性和对大学教育的更高期盼。高等学校只有懂得社会需求、尊重学生意愿,坚持“一技之长”培养观,放弃抽象的“全能型”或“全面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改进教学管理模式,将管理重心转移到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上来,努力创新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和更加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进一步为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目标性创造更好的条件,才能消除人们对“大学生能力”不信任的这种担忧。其中,创新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双向预选择型”人才的管理模式,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

四、实现“双向预选择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

1.国家、省市、区和学校教育部门应根据国家产业、政治、经济发展的五年或十年规划,与社会各类人才需求机构共同建立专业人才需求预测机制。传统的“全面型”人才或“全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理念,主要是基于对未来市场或社会人才需求量的无知或不可预见性理念而设置,因而导致学校盲目设置专业和学生盲目选择专业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学校自身对社会人才需求没有预见性,因而,用消极的方法盲目鼓励学生成为“全能型”或“全面型”人才,以便适应社会千变万化的现实,其结果是,学生无所适从,东看一下,西碰一下,到毕业时,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学了什么。有的学生毕业后3~5年还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主要原因是,喜欢干的事没有能力干,不喜欢干的事不想干。追根到底,还是因为大学期间没有做好职业规划,更没有做好能力准备,这既有学生自身的责任,也是学校教学教育体制的失误。

为了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制定好科学合理的未来(至少是毕业时)职业规划,国家和学校应经常发布国内外市场各类专业或各类职业(包括教育、科技、管理、劳务等)的人才需求信息,并做出有效的短、中、长期预测,以便为高考学生和在读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供必要的参考。建议国家、省市、区和学校教育部门根据国家产业、政治、经济发展的五年或十年规划,与社会各类人才需求机构共同建立专业人才预测机制,特别是高等学校可在招生就业处设立“专业人才预测研究室”。国家、省市、区和学校应从不同层次,至少每年发布一次未来五年或十年每年社会各类人才需求的预测信息,特别是高等学校应当经常发布与本校所设各类专业相关的未来五年或十年的人才预测信息。这样即可以为大学生考前、考后和入学后制定或修订毕业时的职业规划(或就业规划)提供有效的依据,否则,学生的所谓职业规划只能是无源之水和空想的理想口号,不仅不能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起激励作用,反而会成为一种享乐主义或等待“陷饼从天上掉下来”的借口。当前,许多学校也会经常举办一些人才信息交流会或人才招聘会,但这些形式都只是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后顾之忧,因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这样的招聘形式大多是即时人才的需要,对于没有毕业的学生,即使有能力有兴趣但不能应聘;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即使喜欢这个岗位,但由于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准备则应聘不上,这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供需旺缺”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早日建立全方位、不同层次的“人才供需市场预测”机制,努力培养出具备“双向预选择型”素质的人才,是符合高等学校既适应市场需求又满足学生愿望的教育目标的重要出路。

2.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配套建立学生入学后进行第二次专业选择的机制,以满足大学生根据自己未来的职业或就业和创业规划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对应专业进行学习的要求。众所周知,大学生入学前的专业选择,一方面受家长、亲友以及招生学校夸大宣传的影响,这些学生入学前虽然选择了当初认为是理想的专业,但是,入学后体验到的专业实际情况,却并不完全符合报考时自己所想象的内容与期望。另一方面,受考分和专业指标数的限制,有的学生没有被录取到报考时填写的第一志愿专业;还有的学生因入学后接触到了更多的其它专业,或者对自己未来就业规划有了新期待,可能会产生改变原来专业,更喜欢别的专业的想法,等等情况,往往都会导致部分学生不喜欢,甚至厌恶自己就读的专业。面对这类情况,学校往往是以调整学生专业会影响教学秩序为由,而通过劝阻和制度或纪律强行把他们留在本专业学习。殊不知,正是这些不安心本专业而被迫学习的学生,严重影响着教学秩序的正常实施。这些学生会经常以各种理由请假或缺席课堂教学、在课堂上迷恋于玩手机上网、走马观花式的做实验等,不仅浪费了这些学生本人的宝贵青春,而且也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效率。

