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实践逻辑的讨论

2017-01-10 23:19彭坤明金丽霞
终身教育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体系化终身教育逻辑

彭坤明,金丽霞



关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实践逻辑的讨论

彭坤明,金丽霞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提高精准度和有效性。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践必须找准现实依据,遵循内在逻辑。重点是必须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知识化进程与终身学习推进的关系;终身学习的推进与终身教育发展的关系;终身教育的发展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关系。

知识社会;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实践逻辑

金丽霞: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学习化进程,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更为可喜的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正在从目标设计转化为实践形态。但同时也应看到,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进展还相对缓慢,突出地表现为有效性仍显不足。因此,如何提高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实践的有效性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彭坤明:就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现实状况而言,提高实践的有效性既是一个紧迫的任务,又是一个有待突破的难题。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是社会发展与教育创新的系统工程,其影响乃至制约性因素十分复杂。因此,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加快和实践有效性的提高必然具有过程性的特点。在现阶段,要切实提高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实践的有效性,我认为关键是要“精准发力”。

“发力”是一个实践范畴,主要指为实现总体目标而呈现的努力状态,表现为责任的强化和落实,措施的制订和完善,推进的及时和有序等方面。从本质意义上说,“发力”就是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精准”则是一个质量范畴,主要指为满足实践需求而呈现的有效程度,表现为依据的现实性、重点的准确性、策略的科学性、举措的针对性等方面。从本质意义上说,“精准”就是立足于实际,回归于理性。因此,“精准发力”也就是指有效实践。

提高发力的精准度和实践的有效性,不仅要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或重要问题做出深度的解读,实现认识上的深化,同时应当推进教育的综合改革,强化社会的协同创新,由此为“精准发力”提供理论的引领和环境的保障,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从实际出发,进一步理清实践的思路。只有思路清晰,路径才能正确,发力才能精准。因此,提高发力的精准度和实践的有效性,必须把理清思路确立为着力点或突破口。

金丽霞: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形态的学习化转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总体思路似乎是明确的,就主要内容来说可以概括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旨在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从而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需求,并由此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这一总体思路不仅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而且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转化为政府的决策。

彭坤明:基于我国的国情,形成这样的总体思路确实意义重大,而且也来之不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思想解放和创新驱动的结果。但同时应看到,这一总体思路重在凸显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价值,或者说重在强调终身教育体系的“满足”与“服务”功能,即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需求,服务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据此我认为,这一总体思路只是属于战略思维。作为战略思维,虽然明确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任务和宗旨,进而解决了为什么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问题,但并没有解决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现实依据或逻辑遵循的问题。如果缺乏现实依据的判断和内在逻辑的遵循,仅仅抽象地强调战略思维,就不可能提高发力的精准度和实践的有效性。因此,为加快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实现战略思维向实践逻辑的转化。

作为实践逻辑,“现实依据”是其核心范畴,或者说,是为寻找“现实依据”而进行的理性分析。社会发展形态的转型,对每一位社会成员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终身学习同样必须“学有所教”,因此,终身学习内在地要求终身教育的发展;终身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不仅会形成体系化的形态,而且要求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显然,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到终身教育发展的现实状态中寻找依据,终身教育的发展必须到终身学习的现实要求中寻找依据,终身学习的推进必须到社会发展形态转型的过程中寻找依据,由此形成以“现实依据”为主线的逻辑链,即社会形态的转型→终身学习需求的形成→终身教育的开展→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遵循这一逻辑链,在实践层面上则是要准确把握三个层次的相互关系,第一是社会形态转型与终身学习的关系;第二是终身学习需求与终身教育发展的关系;第三是终身教育发展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关系。

金丽霞:实践逻辑的提出以及初步的概括很有新意,且非常重要,可以说是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认识深化的重要标志。一方面表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有着自身的内在规律,只有尊重规律才能精准发力,也才能有效实践,不尊重规律的发力和实践必然是盲目的和无序的。另一方面表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要有据可依,而且要立足现实,不能把理念和目标简单地等同于现实依据,由此防止在方案设计和路径选择上脱离实际。

