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信仰:政党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内核

2017-01-25 11:44刘先春
治理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政治信仰政党信仰

□ 刘先春 李 亚

政治信仰:政党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内核

□ 刘先春 李 亚

政治信仰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追求、基本理论遵循和内在实践规约,政党治理现代化不能背离和抛弃这一精神内核。从政治信仰的学理探说中阐释政治信仰的内涵及特征;把握政治信仰对于国家独立存续、政党持续奋斗和地区稳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意义,从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角度考察政治信仰之于政党治理的价值意蕴;从确证政治信仰、引导价值取向,强化信仰教育、提升本领自觉,丰富信仰内涵、创新治理理念,巩固政治信仰、反观治理实效四个方面着手,着力构建政治信仰建设和政党治理现代化的双向联动机制,厚植政党治理现代化的精神根基。

政治信仰;政党治理;现代化;精神内核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重新掀起围绕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反思和信仰追问,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冲击党的政治信仰。随着社会变迁和利益结构的调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改革取得突出成就,用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印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可靠性。然而“四大挑战”和“四种危险”的威胁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如何积极应对风险和挑战,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必须把握政治信仰这一精神内核,这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政治信仰内涵及其学理探说

在人类的精神中,信仰是一种处于统摄地位、最富价值的意识,是人类世代活动在意识领域的积淀和升华,它遵循人类精神世界的自身生发规律。从根本上说信仰是对世界的整体性立义和终极性价值追求,是人的类本质规定,起源于人的生存自觉。马克思揭示了人的三种历史形态,人从“人对人的依附性”的存在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再到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此为基础,人类的信仰也经历了以灵魂观念和自然崇拜为核心的原始信仰、以神的观念为核心的宗教信仰、传统文化信仰、资产阶级理性信仰、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等信仰形式。信仰使人类超越世俗生活和物质存在的常态意义,赋予人生价值性意义。

政治信仰是人类信仰中极其重要的信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宗教信仰、道德信仰和哲学信仰。亚里士多德提出“人天然是一种政治动物”,基于人的政治性,从人类社会出现政治现象以来,就有对政治观念、政治理想的信仰。随着人类政治文明和国家治理的发展,政治信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国家的政治文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生活在政治文明时代的人们,对自己的政治信仰越来越自信,同时对统治阶级所主导的政治信仰越来越关注。荆学民将政治信仰的概念定义为,特定社会和国家的人们对某种社会政治体系及其理论学说认同、信服和敬仰的基础上,进而奉为自己言行准则并身体力行的精神体系。①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3页。政治信仰具体表现为,在社会政治领域中,关于政治根本问题的系统理论和关于理想社会的政治主张,政治主体在参与政治活动中选择信服符合自己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价值追求的政治理论和政治主张,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贯穿在政治行为的过程始终。由此可见,政党是一定政治信仰的倡导者和重要载体,与政治信仰有着天然的联系。

政治信仰与宗教信仰不同,政治信仰是一种世俗性的信仰,而宗教信仰是超验性的信仰。因此,在以往提及信仰时一般特指宗教信仰,而否认政治信仰的精神价值,仅仅把政治信仰当作对现实的利害关系的追求。尽管政治是经济利益的精神性体现,但它也有理想和理念的方面,只是没有超出世俗生活的范围而已,但并不因此而丧失理想信仰的资格。从历史上看,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有着复杂的关系。常见的情形是政治信仰需要从宗教信仰中获得精神力量,如封建社会的君权神授说,就是用宗教信仰来为君主专制论证。西方历史上的权利冲突是皇权与教权的较量,即世俗统治者和精神统治者的抗衡,是法律和道德的制约。从信仰维度看,则是政治信仰与宗教信仰的较量。当政权或政治有了自己的理论基石,不再依赖宗教信仰的论证时便发生两者的对立。如果说西方是政治信仰依赖于宗教信仰,那么东方则往往是宗教信仰依赖于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也不同于道德信仰。尽管两者都是世俗性的信仰,但它们的范围和领域有所不同。道德信仰更多地指向私人领域和个人生活,而政治信仰的领域是社会公共生活。评价政治家,一般是从他的政治理想、政治行动和政治结果中去评价,而评价道德家一般是看他个人的道德品行。社会生活中往往是一部分人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和要求,大多数人缺乏政治热情,因而政治信仰者寡,但涉及道德情感时,却往往容易引起大众的敏感性,因此道德信仰者众。然而政治信仰和道德信仰又有着紧密的关系。政治信仰需要从道德信仰中获取道义的力量和合法性,而道德信仰需要从政治信仰中得到社会支持。②参见刘建军:《信仰追问》,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版,第47-49页。总之,作为一种精神性需要和超越性指向,政治信仰对国家和政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治信仰的价值意蕴

