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家形象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17-01-06 09:28秦裕林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团块武术国家

■ 印 闯 葛 岩 秦裕林

对国家形象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印 闯 葛 岩 秦裕林

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国国家形象渐成为政府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经十多年,国家形象领域已积累了颇多研究成果。以知网为论文(1998-2015)来源,本研究尝试使用文献计量学手段对论文中作者提供的关键词做出共现词分析,刻画了对国家形象研究做出显著贡献的机构与期刊,并通过聚类、多维尺度测量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技术对关键词加以分类组合,解析出不同关键词的影响力度,呈现出国家形象研究的五大主题群落。

国家形象;共词分析;软实力;公共外交;数据挖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日益深入地卷入经济全球化,国家形象问题日渐受到中国政府的关注,随之而来的是学术界的热切回应,相关研究不断出现。哪些研究机构在探讨国家形象的问题?哪些学术期刊注重发表此类研究的成果?研究者从什么样的角度探讨国家形象?形成了哪些研究主题?对于理解这样一个引人瞩目的研究领域,回答这些问题是有意义的。

为此,国内学者已发表了一些不乏富于洞察力和启发性的综述性的文章①②。但在总体上,这些综述性文献多属于定性分析,分析对象囿于研究者有限的阅读,缺少文献选择和评价依据的客观标准,从而难逃对其客观性的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尝试找到更为科学的文献选择和评价标准,并以此作为把握国家形象研究现状和发展脉络的前提,是一项值得从事的工作。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本研究试图为做出这方面的成果而努力。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样本

本研究以知网数据库作为样本采集对象,以“国家形象”为检索关键词,对知网收录论文的关键词栏目进行检索,获论文1533篇。之后导出这些论文的摘要信息,借助Python程序解析出作者、关键词、期刊、时间等信息。为保证数据格式的统一性和样本的代表性,我们对所获论文做了进一步人工筛选,剔除新闻报道、学位论文等,最终获得1058篇期刊论文。

国家形象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术语或概念,在研究政治、外交、社会治理、文化艺术和传播多个学科问题时都可能提及。使用该词检索知网全部论文势必获得大量无关文献,为数据清洗带来困难。因此,我们仅在关键词栏目中使用“国家形象”检索。该方法会漏掉相当数量的有关论文,故检索所获是样本而非总体。然而,这种抽样方法至少有两方面的优点:(1)论文作者明确意识到也乐于表明其论文以国家形象为研究主题或重要部分,国家形象是其研究的重要概念,且责任编辑认同这样的看法,这可帮助我们减少对样本主题的误判。(2)关键词是检索的主要线索,使用“国家形象”为关键词的论文有更多机会被其他研究者找到,也因此有更多机会影响后续研究,这可强化样本对国家形象研究成果的代表性。在此意义上,研究样本对于国家形象研究论文总体有指标性意义。当然,任何指标都会有其偏颇。例如,样本无法代表数量不少的专著和论文集,便是一个明显的缺憾。

(二)共词分析法

我们主要采用共词分析方法来处理数据。共词分析假定,如果两个关键词出现在同一文献中,两词之间应存在某种关系;在一组文献中,两关键词共同出现的频率越高,则表明二者间关系越密切,而高频共现的关键词组合或可反映出学科领域的研究者的关注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刻画出研究采用的基本概念体系。

通常,共词分析法首先通过初步统计分析得到共词矩阵,继之使用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社交网络分析等手段对共词矩阵做进一步处理,以求深化对关键词分类和彼此关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将数据视觉化,生成所谓“知识图谱”,更加直观地呈现分析结果。

三、研究发现

1.年发表量

从论文发表的时间分布看,几乎所有国家形象研究的文章都出现在2000年以后。尽管在此之前已存在一些以国家形象为主题的文献,但这些文献并未将“国家形象”列为关键词,或反映出彼时“国家形象”尚未成为明确关注的主题。从2004年开始,相关文献数量呈持续增长之势,并在2006年后出现明显的跃升。据王海洲(2013)解释,跃升的肇因之一是2006年以前出版的几部专著获得重视,而1999年以后数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使研究志趣相投者得以交流,渐成凝聚效应;其次,该时期,软权力、北京共识等说法引起政府和学界重视,逐渐反映在国家形象的研究之中;第三,随着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中国和国际交流越发频繁,顺理成章,国家形象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热点③。

