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课程考核指标体系改革设计

2016-12-16 04:03姚君虹马佳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8期
关键词:考核体系管理学新媒体

姚君虹 马佳

摘要: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高等院校也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进行了改革,但管理类课程的考核环节却没能跟上改革发展的脚步。本文结合新媒体环境,提出了包括专业素养和能力、理论水平和学习态度共三个层面的考核新体系,试图对创新高校管理类课程考核指标体系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管理学;考核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42-02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课程考核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检查学生学习状况、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在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许多高校都在针对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实践,课程考核方式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会对其他教学环节的改进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会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一、管理类课程考核方式调查与数据分析

笔者对所在高校管理类课程考核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5份,收回295份,有效问卷275份,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希望能以此了解该校管理类课程考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因篇幅所限,本文只列出对部分重要问题进行的统计分析。

被访学生对其课程考核中采用的考核方式,按由多到少排序,绝大部分学生的排序是闭卷、论文、开卷、口试,所有学生排在第一位的都是闭卷考试,说明高校课程考核是以闭卷笔试为主。

对于“课程考核中记忆性知识的通常比例”,55%的被调查学生选择60%~70%,20%的被调查学生选择80%~90%,可见考核中记忆性知识所占比重很高,课程考核忽视了学生自我思考、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评价。

对于“课程考核是否忽视对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有8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课程考核忽视对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从数据看,管理类课程考核中可根据培养对象需求适当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

二、《管理学原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根据笔者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管理学原理》考试方式的形式、内容、方法、过程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

1.考核方式单一且与教学目标脱节。近年来,各高校在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地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考试改革方面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管理学原理》期末考核形式仍以传统的书面闭卷考试为主,期末试卷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仅占30%。试题中客观题比例占卷面总成绩的35%,主观题占65%。此种考核指标体系存在如下问题:(1)期末试卷成绩占总评成绩比例过高,容易导致学生忽视学习过程而只注重考试结果。(2)主观题所占比例虽高于客观题,但大部分试题内容以对书本中部分知识点的记忆掌握为主。(3)记忆性试题所占比例过高,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注意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是造成当前部分毕业生空有理论而工作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会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势必影响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2.考核方式无法体现学生能力。管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强的学科。管理学界流行一句话: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表现为管理学众多理论的科学性、普适性和严谨性;艺术性体现在将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加以创造性的运用,针对不同的组织、不同的管理对象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这就要求管理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拥有发散性思维、实践和创新能力。而传统的书面笔试只能考核共性的内容,为了保证评分的公平性,教师只能依据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学生也只能迎合评分标准进行作答,缺少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缺乏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评价与培养。

3.未能与信息化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当今社会,互联网与信息化已经融入到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各方面,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普及也使人与人的交流打破了时空限制,变得更为高效和便捷。与此同时,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多媒体技术与信息化教学已经融入到大部分教学环节中,例如多媒体课件、软件实训平台等,但唯独考试这一环节,管理学科大部分课程的考试还只停留在传统笔试形式上,没能跟上信息化发展的脚步。长此以往,势必会拖其他教学环节的“后腿”,进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新媒体环境下《管理学原理》考核指标体系设计

考核方式改革还应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充分利用MOOC、大数据、APP、微信、微博、在线平台、资料库建设等途径,丰富考核媒介和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正确使用手机、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同时,又能创新性的将信息化发展前沿科技和理念引入到课程考核方式中,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针对目前考核方式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考核方式改革的总体思路应为:建立与培养目标相吻合,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来丰富考核方式,将知识考核、能力考核与素质考核融为一体,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并重,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与评价,以达到提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的目的。

根据以上目标,笔者设计出从三个层面对学生展开全方位考核的《管理学原理》课程考核新体系。

(一)考核内容

1.专业素养与能力。专业素养与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管理岗位的重要素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是《管理学原理》课程的首要任务,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的培养。考核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课堂提问、团队活动、读书笔记和课前报告来进行。

2.理论水平。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管理学的各种理论博大精深,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才能指导实践,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此部分考核主要包括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学术论文及答辩、综合方案撰写及答辩等。

3.学习态度。积极正面的学习态度是学习效果得以保证的基础,因此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考核必不可少。此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对待课程任务能否积极参与并完成以及学生精神面貌等,可以从学生的课堂出勤及参与情况、任务作业上交情况、小组成员互评等指标中获得结果。

(二)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采用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例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在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协作精神、完成效果等方面进行评定,作为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课程结束后,教师结合班级学习情况,采取一种考核形式进行考核并评定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各部分指标组成如下:

课程考核总评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70%+期末考核成绩×30%

过程性考核成绩(100分)=案例讨论×20%+课堂提问×10%+团队活动×20%+读书笔记×20%+课前报告×20%+学习态度×10%

期末考核成绩(100分)=(论述题+案例分析题)×50%+学术论文及答辩(或综合方案撰写及答辩)×50%

四、新媒体环境下考试方式的创新运用

首先,在课程开始之初,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微信群、小组微信群及公共邮箱,课后可利用微信群作为交流平台,进行案例讨论、问题讨论、团队交流、完成课后任务等。相关讨论的参与度和活跃度以及讨论内容可作为教师和学生过程性评价的基础。

其次,利用MOOC和大数据资源,努力搭建《管理学原理》课程在线平台,教师和学生可共享课件、课上和课后任务、案例、资料、论文、网络课程等,可辅助对学生完成读书笔记、课前报告、论述及案例分析题、学术论文、综合方案撰写等指标的考核。同时,学生的相关笔记和报告可提交至此平台,便于教师收取作业、打分和统计。

最后,在学生管理方面,可采用APP进行课堂点名、课堂提问及统计等指标的考核,以便更为高效便捷的对学生出勤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伦蕊.“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2,(11):26-27.

[2]娄超.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猜你喜欢
考核体系管理学新媒体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浅谈管理学
高校教学质量考核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以创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基于过程方法的工科专业本科毕业实习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