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课外相辅助,熟读精思子自知

2016-12-21 09:42秦玲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教头林冲特级教师

秦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著名生本教育研究专家郭思乐教授认为,语文课要解决:“人人有点,点点有思,思思有文,文文可乐。”阅读是思维的依托,换言之,就是通过有目的性的,多方面、多角度的课外阅读来解决课内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

许多名师名家在进行阅读教学中也十分注重将课外文本与课内教学相联系,在课内外穿插、课内外交互、课内外补充、课内外并轨的过程中,形成一系列“课内外勾连”的教学范式,达到将课内外信息融会贯通的艺术境界,为学生学习语文打开了一扇窗。

一、文本相加拓展式——容量的扩充

一篇小学语文课文最多不过千余字,要想在这方寸“螺蛳壳”中做“道场”,并且要做出水平,做出味道,做出别样的情趣来,就少不了课外文本材料的拓展。这时的“课内外勾连”是信息的扩充,是资料的再生,是语言的积累,是阅读厚度的保证。

苏州市名师薛丽芬老师在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自主学习了十多篇关于树的其他文章,丰子恺的《杨柳》、郭沫若的《银杏》、林清玄的《家有香椿树》、张克奇的《两棵古树》《和一棵树说了一下午的话》、陶铸《松树的风格》、茅盾的《白杨礼赞》、张晓风《行道树》《樟树赞》、太仓市明德小学浦晓洁老师撰写的《吴健雄故居的紫薇》等。这时的拓展不是就树谈树,而是让学生看到的是树,想到的是树的不同品格,谈到的则是树背后的人。这样的拓展式勾连是知识的积累。

二、生熟相连引导式——思维的深掘

当课文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生涩难知、晦涩难懂时,教师需要用课外文本材料给予一定的铺垫,让学生“软着陆”,从而顺利接受新知。这时的“课内外勾连”是缓冲带,是润滑剂,是旧知与新知间的桥梁。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为了体现民间艺术,运用了评书的砣子、道具、书胆、书筋这些丰富的形式展开生动的教学:

师:自古文章讲题眼。“打”字一字千钧。全篇文章围绕为什么打?怎么打?打的结果,构成了这篇文章的整体。题目里“打”字用得精彩,写“打”更精彩。洪教头可谓打得气势汹汹,作者写他的“打”时泼墨如雨,满段满篇。但写主角林冲却惜字如金,打得点到为止。按理,浓墨重彩描写的应该是林冲啊!静思默想地读,想想这是为什么?

生:洪教头越费劲儿,就越显得林冲的轻松,功夫高。一横、一退、一扫就把浑身解数的洪教头打趴下了。

生:这是用了对比或者说反衬的写法。越是这样着墨铺粉洪教头,越能反衬出林冲的功夫,不愧是八十万禁军教头。

师:原来为了表现一个如此这般的林冲,就用一个如此这般的洪教头与之相对,进行衬托。越是这样着墨铺粉洪教头,越能反衬出林冲。他的功夫没有一点花拳绣腿,那可是技术型实力派的打法,真是四两拨千斤。如果请你给这种写作手法取个名字,你想叫它什么?

生:是不是就是老师常说的对比法?

生:不准确,应该是反衬法啊。

师:你们说的有些道理,古人另有说法,我国古代的绘画,(出示图画)为了突出人物面部的线条、表情和色彩,就在画的背面铺上一层白粉来进行衬托。古人在评点《水浒》的时候,就把这种绘画中的技法,引用过来,也叫“背面铺粉法”,相当于你们说的反衬。为了体现对古人的尊重,我们就叫“背面铺粉法”,请批注在旁边。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的“课内外勾连”不再是文本的勾连,而是绘画技巧和写作方法的勾连。固然,原文作者对洪教头的刻画的确是为了衬托林冲,但此时在窦老师极具京味的评书式教学课堂中,民间艺术被渲染到了极致,再说“对比”“反衬”就显得生硬干涩,而“背面铺粉法”虽是新知,但学生们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一下子就理解到位,再加上图片的引导和教师的讲解,教授“背面铺粉法”在本课案例中更显妥帖恰当。这样的引导式勾连是对写法的迁移。

三、同类相通思辨式——芽点的延伸

有句俗语说:“缺乏知识就无法思考,缺乏思考也就得不到知识。”“课内外勾连”的艺术也是如此,勾连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多读文本,多长知识,更重要的是激起思维的火花,闪现智慧的光芒。勾连的点应着眼在文本的重难点、思维的生发点、阅读的疑惑处、学生的互动处。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时做了如下勾连:

师:哪个词说明水没有形状?

生:或方或长。

师:或A或B,你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吗?

生:或长或短;或弯或直;或圆或方;或大或小;或高或低。

师:古人有一些诗句写得特别妙,补充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哪个词告诉你此刻的水是方的?

生:方塘。

师:遇到方塘就变成方的。

师:补充杜甫的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也有一个词告诉你水是长的。

生:长江。

师:这就是水的和顺。

师:补充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直下)水流直的时候就飞流直下。

师:补充刘禹锡的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白天涯。(曲)

师:水流直时就是直的,该弯的时候是弯的,该长的时候是长的,该方的时候是方的,这就是水的温柔,和顺温柔的水啊,这就是它的——有情意,圈出这个词。

王老师为了说明水的和顺,勾连了许多描写水的古诗,用古诗来演示水的“或方或长”,这种勾连是十分巧妙的。在古琴奏响悠悠弦音时,王老师用深邃的声音诵读着一句又一句的经典名句。他是在描述着水的不同形状,但更是在解读水的“有情意”,这种情意,融化在诗句中,融合在王老师的诵读中,融汇在课堂的氛围中,这“有情意”的水分明就是“君子得时如水”“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君子之交淡如水”中的君子啊!这样的思辨式勾连是有广度的。

四、多维择选探索式——言语的升华

清人孙洙在《唐诗三百首序》中写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学生对语言规律的习得是以量为前提的,学生言语能力的提高更需要在多维的阅读中反复磨炼。这时的“课内外勾连”又恰似习作前的范文,答题后的参考,是辅助学生言语表达的利器。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望月》时,勾连了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朦胧恬静的月亮,贾平凹《月迹》中细腻传神的月亮,斯妤《小窗日记》中清新娴静的月亮。在学生们欣赏完了不同的明月后,再“回忆一下,那是在哪个夜晚,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那是一种什么心情,望到了怎样的月亮,怎样的月光,怎样的月色。拿起笔,写上几句话”。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珍珠鸟》时勾连了老舍的《猫》、叶诺索夫的《白公鹅》,让学生学着这些大作家的写法,将写话写得细腻而有情趣。这样的勾连不仅帮助学生勾出描绘对象的“形”,更把同类事物的“神”凸显了出来。学生看到了名家用词的精准,造句的精当,写法的精致,演绎的精妙,这样的勾连怎能不触动他们笔尖倾诉的欲望?这样的探索式勾连是有品质的。

课内课外相辅助,“熟读精思子自知”。让语文学习鲜活起来,时时迸射出无穷的火花;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时时闪耀出无尽的流霞;让阅读教学充满魅力,时时散发出引人注目的光华!

猜你喜欢
教头林冲特级教师
黄伟芬:中国航天员的“女教头”
特级教师批作文
特级教师批作文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谁打翻了洪教头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王佩珊:通信站的“魔鬼教头”
试论林冲的忍与狠
林冲的生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