图1 论文年度发表量

2.主要研究机构

对作者所在机构的统计显示,他们来自440个高校或研究机构。表1所示为发文量达8篇及以上的机构。其中,综合性大学(67%)以及重点师范类高校(20%)占很高或较高的比例,中国传媒大学位居榜首。除普通高校外,更多体现党和政府关注的中央党校亦发文颇多。

3.主要发表期刊

计有40份期刊发表了至少4篇样本论文。其中,新闻传播类期刊占大多数(30%),《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当代传播》等重要期刊均在其中。次之,国际关系类期刊亦为数不少(15%),如《国际观察》《外交评论》《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现代国际关系》等。另值得注意的是影视、艺术类期刊(15%),如《电影文学》《当代电影》《装饰》《艺术百家》等。该分布模式或透露,国家形象的主流研究者是新闻传播、国际关系和艺术门类的学者。

表1 作者所属主要机构(频次≥8)

4.高频关键词

关键词词频的统计显示,1058篇文献共包含1744个不同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词频透露,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和塑造、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国际传播和宣传策略问题是研究的重心。

图2进一步显示,关键词的数量和种类随着时间不断增加。这或表明,围绕国家形象问题,讨论涉及的话题范围不断扩大。

图3标记了频度最高的5个关键词走势。2005年后,其频率均出现大幅跃升。这或透露,近十年来研究有向这些概念聚集的趋势。

5.相异矩阵构建

为理解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并管窥这种关系透露的研究主题群落,我们构建了共词矩阵,并将其转化为相异矩阵,以实现细致些的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又由于在最终绘制图谱时,关键词数量过大会影响图谱清晰度,我们使用了词频不低于7的52个关键词来构建52×52共词矩阵,再用反映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程度Ochiia系数方法将之转化为相关矩阵。在共词矩阵中,每个值表示两个关键词在文献中同时出现的次数,相关矩阵中的每个值是两个关键词的Ochiia系数。

表2 主要发表期刊(频度≥4)

表3 高频关键词(频度≥4)

图2 关键词数量年度变化

注:*2015年度统计截止10月

图3 重点关键词频率年度变化

计算公式为:

其中Nij表示关键词i和关键词j共同出现的频次,Ni表示关键词i出现的频次,Nj表示关键词j出现的频次。由于相关矩阵中较多出现的0可能影响分析结果,故用1减去相关矩阵中的值得到相异矩阵。相异矩阵为后续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的数据来源。

表4 相异矩阵示意(部分)

6.聚类分析

在相异矩阵的基础上,聚类分析将一组数据中的相似者分为不同的类或簇。聚为同类的关键词之间关系紧密,表示其表示的概念之间的联系,或可用来蠡测同一或近似的研究主题。图4显示,分层聚类将样本关键词分解为13个类团,据其内容可分别命名为:武术和国家形象;奥运会和国家形象;日本、韩国和国家形象;宣传片和国家形象;公共外交和国家形象;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形象;中国制造和国家形象;新媒体和国家形象;传统文化、电影和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全球化和国家形象;软实力和国家形象;国际传播和国家形象。需说明,“软实力”是比“文化软实力”更宽泛的概念,故在共词矩阵中处理为不同关键词,由此出现“软实力和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形象”这两个类团。

7.多维尺度分析

为能够更为简化直观地呈现关键词聚集,我们使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进一步处理了相异矩阵,着眼于度量对象在二维平面上的相互距离。该分析技术假定对象间平面距离越近意味着对象联系越紧密,先将多维数据转化为二维数据,为每一对象给出一个二维平面位置,再采用团块中对象之间彼此距离小于此团块到彼团块距离的原则,划分出不同的对象团块或群落。例如,测量A、B、C、D这四个对象间的距离,若从A到B、从B到C间的距离分别小于C到D之间的距离,则A、B、C为一个团块,D单独为一个团块,即便从A到C的距离大于从C到D的距离。依据多维尺度分析结果,参考不同团块中距离密集的子团块和语义突出的关键词,我们刻画出五个主题团块(图5):(I)武术和国家形象,位于第二象限左上角;