政治信仰在精神统摄、价值评价、社会控制和审美定向等一般信仰的价值功能基础上,还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使其带有“强制性”和公众性色彩的意识形态特征,不仅在国家治理、政党奋斗和地区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意义,还在政党治理现代化中表现出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性。

从政治信仰的整体意义看,一是国家独立存续的政治宣言。从信仰对象看,政治信仰是对某种政治理论和主张的信仰,构成了社会的共同理想或者终极价值认同,这是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根基和凝聚民心的精神基础。国家是由权力组成的系统结构,权力的合法性及其存在的根本就是依靠政治信仰来支撑的,从信仰的意识形态性功能看,意识形态为现行政治提供依据,凭借理性化的工具而使社会的政治现实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并通过提供未来的政治理想和终极性的政治信仰,使政治现实变得可以接受。一种具体的意识形态的形成,既是一个制造者自觉的创造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接受者不自觉的信仰过程。政治信仰通过意识形态“集体无意识”表现出对社会的强大的凝聚、控制、导向和感召功能。马克思主义提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基础,并以此为根据探索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内在蕴涵共产主义理想,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科学规律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诉求,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功能,是中国共产党为维持社会稳定和政权的合法性存续而做出的政治宣言和政治承诺,并将之贯穿在国家行为的始终。

二是政党持续奋斗的精神支撑。无论是执政党还是一般政党,必然有其特定的政治纲领,以表达该利益团体对于根本性的政治问题和理想社会的价值观,这是政党存在的合法性依据,也是政党吸收成员和凝聚人心的理论支撑,而对其自身政治纲领的遵循、坚守和践行就构成政党的政治信仰。政治信仰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信仰过程本身是一个包含情感和磨炼意志的过程。也就是说,政治信仰内涵人的精神世界的非理性成分,经过长期的政治教育和熏染以近乎于“本能性的情感接受”积淀为意识形态中的“集体无意识”。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政治信仰以意识形态来表达和实现自己,成为意识形态深层的“集体无意识”和内在的“精神气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政党的发展也有自身的规律,符合客观规律的政治信仰,即科学信仰,能够推动政党的持续存在和长久发展,构成政党奋斗的精神支柱,进而表现为党员的精神气质。

三是地区稳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政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经济利益的在意识领域的反应,对经济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反作用。政治信仰通过提供价值判断和理想目标,反作用于政治主体的主观意识,进而影响政治主体的经济行为,对地区发展形成一定的驱动力。这是政治信仰的价值引领作用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当前我们面临全球化和现代化的生活境遇,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全面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说,是资本逻辑所构成的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异化问题;从人与自身的关系来说,是虚无主义的文化危机问题。①孙正聿:《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页。而科学的政治信仰从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层面对这些问题给出确定性的理论回答,立足于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价值追求,消解现实社会矛盾,对地区稳定发展提供内在驱动力。

从政治信仰之于政党治理的价值维度看,它不仅是政党治理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又提供了政党治理的过程性动力,以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内在融纳于政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

从逻辑维度看,政治信仰是政党治理的“初心”和“归宿”。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党的信仰超越了以往人类信仰的道义和真理的制高点,是政治信仰当中兼具真理性和价值性的信仰。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魂灵,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页。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体系,其最根本的是一种政治信仰,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宗旨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信服、对马克思主义伟大实践的信心和对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的信念。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从严治党首要任务是思想建党,而思想的内核是信仰。“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直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对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07月02日,第01版。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的,这里的“初心”就是党的政治信仰,是党继续前进的精神力量,是政党治理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党对事业的自信和坚持、对待人民的赤子之心和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在坚守政治信仰时,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以“咬定青山”的政治定力,旗帜鲜明地当好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必须以“铁杵磨针”的政治毅力,坚定不移地当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这也是衡量政党治理成效的基本价值标准。

从历史维度看,政治信仰是政党治理的精神引航。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培育和造就一种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形态、精神气质、精神风范和精神传统,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归根到底就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政治信仰,即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理论指针,将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作为政治纲领,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养成人民对党的忠诚信仰。坚定的政治信仰是中国共产党经受住历史考验、葆有四个自信和奋力实现奋斗目标的精神引航。

