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

2016-12-21 09:34陈琛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生字识字汉字

陈琛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新课标规定:低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左右,其中1200个会写,识字量占小学六年识字总量的60%,平均计算下来,每学期大约要认识500个左右的汉字。识字成为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但识字效率不高,学生识字能力不强,仍然是识字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一、学生识字“学与教”的现状

从学生学习行为看,学生在生字学习上效果不佳,主要受学生的心理发展制约,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整体感知,细节辨别力差

据统计,中国的汉字超过10万个,这些汉字都是由基本笔画组成,很多字难免在字形上相似。而学生认识事物一般是从整体上进行感知轮廓,不善于观察细节,这就造成对生字识记错误。比如:学生在学习“球”字时,经常把点丢了,写“春”字,会把下面写成“目”;“在”和“左”会混淆;“歌”的右边喜欢写成反文旁,等等。

2.情绪学习,注意力保持短

低年级学生以短时注意为主,注意力集中在新奇有趣的事物上,而一篇课文一类字10个左右,二类字7个左右,学生要记住每个字的字音、字形并理解字义,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3.机械识记,多关注外显特征

大部分汉字都是抽象的,如若不能发现汉字笔画和构件的内在联系,他们识记生字的方法就是无意义地机械记忆。仅凭机械识记,汉字记忆时间短,而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就会造成汉字书写和运用的“错、混”。学生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识字方法,识字兴趣就会大大降低。

从教师教学行为看,教师是识字教学的主导,由于很多教师缺乏对汉字发展史和汉字体系的研究,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教字而教字,脱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内外环境,削弱了汉字的文化功能、审美功能和语用意义,这样的教学积弊有:

1.重字音拼读,忽视汉字音韵美

课堂上常常能看到,教师出示几行生字词指名让学生拼读,学生拼读正确,全班齐读两遍,然后男生读,女生读、开火车读等各种形式地读,教师关注的重点是前后鼻音、鼻边音、平翘舌是否读准了,学生在一遍又一遍毫无提升性的读中,逐渐形成了唱读的习惯。汉语多为一个语素一个音节,字与字之间,音节与音节之间界限十分明显,这有利于表现节奏和音律。如“西瓜、桃子、橄榄”这一组词,西瓜两个音节均为第一声,发音应延长响亮,可以表现出西瓜的憨实笨重;桃子的子是轻声,发音短而轻,可以凸显桃子的个小可爱;橄榄在发音时,应提醒学生第三声读到位,读饱满。这样朗读,才能感受到汉字的味道。

2.重字形记忆,忽视汉字意象思维

汉字是通过笔画和构件表达一定的意象,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文字的特有内涵,也体现了汉字深厚的文化根基。但在教学中,出现了教师随意解读汉字的现象。如让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或编字谜、儿歌的方式记忆字形,学生不是从汉字构字的关系去理解字形特点,这样的识记是零散的、片段式的,割裂了汉字独特的意象思维表达,不利于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形成。

3.重字义理解,忽视汉字语用意义

汉字是用于记录语言和情感交流的载体。目前的识字教学,教师仍然在讲解字义上大费周章,不重视其用于交际的工具性,理解和实践运用脱节,结果学生只是会读、会写这些生字,一到写话时就不能正确运用了。学牛学习汉字的目的不仅仅是认识汉字.更重要的是能在生活中实践运用,让汉字学习为学生言语表达奠定基础。因此,汉字字义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上,还应突出其语用意义,指向运用和表达。