伟大的科学和发明家富兰克林曾说,“宝贝放错了地方,它便是废物”。在当前就业双向选择的大形势下,学校更应顺应历史潮流,努力尊重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和对相应专业学习的选择,并应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这些学生的学习要求。事实上,这些学生的智商并不低,而且也不懒惰,只是暂时因为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学习专业,因而表现的消极怠工、无所事事。但当他们一旦找准了喜欢的目标,往往会表现出超常的能力,最终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因此,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特别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有必要重点考虑,将如何引导大学生入学后进行第二次专业选择的问题列入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早日建立科学的选择和管理机制,以达到尽可能既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又不至于严重影响教学秩序的目的。

3.高等学校应建立指导学生提前做好毕业后职业、就业或创业规划的机制或机构,以便早日让大学生的当前学习与其未来的职业爱好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建立指导学生提前做好毕业后职业、就业或创业规划的机制,并不是简单地指派一些领导、教师或名人用一些大道理去说服学生应该怎么做和应该做什么;也不是简单地在学生毕业前夕,找一些招聘公司前来宣传,让即将毕业的学生去应聘。上述方法虽然从传统观念看来是必要的或者有时是有效的,但不是根本的,因为,这类措施难以成为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的原动力。笔者所述的指导机制,是要让大学生的在校学习与其未来的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大学生体会到,如果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就无法实现自己的职业愿望。只有达到如此境界,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才会自觉主动学习专业知识。

如何建立这种机制?第一,正如前面所述,高等学校可在招生就业部门设立“市场专业人才预测研究室”,经常(至少每年一次)发布与本校所设各类专业相关的未来五年或十年的人才预测信息。第二,努力与社会机构(包括政府、企业、教育、科研等各类机构),特别是与本校所设专业相关的各类机构合作办学,一方面,可在大学生入学早期,就有针对性地聘请这些机构的人事部门前来授课,主要介绍其未来人才需求量以及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当然不是那种官气十足并倡导人人都去当官的所谓“全面型”人才的幻想要求);另一方面还可签订人才供需协议或供需意向书,对部分有意愿的学生进行定向培养。第三,允许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低年级阶段针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深入相关职业机构体验工作,以便更多地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从而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第四,鼓励学生毕业后自我创业,并指导相关学生提前制订创业计划,以便在大学期间选择好相应的专业课程,努力做好未来创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学校可在“招生与就业部门”设立学生提前制定毕业后创业计划的指导机构,指导机构的主要职责应是组织社会上与本校各专业相对应的创业成功者团队,定期或不定期分别给本校不同相应专业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业经历以及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同时也可为学生提供现场参观实习机会,为学生传播正能量,促进学生更加明确目标,更加努力读书,为了未来创业的成功,珍惜大学时光,努力积累更多的知识和更多的技能。

4.高等学校应努力强化专业教学,围绕学生能获取“一技之长”的能力创造有利条件,真正培养出具备“市场需求、学生爱好、有名符其实的专业特长”的“双向预选择型”专业人才。“有一技之长”不仅是大学生谋职的关键条件,同时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科技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因此,学校的首要任务应是促进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努力使学生有一技之长。自古至今,对人的能力要求,首先要有一技之长,有了一技之长,人才有稳定的谋生手段,才有足够深度的知识基础和生存实力去进一步学习和增加更多的其他技艺和技能。

一技之长乃是人类劳动价值的结晶,学识和技能都不在于博而在于精,什么都知道往往流于泛泛之谈,“业勤于精”就是对“一技之长”的高度赞美和极致倡导。清·李汝珍《镜花缘》中有道“凡琴棋书画,医卜星相,如有一技之长者,前来进谒,莫不优礼以待”。清·郑燮《郑板桥集·家书》也赞“愚兄平生谩骂无礼,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长,一行一言之美,未尝不啧啧称道”。老舍《四世同堂》也写道“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会办报,会演戏,会唱歌,会图画,或者甚至于会说相声,都可以作为进身的资格”。事实上,在现今社会里,大多数人仍靠自己的一技之长去换取所需要的生产生活物资或扩充自己的经济实力。即使是教师、博士也只可能从教于某几门课程和博学某方面或某领域的知识。世界大无边、知识深入海,技艺多于牛毛,谁也没有大智慧,更没有那多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无所不知的学术水平。现代社会虽然有许多人都期望自己或他人博学多才,并为己所用,但事实却适得其反。