图4 聚类分析树状图

(II)奥运会等文化事件和国家形象,位于第二和第三象限间;(III)意识形态、新闻、电影、中国制造,危机管理和国家形象,位于第四象限;(IV)国家利益、国际关系、和平崛起、公共外交、软实力和国家形象,位于第一象限;(V)中国梦、国家品牌、中国食品、文化软实力等与国家形象,位于第四象限。

图5 多维尺度分析

上述合并显示,“传播”和“文化”被普遍使用,出现在所有团块中,如“武术传播”“文化传播”“国际传播”“新闻传播”“跨文化传播”或“对外传播”“武术文化”“中国文化”“传统文化”“文化外交”,或“文化软实力”。团块I明确将武术视为中国形象传播的独立载体。在团块II中,奥运相关词出现两次且与其他关键词距离十分紧密,为此团块的核心。团块III构成相对杂乱,若以字汇密集程度观之,此团块重心在于“意识形态”“西方媒体”“新闻传播”“传播策略”以及“危机管理”“中国制造”等,相对而言,更关注中国意识形态及其载体新闻的传播问题。在团块IV中,国际政治和外交术语集中突出了对“国家利益”“和平崛起”“中国威胁论”等问题的关注。团块V相对散乱,以字汇密集程度观之,将利用中国美食一类“文化软实力”“对外传播”“国家品牌”是其着力点。

8.社会网络分析

即便多维分析未能十分清晰地勾画对应不同主题的关键词群落现象,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仍有可能对不同关键词在国家形象研究整体中的影响力做出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将节点划分为点和边这两个要素,点表示人、组织、国家等各种主体;边表示点之间的关系强度。在本研究中,点即关键词,出现频率定义为点的值或大小;边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关键词彼此共现频率定义为边值或粗细,可直观呈现每个关键词自身值和与其他关键词联系的值,描绘不同概念在研究中的影响。从GEPHI制作的可视化图谱中可看到,“软实力”最受重视,下来是“公共外交”,第三群落为“国际传播”“传播”“塑造”“建构”和“对外传播”,第四群落为“跨文化传播”“文化传播”“传播策略”“议程设置”“媒体”以及“俄罗斯”。在高度简化的意义上,该网络刻画出一个以塑造软实力为目标,以公共外交、媒体传播为途径,试图通过武术、食物、电影、文化产业、制造业、奥运会、世博会、孔子学院等一系列事物、事件、产业或机构来推介中国文化,建构适应全球化环境、符合国家利益、服从于和平崛起战略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领域。

图6 社会网络分析

四、研究热点鸟瞰

根据尺度分析获得的五大团块,结合每个团块下的典型文献,我们对研究主题做鸟瞰式梳理。

1.武术和国家形象

该类研究探讨武术传播对国家形象建构的意义,关注点独立不群。郭玉成等分析了日本武道和韩国跆拳道在各自国家形象建构中的成功经验,提出对武术技术进行简化以体现“勇于创新”的中国形象,并应推动武术成为奥运会项目,以展现“民族体育的竞争力”④⑤。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方国清等人分析了中国国家形象以及软实力发展状况,认为武术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可用来阐明中国的深层价值观,让西方人借用武术这一“文本”看到真实的中国⑥。冯兴刚等呼吁中国应打造武术“止戈为武”的“和平形象”“崇尚科学”的“进取形象”“自强不息”的“奋斗形象”,以及“以人为本”的“伦理形象”⑦。武术这类具体事物在国家形象研究中脱颖而出、独成一类,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但想到Kungfu早成为一个英文词汇,李小龙的国际知名度堪比任何中国名人,武术受到关注又似在情理之中。

