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脾相关理论指导临床“从脾论治”心系疾病的现状*

2017-01-15 15:15苗陈智慧张哲王凤荣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7期
关键词:心脾心系胸痹

田 苗陈智慧张 哲王凤荣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证治探讨·

基于心脾相关理论指导临床“从脾论治”心系疾病的现状*

田 苗1,2陈智慧1张 哲2王凤荣2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心脾相关理论是中医学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有医家基于此理论探索“从脾论治”他脏疾病的诊疗思路。本文以“从脾论治”心系疾病为例,对其理论基础、应用现状和对现代临床的启发做出探讨。

心脾相关 从脾论治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基本特点和文化精髓,在指导临床实践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心脾相关理论是中医学五脏相关理论中的重要部分,其作为理论指导临床“从脾论治”心系疾病的研究和实践应用颇多。本文就目前的心脾相关理论指导临床“从脾论治”心系疾病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为其指导基础理论研究提供实践依据,也为其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借鉴经验。

1 “心脾相关理论”理论基础

心脾相关理论发源于《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后世医家将心脾相关理论总结发挥,认为心脾相关体现在二脏母子相依、气血互济、经脉相贯、阴阳相承、病理互制等方面的密切关系[1]。

1.1 母子相依 心在五行属火,脾在五行属土,心脾两脏在五行上存在着母子相生的关系。脾胃属土,心属火,若母病及子可因脾胃之疾病波及于心脏,若子病犯母可以心系之疾病影响到脾脏。因此两者在五行上的相生关系也会使两者在病理上互相影响。

1.2 气血互济 心主血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五脏。《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1.3 经脉相贯 《灵枢·经脉》云“脾足太阴之脉也……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脾胃居于中焦,心居于上焦,从解剖上看,两者以膈为界,互不相连,但二者通过脾胃之支脉、大络紧密联系,经气互通。

1.4 病理互制 基于心脾两脏母子相依、气血互济、经络相贯的生理相关性,心脾两脏在病理方面必然相互影响。心者,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其主神明,又主血脉,心主神明之功能异常必然会出现母病及子,出现脾胃功能失常。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常也可能会出现子病犯母而引发心脏疾病,若脾胃气血生化乏源,则会出现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导致心悸、胸痹、失眠等一系列病证。由此可见心脾相关理论的形成是基于心脾两脏五行火土相依,气血阴阳互济,解剖经络相关的生理基础的,而“从脾论治”心系疾病则是二者病理互制现状对于临床的有效指导。

2 “从脾论治”心系疾病的应用现状

基于心脾相关理论,中医学术界发展了 “从脾论治”心系疾病的临床诊疗思路,其在临床应用中颇有疗效,为很多医家喜用。

2.1 “从脾论治”冠心病 张仲景时期已经开始有从调理脾胃的角度论治胸痹心痛的记载,《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云“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文中表述了胸胃同病的证侯,并且指出胸痹心痛的治疗要根据其证侯的偏虚偏实进行辨证选方,实证给以宣痹通阳、涤痰泄满,虚证治以健脾补中、振奋阳气之法,这是古代医家从脾胃论治胸痹心痛的临床实际体现。由此分析,仲景时期认为痰浊、气虚均可以导致胸阳不振,而引发胸痹心痛,通过涤痰、健脾、补中、益气等辨证施治则能收效,这既是同病异治理念的体现,也是“从脾论治”冠心病的早期记载。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基提出“心脾相关”理论、“痰瘀相关”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各类心系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其对于冠心病的治疗[2]。邓老认为应做到调脾护心、益气化痰祛瘀,在临证实践中常常采用健运中气法、调脾养血法、醒脾化湿法、健脾涤痰法以及温阳理中法5种方法。由此分析,邓老在临证过程中认为胸痹的发生跟脾失健运相关,同时也与脾胃气血生化乏源导致气血亏虚而引发胸痹心痛相关。李德新认为在胸痹心痛的诊治过程中应采“调脾胃而安五脏”之理论精华,在临证以调理脾胃之方剂为基础方来治疗胸痹心痛[3]。杨关林认为在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中应该重视脾虚失运,痰浊内生,痰浊闭阻于胸中则引发胸痹心痛,因此在临证过程中每每以健脾化痰祛瘀治法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4]。

总结各医家对于冠心病的治疗经验,可见冠心病从脾论治的基础在于,病理因素与脾相关,无非气血亏虚、痰浊闭阻、湿邪困脾扰心、虚证日久成实、痰湿久酿成瘀等等原由,因此在治疗法则上也便形成了健脾、益气、养血、涤痰、化湿、祛瘀等法。

2.2 “从脾论治”慢性心衰 《素问.经脉别论篇》载“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可见在《黄帝内经》时期已经认识到脾在水液代谢中的重要调节作用;在《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因素多责之于阳气虚衰,致使水湿、痰饮内停,使水液运行障碍导致阳气通行受阻,进而引发气促、呼吸困难、端坐呼吸、胸水腹水、全身浮肿等临床表现,因此,多有医家以“从脾论治”之诊疗思路治疗慢性心衰,每获良效。

清·严用和《济生方》中载有实脾散一方,此方被认为是古代方剂中从脾论治水肿的良方,有现代学者研究其治疗慢性心衰,发现实脾饮可以明显提高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改善症状,认为采用实脾饮治疗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5]。由此分析,脾阳虚,水湿内停乃中医探讨慢性心衰从脾论治的重要病机依据。

