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途径研究

2016-12-16 05:02张国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8期
关键词:互动机制创新创业

张国华

摘要: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非常活跃,发表了许多相关论文,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提出了许多具有参考意义的观点。但大多学者是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进行阐述,而可操作的具体方法、途径等论及的不够系统深入,缺乏对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教学剖析,找到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具有突破性的意见和建议,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和参考作用不突出。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制度改革;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221-02

当今社会“创新与创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与振兴的根本动力。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部署,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颁布,为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一次战略性工程,是一个意义巨大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等都与中央关于深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欠完善,没有真正建立起一个较为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的面不够广,无论是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培训,还是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都只有少数学生参与,惠及的面不够广;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固守陈规,不愿否定传统模式;没有建立起高校、政府和社会互动协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机制。根据我国高等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试图通过一系列深入具体的研究,探索出一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途径,以期为我国高校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进而促进高校改革的深入。

一、彻底更新观念,树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观

观念更新首先是更新领导和教师的观念。我国高等教育几十年来一直注重学生学习的“精”与“深”,而忽视学习的“广”与“博”;注重补短板,忽视学生个人天赋和兴趣的发展,不但不能激发学生个人潜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学、被动记、被动考,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致使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怀疑权威和挑战权威的勇气,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这种教育观念与中央提出的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是对立的,所以陈旧观念的废除是当务之急,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突破点。高校教师和领导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育是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的新理念,把教学的重点放到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采用“启发式”和“问题式”的教学模式。高校要明确,教育要培养的是具备探索未知世界的“学生”,而不是培养周旋于已知世界的“考生”。教育重点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志向、创新创业热情和能力的未来人才。当然多少年形成的观念、教学方法、教育模式要教学全面更新必然会给领导和教师带来很强的“痛感”,但不破不立,不剔除陈腐的顽疾就不会有新生。所以必须通过制度等形式强力推进观念的更新,才能焕发我国高等教育的新活力。其次要求形式也要更新。学生从小接受的就是灌输式教育,通过“学—练—记—考”这样的过程对知识静态接受,被动接受,导致学多悟少。高度追求“认同”而非“求异”,这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相悖的。更新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倡导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奖励在科研上有突破的学生,使学生彻底摆脱十余年养成的被动学习的习惯,以全新的方式度过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二、教育制度和体制的深度革命

几十年没有根本变革的教育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不对陈旧教育制度进行彻底的革新,那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就会成为“纸上谈兵”。旧的体制和制度条条框框太多,使高校丧失了自己的特色,全国高校全是一个模板来加工人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大力放权,只对高校教学宏观指导、把握办学方向,给高校充分的自主权,包括专业的设置、招生的数量、培养的方向等都应该由高校自己决定,由高考的学生选择,由市场来决定命运。这样各高校才能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才能通过自己的特色、专业实力、学生的能力来赢得社会的认可,而不是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证明自身的实力。所以中国高等教育必须从教育体制上痛改前非,教育主管部门只需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把控即可,其他工作都是为各高校提供相应的服务,取消各种名目的评估和考核,为高校的自主发展清除绊脚石。另外教育制度亦不宜太多,条条框框太多势必成为高校自主发展的障碍,无法体现自己的特色。所以应制定一些指导性的制度和政策,给高校自身留出巨大的空间,以促进高校的自我创新、自我发展,使高校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办出具有自己特色和人才培养特点的大学。

三、高校自身也应该打破陈旧的条条框框,以全新的理念办学

要给教师相对较大的自由度,可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大量采用启发教学、问题式教学、实践式教学等教学形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考核,将学习状态、科研成绩或成果作为考核的重点,降低期末考试成绩在学生考核中的作用。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学生科研创新,成果突出者可以免修相关专业课程或奖励学分等。对大学生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资金、用品、资料等相关服务,为学生创新实验提供基础保障。学校应广泛建立学生实习基地,根据学生需要派送学生到生产企业实习或从事科技创新研究,实习课替代校内的课程的学习,在企业实习的成绩替代校内考试的成绩。学生科研成绩突出者,学校应给予奖励或直接保送读研究生。考试形式应多样化,即使同一科目对不同学生也可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即通过答辩、答卷、论文等不同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不是将死板的期末考试作为唯一考核学生学习的手段。应注重教学过程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淡化通过死记硬背换来的考试高成绩。宗旨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围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这个核心展开。

四、创新创业教育互动机制的建立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大学的责任,也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高校要全方位与企业对接,在企业建立实习实验基地,学校甚至可以把实验室设立在企业,聘请企业的工程师担任专业课的授课教师;学生可经常到企业实习或承担部分科研任务,以此替代学校的专业课的学习。各级政府也应积极配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帮助,为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创新创业经验介绍等。只有高校、政府和社会多方联动,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互动机制,才能使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质性的成功。

如果不对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批判,就没有观念的彻底更新,创新创业教育就不会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是高等教育最“疼痛”的地方,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开展观念的更新教育和引导工作。体制和制度的僵化、教条,严重制约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严重压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如果不对陈旧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革命,使学生应由原来的“学—练—记—考”向“看—问—想—做”的学习过程转变,就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总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是时代的迫切需要,所以高等教育必须敢于破旧立新,进行深度革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互动机制创新创业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互动机制探究
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互动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互动机制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舆情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共生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