第一,坚守政治信仰是党经受住历史考验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来,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摆脱以往的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作为科学理论和科学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随着历史方位的变化,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从传统政党向现代政党的转型,然而社会变迁和利益结构的变革,一方面带来政党转型的不确定性风险,引发种种社会责难,另一方面当今中国社会各种思潮并存,西方反动势力加紧策划“颜色革命”,对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严重的冲击和现实考验,“去意识形态化”、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渺茫说”等观念盛行,尤其是上世纪末的苏东剧变和苏联解体更是给科学社会主义以重创。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各种不确定风险、抵制错误思潮对社会主义的解构,中国共产党势必重蹈苏共亡党亡国的覆辙。因此政党治理的现代化需要在思想、理论、观念上澄清各种错误思潮,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以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彰显马克思主义穿透时空的理论科学性和革命批判性,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党的先进性的质疑,保证党不变质不变色,这是党的政治信仰的根本所在。

第二,坚守政治信仰是党提升“四个自信”的内在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近代以来的三个重要转变,之所以能够经受住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在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奋斗、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是党的政治信仰的现实样态,也是当前加强政党治理的内在动力。

共产主义理想展现了党的价值追求和执政逻辑。“科学的信仰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有着现实基础和规律依据以及符合人们切身愿望和根本利益的价值体系。”①吴文新、孙武安:《知行合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何以必须被信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6期。具有价值性的政治信仰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理想,更是一种心理驱动机制。共产主义不仅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在其价值性上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是科学真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辩证统一。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政党治理现代化是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基础。加强政党治理,提升治理能力,需要以政治信仰为科学动力与价值保障,培养执政党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在合理的理想感召牵引下提高驾驭治理现代化的能力。党的政治信仰既指向现代化的目标,又贯穿在政党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始终,作为科学而崇高的信仰,能够有效整合政治意识和价值观念,凝聚政治共识,使得政党自觉体认历史使命和适应自身变化,而非被动消极地适应环境的变迁。

第三,坚守政治信仰是提升执政能力的价值准则。党的一切工作都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这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是战胜各种挫折的根本动力,也是党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的根本原因。加强政党治理、提升执政能力,要始终以人民根本利益为衡量标准,而党的政治信仰内在蕴含着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在本质上体现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就是服务人民根本利益、满足人民愿望的能力,就是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奋斗目标而努力实现的能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昭示了党的政治自觉和制度张力。唯物史观揭示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展示了未来社会人的主体状态。从信仰维度审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模式向执政模式的转变,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都是以人民群众作为唯一的价值衡量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价值准则。政党治理的现代化遵循政治信仰的价值逻辑,寄托了党和人民的价值期待,构建了政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

三、政党治理现代化的信仰进路

针对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之争和全面深化改革等因素形成的信仰困境,需要积极寻求破解信仰危机与推进政党治理现代化的双向联动机制,把政治信仰建设融入政党治理现代化的全过程,筑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基础。

第一,确证政治信仰,引导价值取向。政党治理首先要从思想上正本清源,明确党的政治本色,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只有解决理想信念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党治理问题。①颜晓峰、吴晓宇:《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面从严治党:意义及挑战》,《人民论坛》,2015第21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想领域复杂多变,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观念交相杂陈,思想观念的多元蕴含不同价值取向,挑战马克思主义主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厘清和整合社会思潮,确立底线思维,是确证政治信仰的思想前提。

进行理论确证,彰显政治信仰魅力。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崇高的、健全的信仰,对政党的治理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体现了共产党的理论选择和信仰自觉。“在现代历史上,没有一种思想体系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成就了支配着整整一个世代的激情、理想和希望,在它的思想原则和精神理念的指导下建立了力图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社会形态。”②陈学明:《做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2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印证了党的政治信仰的科学性,论证了政党治理现代化在价值遵循上的合理性。

进行思想整合,确保政治信仰主导。近年来西方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具有渗透性、隐蔽性和非暴力性,干扰党内思想纯洁。“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意在瓦解党的理论基础,动摇党的政治信仰。然而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引领政党治理的价值取向。一方面,要综合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的利弊和本质意图,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厘清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错误根源,在意识形态领域要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不容许以“不争论”、“不炒热”、“让说话”为借口,放任错误思想的滋生蔓延,③邓纯东:《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特点》,《红旗文稿》,2016年第8期。守住“永不动摇信仰”这条底线;另一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把握政治信仰的理论本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

第二,强化信仰教育,提升本领自觉。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全面从严治党是执政党永续执政资格、实现政治担当的永恒课题,不能有丝毫松懈。“三严三实”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准则”。强化信仰教育,提升本领自觉是当前政党治理首要的政治任务。一是结合时代变迁深化信仰教育,加强党员干部对政治信仰的理性认知,培育积极的信仰心态;二是提升本领自觉,把政治信仰转化为学习掌握科学理论和治国理政的实际本领,升华为践行政治信仰的实践自觉。

