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视域下突发公共事件智能媒体应急平台研究*

2017-01-06 09:28许志强曹三省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广播终端

■ 许志强 曹三省

全媒体视域下突发公共事件智能媒体应急平台研究*

■ 许志强 曹三省

本文通过透视目前应急广播传播效果有限的原因,探讨了媒介融合给政府管理带来的社会变革,分析了全媒体视域下媒体应急平台的系统模型基本工作流程,并由此研究了媒体应急平台在沟通协调、舆论引导、应急报道、全媒体汇聚、多通道发布与多终端接收等多方面的应急机制,最后提出应将应急报道工作看作一个系统工程进行科学的管理。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智能媒体;全媒体;议程设置

当前,世界范围内已进入风险社会,中国也处于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社会转型期。媒体作为一种承担着社会责任的公共资源和工具,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解决与落幕期间履行着稳定社会秩序的责任。媒介融合时代突发事件报道正经历着由“动态碎片”到“聚合交互”的转变,已经“给社会生活方式乃至政治运作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影响”①。本文试图从危机管理、应急广播、全媒体融合创新及跨学科角度入手,对我国媒体一体化趋势下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做了整合性、前瞻性的战略研究,并提出了媒体应急平台系统模型。

一、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广播及全媒体的界定

1.突发性公共事件

突发性公共事件,国际上通常会用到Emergence这个名词,意为:出现,发生,暴露。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其权威解释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会危害,危机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②其特征,一是突发性、紧迫性及高度不确定性,即突发事件是否发生及其规模、行为方式和激烈程度等情况,人们无法准确地把握并难以预测,导致过往的应对经验失效;二是公共性及社会性,即涉及主体的广泛性、普遍性及非特殊性,即事件涉及的对象具有概括性和一般性特征,所涉及的利益具有地域的广泛性;三是多样性,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是危害性及破坏性,即事件往往是灾难性的,造成的后果和损失具有不确定性。

2.应急广播

应急广播是指在发生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等突发公共危机时,可提供迅速快捷的讯息传输的通道,除发布预警消息外,还向公众提供动员指挥、协调救援、传达政令、收集反馈等服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同时要求“依托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预警信息自动适配播发系统,实现国家应急广播网与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有效衔接”③。2013年4月22日,雅安地震后,国家更是首次以“国家应急广播”为口号面向灾区民众开播定向应急广播。目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纳入文化事业重点工程,国家发改委也把应急广播列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

3.全媒体

全媒体是指交互地综合采用文字、图形、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来全天候、全方位、全时空地展示传播内容,为用户提供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的融合接收,实现随时、随地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获取所需的资讯信息的全新传播形态。④全媒体变革颠覆了传统的“工业时代”媒体机构,其关键是数字化、社会化、个人化、移动化、多屏化、视频化、场景智能化、有参与性并且无处不在。

二、媒介融合与社会变革

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渗透,数不胜数的智能设备和数十亿互联互通的智慧大脑连接在一起,在摩尔定律和数字化的共同推动下,无休止地探索着各种组合和各种可能的重组式创新机会。

在传统媒体管理中,政府经常采取“捂”“盖”“掩”“躲”“堵”“拖”“抓”等不当处置方式有效控制舆论;而在网络环境中,信息的渠道垄断和地域垄断被瓦解,普通民众成为社会热点事件信息发布以及舆论传播的主体,民众权利意识觉醒迫切期待获取真相,形成了多元化意见主体,重构了媒介空间的信息格局和消解权威机构的信息控制势力。

美国学者德弗勒提出了“受众—媒介—社会”的媒介依赖理论(Media Dependency),其基本思路是公众通过媒体重新组织自己的信息环境。在突发事件面前,媒体、政府和公众之间应该是一种三角互动关系⑥。在媒介融合时代,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之间已形成了一个交集——公共领域(公众、公众舆论和公众媒介),应在良性互动中整合受众、媒介、社会这三个舆论场,努力实现同频共振,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中。

智慧政府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Big Data)思维,充分认识媒体的重要作用,借助官方微博、微信、政府网站等网络平台,实时、适时发布救援信息,回应社会关注,让更多人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事故的真相,对传统信息发布模式进行有效的补充、完善,以最大限度的挤压各类谣言的生存空间。政府、公众和全媒体的三角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政府、公众和全媒体的三角关系

三、媒体应急平台构建路径选择

媒体应急平台应和所有的平台、渠道和终端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因此,要建立一个媒体融合、科学、高效、通畅的媒体应急平台,需要对应急平台进行流程化研究。

(一)系统模型基本工作流程

根据系统目标要求,研究那些能够强化信息沟通协调、完善调度指挥能力、整合多种媒体内容,实现综合性、选择性、多通道信息发布与多类型终端无缝接收、快速提高新闻报道响应速度的基本要素,探讨整个媒体应急管理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职能,即:获取突发事件信息(信息收集、网络舆情)→事件分析研判(风险控制、决策智囊)→启动应急预案(设备、资源、人力)→议程设置→全媒体汇聚→多通道发布→综合网络覆盖→多终端接收→事后归档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并建立突发事件媒体应急处理的基本模型,如图2所示。