2.奥运会、文化事件和国家形象

以北京获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为契机,研究者关注奥运会和国家形象塑造间的关系并不奇怪。董小英等对外媒3607篇报道进行了主题词统计,发现在报道北京奥运会时,外媒关注最多的是政治问题,这与对其他奥运会举办城市的报道有显著差异⑧。任鸿娟认为,在西方话语传播占主导地位的现实情况下,中国国际形象在很大程度上由国际媒体而非中国制造。她尝试运用属性议程设置理论和符码解读方法,以NBC版本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专题片为对象,分析西方怎样符号化中国,并探讨中国应怎样学会对国际话语权的掌握⑨。借助采用议程设置理论,曾国军等对北京奥运会前后电视传媒有关报道进行了内容分析。作者发现,北京奥运的贡献在于增进了世界媒体和公众对中国的了解,但事件仅激发了国际媒体对东道国的兴趣,会后中国国际形象并未见显著改善⑩。此外,围绕上海世博会的相关研究亦可归入此主题团块。

3.意识形态、新闻、传播策略和国家形象

4.软实力、公共外交、国家利益与国家形象

5.国家品牌、中国梦和国家形象

五、研究局限

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本研究发现国家形象研究的13个主题,并将其简化为五个主题团块。此外,我们还描述了对于该领域贡献成长显著的研究机构与期刊,以及不同关键词的影响力。这些发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局限也不容讳言。

第一,样本中关键词不规范。我们发现作者们选择关键词缺乏规范。例如,“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奥运会”“奥运”对应同一主体,但表达方式的差别影响了数据处理的清晰性。现实中,很难要求期刊对关键词选择做出统一化规定。后续研究需建立相关的语料库,自动将同义不同形的关键词做出有规则的合并处理。本研究未能做到这一点。

第二,主题涵盖范围有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使用的数据源于频率超过一定阈值的高频关键词,这会忽视大量低于阈值的关键词,但这些词汇也可能具有研究价值。后续研究可通过降低阈值,把更多甚至全部关键词纳入分析,以更全面地刻画国家形象研究的知识图景。

第三,关键词数据解释范围有限。经过不断简化的分类处理后,一些论文类别的特征不甚明显(如团块V),局限了解释范围。导致此局限的原因或有多种,如作者选择关键词的标准差别,如不同主题的研究本身分野的模糊性,如作为新兴领域,基本概念框架尚不够稳定,等等。后续研究或可首先从论文本身出发界定研究主题,人工分析其关键词构成规则,之后再通过机器学习支持向量机(SVM)等方法来控制计算与人工分析结果之间的误差,以建立更为准确的关键词-主题关系模型。

注释:

① 吴飞、陈艳:《中国国家形象研究述评》,《当代传播》,2013年第1期。

② 张勇:《国内学术界关于国家形象研究述评》,《新闻传播》,2014年第3期。

③ 王海洲:《“国家形象”研究的知识图谱及其政治学转向》,《政治学研究》,2013年第3期。

④ 郭玉成:《日本武道构建国家形象对中国武术的启示》,《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⑤ 郭玉成:《韩国跆拳道构建国家形象对中国武术的启示》,《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⑥ 方国清、骆红斌:《中国符号:武术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建构》,《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⑦ 冯兴刚、李阳:《武术文化形象构建与国家形象塑造的契合》,《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⑧ 董小英、李其、师曾志、余艳、陈文广、马张华:《奥运会与国家形象:国外媒体对四个奥运举办城市的报道主题分析》,《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2期。

⑨ 任鸿娟:《西方媒体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再现——以NBC奥运会专题片为例》,《当代传播》,2010年第3期。

⑩ 曾国军、弗朗克·高、克里斯汀·科尔莫:《大型体育赛事东道主国家形象研究——以北京奥运会为例》,《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第11期。

(作者印闯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社会认知与决策实验室博士研究生;葛岩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秦裕林系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访问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潘可武】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媒体语境下日媒对中国形象塑造及中国对日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1BXW02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中国形象数据挖掘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5ZDA041),上海交通大学文理交叉重点项目基金“对罗尔斯分配正义原则的神经学研究”(13JCRZ03)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团块武术国家
生物质炭复合团块在高炉中的反应行为
红外暗云中分子气体团块的性质研究∗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含铁尘泥自还原团块固结机理及强度劣化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团块型腹腔结核的超声表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