彭坤明:不仅如此。尊重客观规律、遵循实践逻辑、强调现实依据,还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即是说,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问题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坚持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应当看到,无论是终身教育的发展,还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是理念和目标引领下的实践,而且是或更为重要的是在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下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也就是终身教育发展及体系构建的实践哲学。还要看到,终身教育虽然是一种国际化的理念,发展终身教育以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也是国际化的趋势,但就“现实依据”而言,既存在着共性的特征,同时也存在着个性的差异。这决定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现实依据的寻找和判断必须立足国情,由此形成符合国情的实践逻辑。放眼世界,许多国家的终身教育发展以及体系构建之所以能取得显著的成效,其关键正在于此。就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而言,同样必须从国情出发,立足于中国国情寻找和分析、判断“现实依据”,由此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发展及体系构建的实践逻辑。只有遵循中国特色的实践逻辑,才能构建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一、社会的知识化与学习的终身化

金丽霞:对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来说,终身学习既是服务的指向,又是现实依据,因而具有基点的作用。但终身学习同样有着自身的现实依据,而终身学习的现实依据则必须到社会发展形态的转型过程中去寻找,这就使社会发展形态的转型构成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实践逻辑的起点。同时,社会发展形态转型与终身学习的关系则构成了实践逻辑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

彭坤明:首先应当看到,终身学习是一种社会现象,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发展的范畴,因此,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终身学习才能成为社会公众共同的理念和要求,也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和状态。终身学习理念与需求、模式与状态的形成,虽然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但社会发展形态的转型无疑是决定性的要素。在现实形态上,社会公众终身学习理念更新的自觉程度,每一位社会成员终身学习要求的强烈程度,全社会终身学习的开展程度,都取决于社会发展形态转型的速度。

金丽霞: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这一分析和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释疑解惑的作用,突出地表现为破解了如下三个认识上的难题。第一,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体系中,早就具有朴素的终身学习理念或思想,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无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这一朴素的终身学习理念或思想,虽然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但为什么难以成为普遍的共识和现实的状态?第二,就世界范围来看,为什么是在20世纪中叶,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开始成为国际化的学习和教育理念,同时,推进终身学习、发展终身教育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选择?第三,从20世纪末开始,我们党和政府就确立了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目标,同时为推进终身学习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但终身学习的开展为什么还是困难重重?显然,只有注重对社会发展状况的分析,这些问题才能找到答案。

彭坤明:我国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农业文明阶段,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自然经济的形态既不可能自觉地提出终身学习的需求,也不可能内在地孕育终身学习的模式,即是说,农业文明不可能为终身学习提供现实依据。20世纪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呈现出诸多新的特征,尤其是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发展形态步入了转型的阶段,由此使终身学习成为现实的需求和模式的选择,这就为终身学习的开展提供了现实的依据。但同时由于社会发展形态的转型是一个过程,这种过程性决定了终身学习现实依据的不充分性。相比之下,世界上一些经历了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在20世纪中叶,其社会发展已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迈进,或者说,社会发展实现了向知识社会形态的转型,这就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充分的现实依据。

金丽霞:按照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做出一个更为具体的判断,即终身学习(包括理念、行为、模式等)是社会发展到知识文明阶段的产物,或者说是知识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就需要进一步弄清知识社会与终身学习的关系,尤其要准确把握知识社会的特征。关于知识社会的内涵和特征,我记得您在1998年出版的《知识经济与教育》一书中,曾有过较为系统的论述。

彭坤明:那个时候我们对知识社会的感受和理解都是很肤浅的,主要是从经济增长方式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创新的视角给予了关注,其主要观点是:在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下,人类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主要表现为知识的生产、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应用,知识不仅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最为宝贵的经济发展资源,而且是最具增殖能力的资本和最具活力的财富源泉。知识的拥有程度、知识的传播速度、知识的应用能力尤其是知识的生产和创新能力,构成了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要素。正是由于知识价值的革命,推动了社会发展形态的知识化转型。

金丽霞:以上观点虽然是一个经济学的视角,但显然把握了知识社会的本质特征。其中,加速知识资本的积累,提升知识创新的能力,都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和有效的竞争策略。那么,在知识社会或者说在社会发展的知识化进程中,终身学习何以“应运而生”?