(二)应急机制建构

1.建立灵活的沟通协调机制

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媒体的阻力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策、受众的自主选择性、技术等因素。作为一个平台组织,媒体应急平台同样是一个资源的集合体。目前,相关机构条块分割又导致缺乏顺畅沟通,已严重影响到媒体的应对。为实现应急平台的高速运转,政府应强化信息共享,定期与各类媒体、舆论领袖等建立紧密的联系与沟通机制⑦,建立多部门灵活、动态、柔性的接入机制,实现上述因素的合理供给和正确分配。政府须把权威发布要跟的上作为处置社会突发事件、事故的基本准则,构建“国家-省-市-区县”四级联动的一体化、可视化的应急指挥调度平台,构架跨部门、跨地区、跨用户等互联互通平台,形成24小时×7天多部门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同联动高效的信息汇集和处理机制。例如,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时,CNN记者就在第一时间联系到航空与无线电专家,在突发事件新闻大战中占得先机,这与其日常在相关领域知识和人脉的积累息息相关;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时,新华社利用成都陆航部队直升机第一时间将突进尖兵人员送到灾害核心区,快速进行新闻采访,做到了信息的同步、实时传递。⑧

2.建立舆情研判与引导机制

图2 媒体应急平台系统模型流程示意图

我国媒体亟需拥抱社交媒体和大数据,从容应对大数据时代突发事件的嬗变。具体到社交媒体上,大数据可以帮助整合网络舆情中的三类数据:关系数据、内容数据以及用户数据。由此,大数据对网络的分析可及时反映可能危害社会的征兆,从而为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例如,“6·28”贵州瓮安事件中,由于政府没有及时做好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导致谣言四起并最终从一起单纯的民事案件酿成一起严重的打、砸、烧群体性突发事件;人民网现在建立的基于大数据的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与效果评估信息平台,其主旨就是通过大数据的方式对网络内容进行7×24小时的舆情监测并辅助搜索引擎结果匹配技术进行实时研判,以行之有效地干预应对。

3.建立媒体应急报道机制

4.建立全媒体汇聚平台

5.建立多通道发布平台

为尽快建设、完善国家应急广播社区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应建立多通道发布新平台。应融合全媒体,实现应急广播业务流程再造,建立认证和非认证信息汇集系统,满足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全过程的信息传输要求。应急广播中心在接到应急指令后,根据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协同处置过程,通过应急平台快速制作播发、分级分类处理各类应急信息,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封装,通过模拟电视网、中短波调频覆盖网、数字音频广播网、数字有线电视网、直播卫星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应急广播村村响和通信网/互联网等多通道同时发布,远程唤醒相关终端自动将所有频率播出的节目统一切换为应急广播节目。例如,在“8.12”天津港特大爆炸事故应急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并没有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视发出视频信息,而是先由官方微博、微信整合资源,率先开启自采内容+整合编辑的报道;新华社动用无人机航拍曝光了事故现场核心区震撼人心的视频,并绘制出的360度全景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通过今日头条订阅号发布最新消息,且多条信息被今日头条App推荐,最多一条推荐文章推荐量超过13.4万,阅读量10万;《新京报》新媒体“新京报动新闻”则制作了大量现场还原三维动画、新闻视频报道,实现了平面新闻的可视化传播。

6.建立多终端接收平台

当前,应急信息接收终端传统单一,未能形成集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多元化接收终端于一体的接收平台。业内专家认为,未来将通过四种方式推广普及具有自动接收应急广播功能的终端,一是在移动终端中嵌入移动多媒体广播和数字音频广播接收模块;二是在公共区域设置户外大屏和专用接收及扩音设备;三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安装直播卫星接收设施;四是在西部和边远农村建设应急广播“村村响”系统。

加强应急信息产品与各终端的适配性,应建立多终端接收平台。结合4G/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核心技术,强化用户思维,使应急信息扩展到中短波调频、数字音频、地面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电视、CMMB接收终端、移动终端、互联网、户外媒体以及公共广播/大喇叭等各种渠道与终端中,实现应急信息的高效精准投放与实时接收。

四、结论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应急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确保应急信息的畅通、准确、高效流转是其社会责任所在,更是完善和促进以公众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力量。突发事件的媒体应急,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与全媒体技术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需要的媒体应急平台,构建“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生态布局,让媒体能在危机发生时准确、快速地作出反应,使内容转为抗灾救灾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使应急广播成为常态化的政府应急管理手段和信息传播工具,使应急广播传播方式从灌输式传播变为服务式传播,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媒体应急效率。

注释:

① 聂静虹:《“第五媒体时代”的政府公共关系刍议》,《学术研究》,2009年第2期。

②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发〔2005〕11号),国务院,2005年1月26日。

③ 王效杰:《国家应急广播体系规划与建设》,《中国广播》,2014年10月15日。

④ Zhiqiang Xu,Jialiang He,Tong Liu,ResearchesonOminimediaDevelopmentStrategiesandCoreCompetitiveStrengthImprovementintheContextofTriplePlay,InternationalJournalofFutureGenerationCommunicationandNetworking.2015,vol.8,no.1,pp.27-36.

⑤ 代玉梅:《自媒体的传播学解读》,《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5期。

⑥ 刘爱勤、王澎、孙湘源:《从灾害预警与应对看媒体应急机制的构建———以北京电视台为例》,《现代传播》,2005年第2期。

⑦ 袁振龙、左袖阳:《全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策略选择》,《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2期。

⑧ 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舆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研究》,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146页。

⑨ 詹勇:《靠什么终结“网络大谣”的神话》,《人民日报》,2013年8月23日。

(作者许志强系四川传媒学院新媒体研究院院长助理、高级工程师;曹三省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潘可武】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科技成果转化重大培育项目“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应急广播与全媒体平台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编号:16CZ0041)、四川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开放研究基金“全媒体时代应急广播的主要问题与传播对策研究”(项目编号:ZHYJ15-YB10)、成都市科技惠民技术研发项目“全媒体视域下突发公共事件媒体应急平台研究”(项目编号:2015-HM01-00632-SF)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广播终端
X美术馆首届三年展:“终端〉_How Do We Begin?”
通信控制服务器(CCS)维护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GSM-R手持终端呼叫FAS失败案例分析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
ABB Elastimold 10kV电缆终端及中间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