强化信仰教育,保持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政治担当和思想水平,要以高度的问题意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理论清醒是政治清醒的前提。“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04页。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两学一做”,体现了党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遵循了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干部到全体党员的延展逻辑和由浅入深的教育规律,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用行动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既重视理论引导又重视实践升华,确保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提升本领自觉,是信仰教育的实践升华。推进政党治理的现代化、防止把马克思主义本领虚化、表面化和庸俗化,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提高本领自觉,一要直面马克思主义“本领恐慌”,克服本领偏颇,以反思和批判的精神加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二要提高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保持高度的政治清醒、政治自觉和政治坚守,发扬实干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整合矛盾、化解冲突、引领发展,解决执行党纪方面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失之于松的现实问题。强化信仰教育和提升本领自觉是有机融合的统一体,立足党的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契机,解决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问题,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的本领不足问题,保持信仰自信和本领自觉。

第三,丰富信仰内涵,创新治理理念。党的政治信仰本身是一个需要不断自我建构、自我反思和自我净化的价值体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就内在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发展性。这种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对现存不合理性的彻底批判和扬弃中,吸收时代精神的精华,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对变迁的社会生态做出合时代性的解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发展,是内在精神规定的延续,但绝不是自我否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创新,在发展的政治实践中,政治信仰既面临传统消解因素的困惑,也出现新政治生态促变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转变,赋予党新的政治地位和执政使命,以适应发展变化的时代环境。在信仰内涵上必然要实现革命信念向社会主义建设信念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时代条件下,党面临“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这些挑战和考验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积极应对挑战、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着眼于当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具体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丰富政治信仰的时代内涵,是政党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前提。

实现政党治理的转型,要突破传统局限,创新治理理念。信息化开拓了新的政治实践空间和参政渠道,对政治领域产生深刻的革命性影响,政党的日常管理和长期治理越来越倚重于互联网。“社会网络中的公民与正式的政治组织之间的界限正在坍塌。”②[美]布鲁斯·宾伯:《信息与美国民主:技术在政治权力演化中的作用》,刘钢译,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信息化逐步消解传统组织的权力与权威,越来越在正式政治体制外部塑造一种新型话语权和社会权,使政党的体制性变革不可逆转。坚持政治信仰对新媒体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引领网络治理空间的净化,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治理方式,做好网络民意调查、网络执政、网络监督和网络的开放性治理,解决政党治理中的“沟通赤字”。此外,创新政党治理理念,有助于激发治理活力,完善治理体制。激发治理活力,推动政党治理的多元共治,构建政党、政府和社会的资源共享平台,将市场和社会纳入政党治理的目标范畴,完善政党制度、协商制度和监督制度;创新治理体制,构建理性的制度机制,改革不适应治理科学化要求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提高规范化意识。

第四,巩固政治信仰,反观治理实效。政治信仰建设与政党治理现代化具有协同性,政治信仰的缺失势必影响政党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而政党治理现代化的失效也会消解政治信仰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因此,在坚定政治信仰的同时要反观政党治理现代化的实效性。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从历史经验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苏东剧变和苏联解体无异于在共产党的政治信仰领域发生了一场地震,苏共亡党亡国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苏联共产党,尤其是党的高层领导放弃政治信仰,弱化政党治理。列宁和斯大林时期共产党尚且葆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尽管出现了高度集中的模式,但党的治理逻辑没有脱离共产主义原则,自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领导人首先在信仰上放弃马克思主义,逐渐走向西方式的多元化和民主自由。从国内看,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严治党,在整体上保持了坚定的政治信仰,为现代化建设锻造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但不可否认,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政治信仰弱化甚至动摇的现象,需要正确处理好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之间的物质纠纷,平衡党的政治信仰与物质利益的双重激励作用,巩固党的政治信仰。

从理论逻辑看,政治信仰和政党治理之间存在辩证关系。政治信仰越坚定,政治文化的心理塑造功能越强大,共产党人的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越会彰显出特有的精神光芒,历史照进现实,滋养党的政治灵魂,凝结在共产党员身上的执着忠诚廉洁自律的精神文化能够引领政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精神祛魅的现代化时代背景下,政党治理的转型体现在从理念到体制和目标的跃迁,组织结构、运作方式的转变,能否有效向现代化转型受到政治信仰的精神制约。保持坚定的政治信仰,反观政党治理的实效,摆脱对西方和传统的依附性,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蕴积坚实的精神根基。□

(责任编辑:徐东涛)

D05

A

1007-9092(2017)02-0057-007

2016-11-12

刘先春,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李亚,女,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2014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基础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11XDJ011);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自由探索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养成问题研究”(编号:16LZUJBWYJ036)。

猜你喜欢
政治信仰政党信仰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坚定政治信仰 夯实党的政治建设根基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论信仰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