彭坤明:社会发展形态的知识化转型,尤其是知识价值的革命,使人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人的生存与发展将取决于乃至依赖于知识的获取和应用的能力。知识的获取与应用的能力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的生存、发展状态的优化程度,这就使“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具有了更为现实的意义。由于学习是知识获取以及知识应用能力提升的根本途径,这就使学习构成了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知识获取与传播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这就决定了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终身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知识社会,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终身学习,把学习融入生存与发展的全过程,正所谓“让学习伴随人的一生”。

金丽霞:这样看来,终身学习既是社会发展知识化形态转型的需要,也是社会成员知识化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这两种需要显然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以及高度的融合性。同时,在知识社会,终身学习对于所有社会成员而言,既是一种愿景,但更为重要的是一种选择,即在终身学习中增强适应社会知识化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在终身学习中实现知识化生存与发展状态的优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终身学习的开展不应仅仅看作是“倡导”的结果,而是社会成员主动选择的结果。

彭坤明:这一看法非常有价值。终身学习固然需要“倡导”,其目的是让所有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意识得到觉醒,从而唤醒沉睡的学习需求,但“倡导”不能代替社会公众的主体性选择。社会公众之所以把终身学习作为一种选择,其现实依据也正是在于社会发展形态转型引导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和方式的变化。社会发展知识化进程的速度,决定着社会公众终身学习选择的自觉程度;社会发展的知识化水平,决定着终身学习的现实状态。

金丽霞:由此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终身学习虽然是一种国际化理念,但为什么不同国家的终身学习的现实状态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就我国终身教育的推进来说,为什么不同的区域也存在着不平衡的情况。原因固然是复杂的,其中,文化传统是重要的原因,但社会发展知识化形态转型在速度和水平上的差异,无疑是根本的原因。

彭坤明:正由于此,我认为,无论是在终身学习的推进问题上,还是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问题上,都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发展形态转型的研究,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形态的知识化特征,社会发展的知识化进程,人的知识化生存、发展方式以及环境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科学判断终身学习的现实需求,进而形成分类性、差别性的推进策略。只有如此,终身学习的推进作为一种实践才能具有精准度和有效性,从而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从源头上找准依据。毋庸讳言,无论是在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实践探索层面,社会发展形态的转型问题显然并没有引起高度的关注和应有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现实依据的虚拟化倾向。

金丽霞:以上对于终身学习现实依据的分析,我们聚焦了社会发展形态的知识化转型,但在日常生活中,对社会发展形态转型则更多地表述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践逻辑中,这两者的关系显然需要得到应有的关照。

彭坤明:知识社会与学习型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说是同一种社会发展形态的不同表述,但这两者仍然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我的初步认识是:在知识社会,正是由于知识的价值引领实现了学习价值的革命。对于每一位社会成员来说,只有通过学习及终身学习,才能具备并不断提高知识获取、知识应用,尤其是知识更新以及改变、优化生存与发展状态的能力,进而使发展的素质得到完善,生活的质量得到提高。相对于知识而言,学习无疑具有主体性、能动性的特点,内含并彰显着更加丰富的人本意义。正由于此,学习型社会的表述更充分而准确地体现了社会发展形态的转型特征。但同时又必须看到,相对于学习而言,知识是客体的范畴,处于基础的地位,即是说,社会发展的知识化进程及形态构成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现实依据。

