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微课程的对分课堂在高校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探索

2016-12-16 04:35张伟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8期
关键词:理论课程对分课堂微课程

张伟

摘要:大学理论类课程内容枯燥,难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目前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文章结合微课程与对分课堂的理念探索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微课程;对分课堂;理论课程;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69-02

一、引言

自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经过十余年的发展,2015年全国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3000多万人,中国高等教育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型。但是,大规模的扩招,也使得学生层次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看电脑,不认真听课的情况普遍存在[1]。尤其是理论类高校课程,由于难以理解,目前仍然偏重于讲授式教学。但是,讲授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跟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而且,由于理论类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有限,每节课涵盖的知识点过多,很难保证所有学生都跟上教师的授课进度,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微课程与对分课堂的优点,本文探讨了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二、微课程与对分课堂

微课程是微型课程的代名词,是将原有课程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2]。作为一种简短而高效的学习资源,微课程能够有效提高知识传输的效率,压缩知识传输的时间,使得学习者便捷地获取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节约出更多的时间用于知识内化,开展更多的探究式、协作式的学习模式。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分离了教师的课堂讲授和学生的课后学习两个过程,师生交互很少,学生被动接受,主动性低,难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讨论式教学[3]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符合大学教育对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培养的这一主要目标。结合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对分课堂这一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4]。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将课堂时间分配一半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之处在于把讲授和讨论的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而且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

将微课程用于诸如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将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体现,为解决当前高校理论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微课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1.课堂实施方案。目前笔者所主讲的课程是《自动控制原理》,面向的对象是测控技术及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以及计算机专业的大二学生,班级人数35人左右,每周上课1次,连续3节。本课程是学院平台课,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各专业学生的基础、学习的侧重点都不一样,所以采用讲授式教学,统一授课标准和考试标准并不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另外,由于每次课连上3节,学生很难长时间保持对教师的注意,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为面向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拟采取对分课堂的新型教学形式,并结合微课程的优点,为学生课后突破重点、难点提供指导。具体的对分课堂教学形式如下:第1周前1节半课由教师介绍第1章中的课程性质、特点、学习内容,并对学生按相同专业进行分组(每组4~5人,每组由小组成员选出组长)。后1节半课由教师讲授第2章第1~2节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堂认真听讲,课后自主学习相关内容,并完成相应的课后习题。第2周第1节课,由学生按小组开展讨论,温习课本内容、分享学习体会、互相解答疑难,并讨论上节课布置的课后习题。第2节课前半节,随机抽取1个小组分享学习体会及课后习题讨论情况,师生共同讨论并解决疑难问题。后半节课以及第3节课,教师讲授第2章第3~4节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相关内容,并完成相应的课后习题。第3~15周的模式与第2周类似。

2.课后实施方案。《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对学生的数学、物理基础要求较高,而且课程内容抽象。为了提高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效率,加强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本课程在课后具体实施以下三方面的措施。

首先,教师在每次课后提供2个微课程供学生线上学习:(1)上节课教师讲授章节的微课程,包括重难点讲解和布置的课后习题。(2)上节课师生共同讨论的疑难解答以及课后习题的典型错误分析。

其次,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不同,本校采取坐班答疑和自习答疑的措施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在课程教学之初,根据学生的时间安排,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答疑,为不同专业及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帮助。

最后,考虑到不同专业的侧重点不同,本课程将小组作业作为考核的一部分,要求各小组根据自身专业背景选择一个具体的问题运用本课程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解决。通过小组作业的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3.考核实施方案。本门课程总分100分,采取形成性评价和差异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既突出过程性又充分考虑不用学生之间的内在差异,促进所有学生都在“最近发展区”上获得充分的发展。具体的评价内容包括出勤(10%)、课堂讨论(10%)、课后作业(15%)、小组作业(15%)、整章测试(20%)和期末考试(30%)。课堂讨论环节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鼓励后进生积极参与讨论,对取得进步的后进生要给予充分肯定,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小组作业由各小组代表在课堂进行展示,根据各个小组的选题、分析过程以及获得结果由教师和其他小组代表进行评价,最终确定每个小组作业的成绩。在每章结束后抽20分钟左右的时间出1~2道题进行测验,允许小组讨论但不允许抄袭,小组所有成员的成绩按照回答最差的学生成绩确定。本项考核措施旨在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鼓励优生去主动帮助后进生取得进步,最终实现共同进步。期末考试实行开卷考试,在出卷时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保证考试的公平性。

四、微课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

相较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结合了讲授式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既能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又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对分课堂的讨论环节安排在学生自主学习一周后,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学习、思考并发现问题;师生通过课堂讨论环节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微课程作为一种简短而高效的学习资源,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结合微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兼顾两者的优点,为提高当前高校理论类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赵利萍.大学生逃课现象分析及解决措施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116-117.

[2]金陵.从联系中看MOOC、微课和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6):33.

[3]陈兰萍,贾淑云.讨论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1):74-76.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猜你喜欢
理论课程对分课堂微课程
论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未来发展
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关于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的发展及建议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