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润小语 回归本真

2016-12-21 09:43朱慧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王冕理解课文语言文字

朱慧

“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进行得意、得言、得法、得情,逐步提升语文素养,回归语文课堂本色。下面我就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少年王冕》一课为例,谈一谈自己是如何通过这“四得”来体现语文本色之美的。

一、得意——以“体知文本意蕴”为旨趣

所谓“得意”,就所教文本而言,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所在。再往细致点说,就是让学生能够结合语言文字读懂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甚至于每一个标点,从而让学生在“得意”中感受文本的情感内涵,使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得到提升。

1.整体把握课文

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从整体把握文本。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人手,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和主旨内容。如,在教学《少年王冕》起初,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的脉络,思考文本主要写了关于王冕的哪几件事,为本课时的重点教学做好准备工作。

2.找准理解入口

“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想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性的理解,就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当的切入口。每篇课文都有多个切入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可以从题目入手,也可以从文中的一个段落、一个关键词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课文,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使学生和文本、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我们要教人,不但要教人知其然,而且要教人知其所以然。”

二、得言——以“体认语言文字”为轴心

“得言”就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够由言入心,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懂得文本是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即让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运用语言的方法。

1.追寻语言文字的切入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关键的词句感悟文本内涵,这就要求我们从教材本身人手,结合语言文字,设定教学目标,明确“教什么”。如,在教学《少年王冕》这一课时,要知道这是一篇人物故事,所以目标设定时要从对人物描写的语言入手,如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再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由此切入课文的学习。

2.追寻语言文字的感悟点

学会感悟,内化情感,走进文本。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找准语言文字的感悟点,通过阅读,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感悟,深化主题。教学《少年王冕》时,引导学生体悟文中的两个“舍不得”,从而引导学生感悟情感外在的矛盾冲突,再体会人物内在的孝顺母亲、勤奋好学的形象特征;品析王冕对母亲所说的话语之中,“谎言”背后的那份“用心良苦”;体悟王冕所想的“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中“有志者事竟成”的志向和那份自信……通过抓重点词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入语境,反复品读,不仅能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而且也塑造了学生们正确的人生观。

3.追寻语言文字的迁移点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学习,学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如,《少年王冕》这篇人物故事对人物的刻画十分细腻传神,细节描写的方法渗入其中,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能够运用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进行练写,刻画人物形象。要知道,学习语文,不仅要“入乎其内”还应“出乎其外”,学语言,用语言,达到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迁移运用。就《少年王冕》整堂课而言,我们关注于“王冕的所说、所做、所想”,学习细节描写,运用语言文字刻画人物形象;“透过景色描写,体悟其独特的表达秘妙”,教学中时刻以“语言”为核心,即教语言、学语言、用语言展开教学,将语文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达到真正的有效教学。

三、得法——以“体察表达方式”为取向

学贵有法,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获取知识更重要。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上课发言要么言语简单苍白,要么表达不清。这些学生从中年级升入高年级,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升得并不明显,言语品质没有从“量”的积累过渡到“质”的飞跃。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学生无法深入浅出地把自己习得的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呢?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范式的意识,学生缺少凭借语言范式练习表达的语言实践机会。

1.揣摩文本的表达方式

教学中,以“放牛”“学画”“迎春”为线索,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文本的表达顺序;深入学习,感受详略得当之表达手法;学习景色描写,体悟侧面衬托、以景衬人的表达之妙……种种表达,都是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将学生的阅读视角牵引到关注文本独特的表达形式上来,能够真正学有所得。

语文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耐心引导学生进行深层的思考,仔细揣摩那些凝练而贴切的语言,关注语言文字的细节之处。

2.拓展有度的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讲说和指点过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育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规格练习。”叶老的话充分强调了语用的重要性。

课文最后写道:“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母亲心里十分欢喜。”这是文本留下的空白,教师可引领学生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文字中去发掘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顺着文意,想象七泖湖的明媚春光,想象母子俩相依相亲的情景,学习抓住人物的所说、所想、所做的细节描写方式来写一段话。这样的训练不但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学习迁移,培养读写能力,为提高写作能力奠定基础。

四、得情——以“体悟以人为本”为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在语文课堂中学习语言文字,走进文本,感悟情感,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学有所得!

如,在《少年王冕》的试教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主人公王冕的勤奋好学和孝敬母亲,师生利用演读,慢慢走进文本。老师就是那位慈祥而又无奈的母亲,愁容满面地讲述不能供他读书的原因,学生在老师的调动下演得很逼真,一句深情的“娘”,一下子就让在座的学生感受到王冕的这份难得的孝心,很多学生眼圈都红了,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被这样的氛围深深触动,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我们教材精选的大都是文质兼美、各具特色的课文,读写结合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等在每篇课文里都有,有的课文里还有多处。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有一颗“慧心”、一双“慧眼”,细读文本,善于发现,找到它;用心筛选,精心设计,用好它,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发挥最大化的作用。让学生不仅“得意”“得言”“得法”,更要“得情”。

猜你喜欢
王冕理解课文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王冕学画
王冕画荷花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王冕 墨梅白梅》
衔接追问,趁热打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提有效问题,助学生理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