二、终身学习的推进与终身教育的发展

金丽霞: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践逻辑链中,终身教育的发展问题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关节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即终身教育的发展一方面为终身学习的推进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由此成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任务。从战略层面讲,终身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政府的统筹和社会的协同,但就实践层面看,终身教育的发展则是需要注重处理与终身学习推进的关系。

彭坤明:无论是立足国情还是放眼世界,终身教育的发展都体现着鲜明的社会、人本、教育的价值,而且是这三种价值的有机统一,这决定了终身教育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同时,终身教育发展的依据不是单一或孤立的,必须确立系统性或整体性的思维。但在实践层面上,则应当聚焦于终身学习推进的实际状况。我认为,只有当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社会公众的现实需求,同时成为社会公众生存与发展的行为方式,终身教育的发展才具有现实的依据,也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实践的形态。进一步说,只有学习已经融入人的一生,教育才能伴随人的终身,因此,聚焦终身学习推进的实际状况,也就把握了终身教育发展的现实依据。

金丽霞:只有当学习已经融入人的一生,教育才能伴随人的终身,这无疑是对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相互关系的高度概括。依据这一概括,终身教育的发展将从根本上取决于终身学习的现实状况,只有立足并主动适应终身学习的现实状况,终身教育的发展才能避免出现目标上的抽象化以及模式上的虚拟化现象。

彭坤明:这一概括旨在强调终身学习对终身教育发展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对于终身教育的发展来说,终身学习的现实状况是一种本源性或决定性的要素。就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而言,也可以进一步表述为“由此之故”。事实上,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两者既相对独立,但又内在相融。就终身学习而论,虽然其依据是社会的知识化进程,但终身教育的发展无疑是重要的保障性因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教育服务人的终身,学习才能真正融入人的一生。这同样是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内在逻辑关系的表述。

金丽霞:基于以上分析,对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逻辑关系的把握,既要坚持唯物论,又要坚持辩证法。但在实践的层面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具体化。所谓具体,我认为主要指终身教育的发展是为了有效满足社会公众的终身学习需求,因此,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内在逻辑关系也可以概括为“需求”与“满足”的关系。

彭坤明:这一概括不仅使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内在的逻辑关系更加明晰,而且使终身教育发展对现实依据的把握更加准确,即是说,终身教育的发展要立足于终身学习的实际状况,也就是要聚焦终身学习的现实要求。我国终身教育的发展虽然确立了为终身学习提供服务的宗旨,但服务的有效性显然不足,其主要原因正是在于对终身学习的现实需求缺乏高度的关注和准确的判断。因此,在终身教育发展的问题上,既要坚持为终身学习服务的宗旨,又要强化以终身学习的需求为导向。

金丽霞:对终身学习现实需求缺乏应有的关注确实是终身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也是需要尽快补齐的短板,但由于区域性、群体性、个体性等多方面的差异,终身学习的需求具有复杂性以及动态性的特点,客观上导致了终身学习需求判断和把握的困难。

彭坤明:正因为是难题,才需要突破。基于对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总体理解以及实践总结,我认为,终身学习的现实需求可从如下三个方面或层次进行概括:第一是环境性需求,即终身学习需要环境的创设,主要内容是:终身学习在机会上的充分性、 途径上的多样性、资源上的丰富性、制度上的灵活性等等;第二是质量性需求,即终身学习需要质量的保障,主要内容是:终身学习在过程上的完整性、支持上的规范性、服务上的有效性、成果上的认同性等等;第三是素质性需求,即终身学习需要素质的培育,主要内容是:终身学习在价值上的引领性、方法上的指导性、心理上的疏导性等等。这些需求能否得到有效的满足,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终身学习能否持续地推进。正是为了有效满足这些需求,终身教育才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和相对稳定的形态。

金丽霞:依据教育学和教学论的基本原理,终身学习的需求在广义上属于“学”的范畴,终身教育的服务在广义上属于“教”的范畴,因此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新型的“学”与“教”的关系。终身教育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在本质上也就是使终身学习“有所教”。这进一步说明“学有所教”是理解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逻辑关系的枢纽。