首先,有许多期望自己有博学多才的人,愿望虽然是好的,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加上自己的本能与期望相差太远,结果在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中游来游去,这山望见那山高,直到筋疲力尽,仍找不到想落脚的山头,最终则被海水淹没。我们有一部分大学生,受抽象的“全能型”或“全面型”人才标准的影响,把学习钻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置之度外,却整天游荡在手机网络上,期盼博闻全人类知识和信息,在蒙蒙梦幻中,以为自己掌握了所有知识,成为了“全面型”人才,但其结果是直到毕业,在广阔无垠的人才供需筛网中,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筛孔。

其次,也有许多人期望他人是有博学多才的人,当然大多为招聘单位的领导者或企业老总。他们期望的理想人才就是“全能型”人才,希望自己的员工既是技术员,又是管理员和工人,既是专家,又是演说家和外交家,等等。总之,在他们的心目中,我想要你做什么,你就得能做什么。正是基于上述过高的期望理念,导致许多“千里马找不到伯乐”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造成“人才供需旺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世界上虽然有不少“全能型”的人才,但毕竟在人才海洋中也只是凤毛麟角,况且,要求每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具备这种“全能”更是不现实的。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虽然称得上是一位全能型人才,因为他在当时既是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又是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航海家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伟大领袖,但是,他的成名和成就也不是在大学阶段形成的,而是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积累形成的。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在适应市场需要的同时,更要尊重人才的自然属性和自然规律,而不应当一味去迎合市场上那些极少数不切实际,甚至违背自然规律的抽象的所谓“全能型”或“全面型”人才要求。大学教育更应当努力强化专业教育,更应当把培养大学生的“一技之长”作为对国家、社会、家庭和学生负责的永恒的核心主题。“一技之长”不仅不否定“德智体全面发展”,更不否定“博学多才”,而且,后两者的存在是获取“一技之长”的基础条件和原动力,“一技之长”更是体现一个人“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博学多才”的最高境界。如果把人的知识结构当作一座山,则“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山脚,“博学多才”是山腰,而“一技之长”则是山峰,三者缺一不可,人站在山峰上,只有山峰越高,才看得更远,望得更高。人类科学的原始创新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社会的基础建设和更高层次的消费体系建设都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一技之长”更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谋职谋生的护身符。高等学校应当成为培养具有高素质“一技之长”人才的圣地。为了培养出大批真正具备“一技之长”的“双向预选择型”大学生人才,高等学校应从招生到学生毕业进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体制更新和改革,并创新出一套更加有利于大学生自觉成长为一名具有“一技之长”的“双向预选择型”人才的管理机制和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正斌,李春雷.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与发展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30(3):50-54.

[2]刘燕华,贾雯.浅析就业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就业职业指导[J].商场现代化,2016,(2):238-239.

[3]余欢,王杨,刘玉凤.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情况的自我思考[J].法制博览,2015,(7):285-286.

[4]汪军.大学生的就业环境:理论分析与对策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6,(1):76-79.

[5]陈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逆向选择及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11-13.

[6]胡秀俊,于建波.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与完善[J].教育与职业,2015,(12):69-70.

[7]郭享渠.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强化途径选择及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35):162.

[8]高红,王甜,张元媛.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和政策选择[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48-50.

[9]崔丽丽.就业促进法视角下高校就业技能培训机制构建[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6,(3):17.

[10]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25(7):49-52.

猜你喜欢
大学毕业生高等教育
大学毕业生租房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准备三步法则
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