二、学生识字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

从以上“学与教”的视角审视识字教学不难发现,割裂汉字内部联系,漠视学生学习心理特点以及科学系统的识字方法的缺失,造成了学生识字“内在失序”的状态。要想真正让汉字深入学生精神深处,识字还应回归学生视野,跟随学生的脚步,以学生生长为基点,基于学生的学,利于学生的学,发展学生的学,这就要求识字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还要关注汉字本身的特点,遵从学生识字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汉字之美,美在音韵,平仄上传递抑扬顿挫之声;美在形体,点横撇捺呈现笔画精妙组合;美在意蕴,方块之间播撒中华文化精髓。音形义三位一体,使汉字成为区别于其他文字而具有自己的独特之美。如“子”古文字恰像一个襁褓中的孩子,读作zǐ,指的是儿女(子女、子孙、子嗣、子弟),然后引申到植物的果实、种子(瓜子儿),动物的卵(鱼子、蚕子)和幼小的、嫩的(子姜)以及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棋子)。如此教“子”,学生接触到的不单单是由三个笔画组成的生字,而是富有鲜活印记的中国汉字。识字教学从整体人手,就是发掘汉字音形义在文化、审美上的表现特点和内涵价值,赋予汉字以旺盛的生命力,让学生在童年时期就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感受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智慧,把汉文化基因根植在学生的精神深处,何愁学生不喜欢汉字,不爱上识字。

2.联系性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音、形、义之间又是通过组合规律的方式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如苏教版第三册《识字1》是篇反映秋天的看图识字韵文。课上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秋天的田野美景,配之欢快的钢琴曲,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初步感知秋天。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并说说秋天是什么样的。相机出示生字词:棉花、高粱、稻子等。此时画面定格在一株棉花上,同时出现“棉”字,教师进一步提问:“棉花的‘棉该怎样记呢?”学生从声形并茂的情境中受到启发,自然能联想到左边的“木”字旁,表示它是种植物,右上的“白”表示了它的颜色,右下的“巾”是指它的用途,这样学生不仅认识了棉花,轻松地学会了“棉”字,也从中了解到棉花秋天成熟这一特点。汉字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发现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这样的联系,使字与字、字与词、字与句之间形成意义关系,生成大脑中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零散的知识学习结构化、序列化,牢固地贮存于学生自我构建的知识体系当中,这才是学生识字能力增长的根本途径。

3.规律性

学生是学习汉字的主体,从学生出发进行识字教学,就要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研究表明,把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识字材料,充分利用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提高学生识字兴趣的有效手段。如《乌鸦喝水》一课中有“渴”“喝”两个生字,学生很容易混淆,教学时先让学生说说如何分辨。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说:“口渴需要水,喝水要用口”,此时教师相机出示“渴”的古文字图,左边是水,右上边是张大的嘴巴,右下是一个人拿着饮水袋。学生借助生活体验思考渴的构字原理,再借由字源辅助体会,渴的意象清晰印刻在头脑中,渴与喝便不会再混淆了。对于具有相同特点的字可采用归类识字方法,集中学习有助学生找到字与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触类旁通,获得识字方法。比如带有“月”字旁的字,一般和身体部位有关,在学习了“腰、腿”后,可以让学生看看我们的身体各部位,他们就会发现“脑、脸、脖、臂、脚、脏、脾、肝、胆、胃、肠、股”等都有月字旁这一规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后再碰到月字旁的字,学生就能自己分析字形、字义了。对于大部分汉字多采用在语境中分散识字并结合生活经验学习的方式,达到识、用、写融为一体。如《晚上的“太阳”》中随文学习“急性阑尾炎”一词。教学设计:1.爱迪生怎么想到要发明电灯呢?2.出示人体解剖图认识阑尾。3.出示“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火上加火,猜猜古时候,人们创造这个字会是什么意思”,相机出示字典中的解释:(1)热,(2)炎症,本课中选哪一个意思?4.学习生字“急、性”,点出偏旁,都是心字部,却有不同,哪里不同?来得快、突然发作,就叫急性。这样教学,学生不仅仅是认识了一些生字,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识字的能力,识字教学效率必然有所提高。

识字教学以学生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就能真正充满自信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自由地绽放生命的美丽!相信,只要心中有学生,识字教学一定会更加精彩,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猜你喜欢
生字识字汉字
读儿歌识生字
生字辨识大闯关
识字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