彭坤明:把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的关系进一步归结为“学有所教”的问题,确实是认识深化的重要标志。“学有所教”既是教育的理想,同时也是教育和学习的基本规律。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凡是学,都应当“有所教”,终身学,则终身需要“有所教”,即是说,终身学习虽然是一种新型的学习形态,同时具有诸多的特点,但并没有改变学习的基本规律,或者说,学习的终身化内在地要求“学有所教”的终身化,由此推动了终身教育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终身教育的发展使“学有所教”终身化找到了根本途径和实现方式,同时为终身学有所教提供了制度的保障和模式的支持。显然,“学有所教”同样内含着逻辑关系,即终身学习要求学有所教的终身化,学有所教的终身化推动了终身教育的发展,由此不仅使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的逻辑关系得到了更为完整和紧密的展现,同时使终身教育发展对现实依据的把握更加充分和科学。

金丽霞: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终身教育发展的现实依据包含着三个层次,第一,终身教育的发展必须立足终身学习的实际状况;第二,终身教育的发展必须聚焦终身学习的现实需要;第三,终身教育的发展必须紧扣“学有所教”的目标。这三个层次是一个有着递进关系的有机整体。只有对这三个层次做出整体性的把握,终身教育发展的依据和服务定位才能真正具有“精准度”,其实践也才能真正提高“有效性”。

彭坤明:这三个层次之所以是一个有着内在递进关系的有机整体,关键是把握了终身学习这一中心,只有牢牢把握终身学习这一中心,终身教育的发展才能防止现实依据和服务定位上的泛化,也才能防止理论思维和实践逻辑上的松散。终身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新生事物,是社会与教育创新的重要领域,这决定了对终身教育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作为阶段性的成果,其主要标志是在终身教育发展社会功能和人本价值的问题上形成了高度的共识,无论是“社会说”,还是“人本说”,都是对终身教育发展的正确解读,对终身教育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但“功能”与“价值”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依据”。终身教育的社会功能必须通过社会公众有效的终身学习才能得到体现,终身教育的人本价值也只有在社会公众的终身学习中才能实现,即是说,偏离了终身学习这一中心,终身教育社会功能的体现和人本价值的实现也就失去了现实的支点。

金丽霞:从逻辑上把终身教育发展的社会功能、价值取向与现实依据做出必要的区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终身教育发展实践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因此在终身教育发展的问题上,无论是对现实依据的把握,还是策略的选择以及模式的探索,都必须强化终身学习的中心地位,从而防止终身教育发展游离于终身学习之外的现象。但在现实生活中,另外一种倾向同样应引起高度的关注,这就是把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加以简单的等同,不仅存在着概念或范畴上缺乏严格界定的情况,也存在着具体措施尤其是呈现方式上通用或混用的现象,这同样不利于提高终身教育发展思路的清晰度以及实践的精准度。

彭坤明:如前所述,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既有内在的相融性,但两者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问题在于:我们对两者的相对独立性缺乏充分的分析和深刻的认识。从总体上讲,终身学习的推进遵循的是社会与人本发展的规律,是以社会发展的知识化进程以及人的生存、发展方式的变化为依据;同时,终身学习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并实现持续推进,虽然需要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但从根本上说则取决于社会知识化、学习化形态转型的状态以及社会公众对知识、学习价值的认同。终身教育的发展对终身学习的推进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和引领作用。例如,为终身学习创设优化的环境,培育社会公众终身学习的素质和能力等等,但主要任务则是为社会公众的终身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从而使终身学习具有规范和质量的保障,即是说,终身教育发展遵循的是教育与学习的规律并以社会公众终身学习的需求为现实依据。显然,只有保持终身教育发展在依据和形态上的相对独立性,其实践才能具有内在逻辑的遵循,并实现理性的回归。

