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学校德育资源,优化品德课堂教学

2016-12-21 09:29万静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品德德育

万静

一、解读课标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机会,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调查、制作、游戏等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可以结合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小组、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等,丰富和拓展本课程的内容。”

我们知道,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它注重对学生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体现着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贯穿德、智、体、美等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品德课在学校全部德育工作中更有着特殊任务,对学生成长具有导向作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因此我认为,将学校德育资源所包含的精华运用到品德课堂教学实践中,并进行深入研究,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达成育人目标。

二、现状调查

根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市品生、品社课程的专职教师很少,很多学校甚至一个也没有,绝大多数都是语文教师同时担任品德学科的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有的教师甚至还要兼教综合实践或校本课程。大多数受访教师认为,兼课过多造成有的课程只能草草了事,课程中了解、调查、参与社会实践等活动更是无暇顾及,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根据对一线教师的抽样调查统计,兼教三门课程的教师达46%,兼教两门课程的教师达23%。这种状况在我市的农村小学更加具有普遍性。

毫无疑问,整合学校德育资源,将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与品德教学相互配合,互惠互利,既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又能优化品德课堂教学。

三、我的发现

通过近两年来对学校德育活动的记录与统计,我将之与品德的课程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发现:

以我们学校为例,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小状元评比”、古诗词考级、消防安全疏散演练、主题班会(诚信在心中、学会感谢、学会求救)、国旗下讲话(请对网吧说“不”)、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网吧害处知多少)、红领巾电视台(“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校外辅导员电视讲座)与品德课程内容“我的健康成长”板块内容契合,可以进行有效整合。

“感恩父母”书信评比、主题班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长会(妈妈,我想对您说……)、雏鹰假日小队活动(今天我当家)与品德课程内容“我的家庭生活”板块有异曲同工之妙。

教师节诗歌朗诵比赛、“老师,您辛苦了”手抄报评比、班级常规检查与评比、“最美教室”评比、主题班会(我们的约定、竞选班干部)、“文明集会班级”评比、红领巾电视台(竞选大队委)与品德课程内容“我们的学校生活”板块目标一致。

春游、秋游、“欢度五一”主题黑板报评比、关爱退休老教师活动、为××同学献爱心等活动恰巧体现了品德课程内容“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板块的主旨。

“庆祝国庆”系列活动(手抄报评比、黑板报评比、诗歌朗诵比赛、绘画比赛)、向灾区献爱心活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活动(国旗下讲话、队会、手抄报评比)可以与品德课程内容“我们的国家”板块相结合。

四、巧妙整合,融会贯通

以上的记录与统计充分说明了学校德育资源与品德课程之间有许多可以整合的地方,如何利用这一点来优化品德的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尝试:

1.让学校的德育活动成为品德课的切入点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从生活出发的德育,以人的生活经验为德育的起点。因此,可用学校开展的相关的德育活动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因为学生是参与者,有真实的活动体验,所以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我要攀登》这一课时,我在教学中用学校开展的“古诗词考级活动”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回忆自己在考级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想法以及克服困难、考级成功后的快乐。学生因为有话可说,交流起来非常顺畅,在交流中学生进一步坚定了克服困难的信心,也为后面的教学活动作了很好的铺垫。

2.用学校的德育活动串联品德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动起来,更主要的是通过教师精心的设计,可以在活动中触发学生的体验。用学校的德育活动串联品德课堂教学,可以把教材从平面变成立体、从零碎变成板块,在层层推进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产生真实且深切的感受、体会和认识。

教学《我的这六年》时,一名教师用学生们曾经亲身参与的入队仪式、篮球比赛、六一庆祝活动、献爱心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串联起了整节课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综合利用学校的德育资源,把课上得实实在在,师生互动,情景交融,让学生在回忆、体验、探讨中深化了认识。

3.让品德课的教学在学校的德育活动实践中得到升华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学生品德与习惯的形成,不能只依靠知识的灌输和道德的说教来实现,教师再精辟的讲解,也不能转化为学生的行为,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来建构。

如在教学《我是教室美容师》一课时,课上我让学生充分探讨怎样才能改变教室里不如意的地方,小组合作制定行动方案,课后结合学校开展的“最美教室”评比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学生全员参与,剪的剪,画的画,贴的贴。学生们看着自己装扮过的教室,感到自己是教室的小主人,心里的自豪感与成就感油然而生。在这次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也更关心班集体了。

当然,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整合学校德育资源,优化品德课堂教学,以最佳效果达成教学目标,同时切实提高德育实效,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品德德育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