国医大师邓铁涛[6]教授在“五脏相关”理论、“痰瘀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认为心衰的治疗应从“痰”“瘀”病理产物入手,明晰痰浊内阻,血为之滞,停而为瘀,另一方面瘀血阻脉,则津液不化,变生痰浊乃导致心衰的重要因素,且“脾为生痰之源”。由此分析,痰、瘀乃是中医探讨慢性心衰从脾论治的重要病理产物依据。

2.3 “从脾论治”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血脂异常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预防和诊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中医学认为血脂即是血中膏脂,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物质,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在生理情况下可以濡养人体经脉。然则,若嗜食膏粱厚味则会出现滋腻碍胃,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导致脾虚,出现脾失健运,生湿生痰的表现。基于此,中医学对于血脂异常的治疗多从健脾祛痰化浊之法入手,且颇有收效。

周学文教授认为血脂异常的病机关键在于气虚精亏,痰瘀阻络,据“从脾论治,内清外柔”之思想,开展新药研究,为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治疗开辟了中医药从脾论治血脂异常的新思路[7]。肖艳皎等提出脾乃血脂正常代谢的关键脏器,中医药从脾论治血脂异常应从益气健脾、温阳健脾、运脾化湿、通腑降浊、燥湿化痰、祛痰活血等方面入手[8]。苗凌娜等提出从脾虚、痰湿两种病理机制入手治疗血脂异常[9]。

由此分析,中医学对于血脂异常的发生,认为其与脾密切相关,因脾主运化、脾主湿、脾为生痰之源,若脾脏一虚则不能运化饮食之肥甘厚味,使水湿、痰浊丛生,而若嗜食肥甘厚味则反过来伤及脾胃,使脾胃受损,健运失司,故出现疾病。

3 心脾相关理论对现代临床的启示

3.1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特色的体现 基于心脾相关理论“从脾论治”心系疾病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重要体现。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就更加强调对于“人”的整体调节,而不单纯强调对于特定疾病的单一治疗。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故《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从五行生克制化的角度阐释了五脏相关。辨证论治的诊疗特色是中医取得临床疗效的另一法宝,异病同治理念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脾论治心系疾病理论应用于临床恰恰是中医强调五脏为整体,注重辨证论治的重要体现[13-14]。

3.2 “从脾论治”疗效机制与规律的研究仍待开展“从脾论治”心系疾病的中医理论基础已经较为明晰,但是将其应用于现代临床,对于其该法疗效机制的探寻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5]。古语云“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绝,百药难施”。《脾胃论》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可见,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地位不可小视。故“从脾论治”之法也绝不仅适用于心系疾病,其在胃肠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价值已经初见端倪,然其生物学机制的探索、科学内涵的解释、现代科学语言的诠释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阐发。

[1] 李峰,毛萌,马捷.心脾相关理论及其应用——脾胃学说传承与应用专题系列(6)[J].中医杂志,2012,53(15):1265-1268.

[2] 赵益业,林晓忠,张敏州,等.邓铁涛教授以心脾相关学说诊治冠心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7,39(4):5-6.

[3] 胡婉申,李德新,于睿.李德新从脾胃论治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经验撷萃[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9):1775-1776.

[4] 杨关林,张哲,张会永,等.血脉病探要[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528-1529.

[5] 陈辉.实脾饮加减治疗心功能Ⅳ级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6] 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4(4):9-10.

[7] 周学文,李曦明,陈民,等.以脾论治内清外柔治疗动脉粥样硬化[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2):146.

[8] 肖艳皎,刘延祥.试析高脂血症从脾论治[J].甘肃科技纵横,2007,36(4):194.

[9] 苗凌娜,李文占.高脂血症从脾论治[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33(3):1123.

[10]李士瑾.低颅压性头痛从心脾论治[J].新中医,2009,41(6):118-119.

[11]赵国定.学习袁家玑教授在冠心病治疗中运用调理脾胃法的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5,17(1):19-22.

[12]李峰,毛萌,马捷.心脾相关理论及其应用[J].中医杂志,2012,53(15):1265-1268.

[13]玄瑞英,杨光金.高脂血症的病因及证治探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1):32-33.

[14]周学文.血脂异常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2):125-127.

[15]蓝肇熙,高虹.心脾关系辨析[J].四川中医,2006,24(7):26-27.

The Review of The Therapeutic Princip le “Treatment from spleen”on Heart Diseases Based on Heart-Sp leen Interconnection Theory

TIAN Miao,CHEN Zhihui,ZHANG Zhe,et al.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iaoning,Shenyang 110032,China.

Heart-spleen interconnection theory is the vital component of five organ related theory,based on which,lots of Chinese physiciansmake efforts to explore the new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path of“Treatment from spleen”on other organs.This study takes “Treatment from spleen”on heart diseases as examples and is aimed at elucidate the theoretical basis,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value formodern clinical practices.

Heart-Spleen interconnection;Treatment from spleen

R256.2

A

1004-745X(2017)07-1191-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7.019

2017-04-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课题(JDZX2015049)

猜你喜欢
心脾心系胸痹
胸痹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童心向党 心系祖国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心系“国之大者”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过桃花村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心系青少年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