三、终身教育的发展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金丽霞: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要强化战略意识,明确目标定位,同时要注重方案的设计、措施的完善。但在实践层面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则必须立足于终身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只有从终身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战略才能落地,目标才能具体,方案才具有可行性,措施才具有实效性。这进一步说明,遵循“实践逻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以终身教育的发展为现实依据。

彭坤明:这一认识非常重要,不仅丰富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实践逻辑的内涵,而且校正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问题上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感觉,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问题上,似乎存在着这样的思维,即依据终身教育的理念,确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目标,依据目标提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任务,依据任务要求,制订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方案和举措。这一思维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但实践的有效性显然不足,其关键正是在于没有从终身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在某种程度上,这一思维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缺乏明确的现实依据,因而难以转化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践模式。这说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实现思维的创新,把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目标、任务、方案、举措建立在终身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上。为此,必须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与终身教育现实发展的相互关系做出进一步的分析。

金丽霞:为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就战略和决策层面来说,既致力于终身教育的发展,又强调加快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但在实践层面上,这两者的相互关系并没有真正弄清楚。对这两者相互关系的科学把握,是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实践逻辑的重要环节,而要科学把握这两者的相互关系,关键是要弄清楚什么是终身教育体系,或者说,终身教育体系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只有弄清楚这一关键问题,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对现实依据的把握才具有准确性,也才能防止“实践逻辑”的断裂。

彭坤明:要完整而准确地界定或概括终身教育体系的内涵,显然是一个既复杂又困难的问题,有必要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留待以后进行讨论。但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我认为应当把握如下三个特征。第一,终身教育发展的多元主体或载体实现了功能上的整合以及相对优势的聚合;第二,终身教育发展的多种形式实现了横向上的贯通以及不同阶段实现了纵向上的衔接;第三,终身教育发展具有了体制上的稳定性以及政策上的配套性。基于这样的基本特征,所谓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就是旨在解决多元主体功能与优势的整合方式问题,多种形式横向贯通与不同阶段纵向衔接的机制问题,以及制度环境的创设问题;换言之,探索功能与优势整合的模式,创新横向贯通与纵向衔接的机制,优化体制与政策的环境,应当是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现实任务和重点内容。

金丽霞:对终身教育体系基本特征、主要内涵以及现实任务的概括无疑是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与终身教育发展相互关系的深刻揭示,由此使我形成了这样的观点: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与终身教育的发展是同一个过程。因为“功能”与“优势”的整合必须基于终身教育发展主体及载体的多元化,“横向贯通”与“纵向衔接”机制的建立必须基于模式的多样性以及阶段的完整性,而主体、载体的多元化,模式的多样性与阶段的完整性,都是终身教育发展的状态性标志。进一步说,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不是抽象地或孤立地强调“功能”与“优势”整合方式以及“贯通”与“衔接”机制的创新,而同时必须致力于实现主体与载体的多元化以及模式的多样性和阶段的完整性。

彭坤明: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与终身教育的发展看作是同一个过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新意的观点,可以说是从本质上把握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发展性和融合性特征。所谓发展性特征,不仅指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是旨在促进或加快终身教育的发展,同时指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内含着现实的发展意义和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无疑是终身教育发展的实践模式。所谓融合性特征,不仅指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与终身教育发展在推进中的整体性,而且指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任务与终身教育发展内涵在转化上的有机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终身教育的发展显然是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现实途径。基于发展性、融合性特征,我认为,现阶段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当主要表现为终身教育的发展。

金丽霞:坚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与终身教育发展在过程上的同一性以及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发展性、融合性特征,旨在科学把握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与终身教育发展的相互关系,由此防止两者在实践上的机械割裂。同时,强调“体系构建”与“发展”在任务和内涵上的一致性,既有利于终身教育发展的加速,也有利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加快。但必须认识到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与终身教育发展又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范畴,在诸多方面各自具有特殊的规定性。因此,绝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或简单等同,这就需要从差异性的角度对两者关系作进一步的分析。

彭坤明: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与终身教育发展的关系问题上,既强调两者的同一性,又注重两者的差异性,应当说是认识逐渐深化与思维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但从差异性的角度把握两者的关系,显然又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和复杂的因素。我试图把终身教育从非体系化到体系化的发展作为切入口进行初步的分析。

终身教育的发展是为了有效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但由于终身学习在群体与需求等方面的复杂性,终身教育发展在一定时期尤其是在起步阶段必然会呈现出某种程度的无序状态。例如,伴随着终身学习需求的日趋广泛和强烈,终身教育的主体会不断涌现,其相对优势也会不断彰显,但多元主体的功能及相对优势难以实现有效整合;伴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其实践模式将不断丰富,终身教育向不同人群和不同阶段覆盖的广泛性、完整性程度也将不断提高,但多种模式之间难以顺畅贯通,不同阶段之间难以有机衔接。同时,为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的力度会不断加大,但稳定性和持续性难以保证。正是由于这种无序性,导致了终身教育的发展呈现出非体系化的形态。依据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是终身教育发展的探索性特点,终身教育的非体系化发展是一个必经的阶段。但这种非体系化的发展显然不利于终身教育服务功能的整体优化,因此,终身教育的发展在经过一个非体系化的阶段后,必然要实现向体系化发展的阶段跨越。从非体系化到体系化,我认为是终身教育发展的特殊规律,要从差异性的角度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与终身教育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就必须注重于对这一特殊规律的把握。

金丽霞:这一分析使“实践逻辑”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或具体化,首先,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把终身教育的发展作为现实依据,也就是要尊重并遵循终身教育发展的规律;其次,终身教育在特定阶段的非体系化发展既是正常的状态,也是现实的形态;其三,所谓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就是在终身教育非体系化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终身教育的体系化发展,所谓加快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也就是加快实现终身教育发展从非体系化到体系化的形态转型。

彭坤明:这样的认识一方面强化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性内涵和特性,另一方面明晰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发展性目标和价值。但在实践层面上,这一认识仍需要进一步深化,就其主要方面来说:第一,“体系化”是终身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不过这种需求只能在发展中才能形成并伴随着发展的加快而日趋强烈,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正是为了有效满足终身教育体系化发展的需求。因此,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要对终身教育的体系化发展需求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要把这种体系化发展需求确立为现实的依据。第二,终身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会形成体系化的需求,而且也会逐渐呈现出体系化的特征。发展越是充分,其体系化特征也就越是显著,即是说,终身教育的发展具有体系孕育的功能。这种孕育的功能越强大,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现实基础也就越坚实。因此,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速度并不完全取决于“推进”的力度,同时将取决于“孕育”的程度。第三,终身教育体系虽然孕育于终身教育发展的过程,但终身教育的发展并不能自然地生成体系,即是说,终身教育的发展从非体系化到体系化,需要能动作用的充分发挥。所谓能动作用,也就是终身教育体系的培育,例如通过科学的目标设定,引领终身教育的体系化发展;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政策的支持,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既是一个孕育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培育的过程,或者说,构建体系重在培育体系。

金丽霞: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与终身教育发展相互关系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终身教育体系是终身教育发展的体系化形态,在本质上是一个发展的范畴,或者说“体系”就是发展,构建“体系”也就是实现终身教育从非体系化发展到体系化发展的形态转型。第二,终身教育体系需要在终身教育的发展中加以培育。终身教育的发展既是“体系”培育的基础,也是母体,因此,加快终身教育体系的培育,就必须加快终身教育的发展。

彭坤明:“体系”就是发展,“构建”重在培育,应当说是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认识上的新视角。其实践意义还在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要高度重视终身教育发展所具有的体系孕育功能,而且要把这种孕育功能作为现实依据,由此防止因过度夸大能动作用而出现不切实际的行为,同时还应看到,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尤其在相当多的区域,终身教育的发展还只是刚刚起步,其体系化发展的需求明显不足,孕育体系的功能也明显不强,这都决定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现实基础还比较薄弱,这才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为什么如此困难的根本原因。

四、结语

金丽霞:在以上的讨论中我发现,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存在着两个逻辑链,从社会的知识化进程到学习的终身化推进;从终身学习的推进到终身教育的发展;从终身教育的发展到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大逻辑链。从终身教育发展的体系化需求,到终身教育在发展中孕育体系,再到培育终身教育的体系则是小逻辑链。遵循大逻辑链,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才能形成科学的战略,遵循小逻辑链,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才能找到有效的策略。

彭坤明:其实,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大逻辑链中,每一个重要环节都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或者说,诸多的小逻辑链共同构成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践逻辑。这说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作为巨大的系统工程,其影响因素不仅是复杂的,也是动态的,我们围绕实践逻辑所展开的讨论,显然只是初步的,需要研究的不断深入。

金丽霞:充分认识影响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现实因素的复杂性,是对实践逻辑内涵的丰富。由此我认为,实践逻辑的遵循还需要对影响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主要因素作进一步的梳理、归纳,并给予重点关注。

彭坤明:基于逻辑的思维和实践的思考,我把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应当重点关注的影响因素归纳为4个方面和20个要点。

第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形态的转型,其要点是:(1)社会知识化的总体进程与阶段性特征以及区域化特点;(2)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含量以及知识的更新状况;(3)知识传播与应用的广度、速度以及创新的程度;(4)人的知识化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创设以及方式的变化;(5)知识社会对社会成员素质与能力提出的新定位以及新要求。

第二方面是终身学习的推进程度,其要点是:(1)知识价值与学习理念的普遍性认同;(2)学习需求与发展目标的显性化表达;(3)学习人群与阶段任务的科学化划分;(4)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的现实性选择;(5)学习素质与学习能力的个体性差异。

第三方面是终身教育的发展状况,其要点是:(1)战略的稳定性与形态的独立性;(2)面向的全纳性与服务的过程性;(3)主体的多元性与优势的聚合性;(4)机会的充分性与资源的适用性;(5)模式的多样性与质量的规范性。

第四方面是终身教育的体系培育,其要点是:(1)体系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与目标引领;(2)体系化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孕育功能;(3)体系化发展的途径开辟与模式探索;(4)体系化发展的体制保障与机制创新;(5)体系化发展的政策支持与环境优化。

我认为,只有基于内在逻辑的遵循,把这4个方面和20个要点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并给予高度的关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依据才具有充分性、现实性和准确性,也才能真正提高实践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虞晓骏

Discussion on Practice Logic of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PENGKun-ming,JINLi-xia/JiangsuOpenUniversity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of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The realistic basis would be needed for the practice of the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to follow its internal logic.The focus is to se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based advance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lifelong learning promo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long learning promotion and lifelong education developmen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long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knowledge-based society;lifelong learning;the construction of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practice logic

2016-10-20

10.13425/j.cnki.jjou.2017.01.001

彭坤明,江苏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教授,主要从事终身教育、开放教育、远程高等教育研究;金丽霞,江苏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研究员,主要从事终身教育、开放教育、远程高等教育研究(jinlx@jsou.cn)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推进江苏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对策研究”(2015ZDIXM025)

编者按: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无论是就理论研究来说,还是就实践探索而言,都需要思想的交流和智慧的汇聚,其有效途径和方式之一,就是聚焦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广泛的讨论。江苏省终身教育研究会成立后,秘书长金丽霞研究员对理事长彭坤明教授就“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实践逻辑”的主题进行了访谈,现刊发此文,以期推动讨论的持续和深入。

猜你喜欢
体系化终身教育逻辑
法典化视野中的慈善法体系化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历史决议的治理之要:党内法规的体系化和普遍化
逻辑
我国终身教育的回顾与反思
创新的逻辑
保险合同法的体系化表达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国外终身教育立法对我国构建相关机制的启示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