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理论逻辑及其当代价值
——基于意识形态建设过程逻辑的视角

2017-01-25 11:44苏超莉
治理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列宁马克思主义

□ 苏超莉

列宁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理论逻辑及其当代价值
——基于意识形态建设过程逻辑的视角

□ 苏超莉

过程逻辑是分析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非常重要的方法论。列宁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按过程逻辑可分为意识形态构建、传播、认同三个环节。在意识形态构建环节,列宁做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的意识形态”的重要论断,明确了构建的目标和方法;在意识形态传播环节,列宁认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采用“灌输”的传播法;在意识形态认同环节,列宁认为执政党必须取得执政实效,维护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过程逻辑;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构建;意识形态传播;意识形态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建设问题一直是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列宁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在领导布尔什维克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根据他所处时代的理论和实践需要,创造性地形成了一套丰富而深刻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3页。,按照意识形态的构建、传播、认同这三个环节来梳理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相关思想,对于做好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列宁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研究特点:一个简要综述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特拉西于19世纪初提出。在《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意识形态被认为是一种旨在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极具“能动性”、“目的性”的思想体系②《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页。。不同的国家、政党、阶级、阶层,由于经济地位、实际利益需求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凝聚功能、辩护功能和整合功能决定了其在国家发展、变革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而历来被统治阶级所重视。

列宁同志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升华至一个全新的语境,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完善的意识形态建设学说。列宁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努力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意义,因而一直是国内的研究重点。纵观国内学界对于列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三大研究视角。其一,立足哲学角度对于列宁意识形态建设思想进行提炼、总结,并引申出其现实意义,以期为当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国内学者侯惠勤在其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意识形态》中对列宁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进行了专题摘编,如“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价值剖析”、“意识形态与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基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领导权”等。王永贵在《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精髓及其现实意义》一文中梳理了列宁关于意识形态新内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等问题的重要观点。①王永贵:《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精髓及其现实意义》,《学术界》,2014年第4期。其二,基于史学视角呈现列宁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并“以史为鉴”,探寻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路径。如叶剑锋就列宁推进党内民主的艰辛探索,总结了列宁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中的党建思想和民主思想。②叶剑锋:《列宁推进党内民主的历史经验》,《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6期。俞敏、俞良早通过梳理苏俄非常时期列宁加强党的理论建设的经过,总结了列宁关于加强党的理论建设的思想。③俞敏、俞良早:《苏俄非常时期列宁加强党的理论建设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2016年第2期。其三,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兴起与发展,学界对于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研究呈现出史哲交互发展的态势。包毅将列宁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发展过程总结为初创时期、基本观点形成时期和独创性思考构境时期④包毅:《论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逻辑进路》,《创新》,2012年第3期。,阐述了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如对马克思唯物辩证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否定中又有肯定”的批判与借鉴等⑤包毅:《意识形态理论:列宁的诠释及其启示》,《求实》,2011年第11期。,并通过对比列宁与卢卡奇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总结了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⑥包毅:《列宁与卢卡奇意识形态建设理论比较及启示》,《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列宁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相关研究主要停留在静态分析层面,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从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注重研究的共时性,即从宏观层面论述列宁对马克思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如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列宁对民主制度的拓展与意识形态环境优化的耦合层面,另外还有研究认为列宁意识形态思想包括话语权建设思想、民主制度建设思想、党建思想等。二是从要素的角度进行分析,注重研究的针对性,即从微观层面针对列宁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如灌输思想、党建思想、党性与阶级性等。迄今学术界尚未从过程逻辑的视角来把握列宁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逻辑脉络。

本文认为,过程逻辑是研究意识形态建设的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意识形态建设过程包含意识形态的构建、传播、认同这三个环节。其中,意识形态构建是首要环节。在意识形态构建环节,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政权合法性而创造出一套独特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并根据社会发展不断完善其体系、更新其内容,以体现意识形态的现实关照。意识形态传播是指当前的政治体系选择特定传播载体,采用各种传播手段,向社会成员传播政权主导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包括政治信息、政治观点、政治价值等。意识形态传播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中间环节,连接着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客体,主要目的是扩大意识形态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意识形态认同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末端环节,也是新一轮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反馈源。意识形态认同度是指社会成员在思想价值取向和政治行为倾向方面对当前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意识形态的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世界各国的国情、党情、社情千姿百态,但无一不是通过意识形态的构建、传播、认同这三个环节来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本文试图采用动态研究视角,从整体上把握列宁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逻辑,梳理列宁的相关重要思想,并分析其当代价值。

二、构建·传播·认同:列宁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过程逻辑

列宁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按照意识形态的构建、传播、认同这三个环节来看,列宁的意识形态建设学说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逻辑体系。

(一)意识形态构建:“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明确构建的目标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并赋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新的时代内涵,以增强其内在张力和解释力的过程。无产阶级政党通过建构一套严密的话语体系,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绝对领导地位,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完整而又系统的思路。在意识形态构建环节,列宁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创新。他做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的意识形态”这一著名论断,明确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和方法。

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通常在批判语境下赋予“意识形态”以否定的内涵,认为它是一种虚假的观念形态。伴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列宁对意识形态的构建视角开始由批判和斗争转变为建设。他不再仅从否定的角度来理解意识形态,而是把“意识形态”当作中性名词,并且用“科学的”这一形容词来修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一名词。他认为“任何意识形态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可是,任何科学的思想体系(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思想体系)都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指出了继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列宁高度肯定了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过去和现在的全部社会实践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③《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3页。,“革命派别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而且不可避免地迟早注定要在政治上遭到破产。”④《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67页。列宁认为要注重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充分发挥其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总之,列宁的“科学的意识形态”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科学之间建立起辩证统一关系,实现了二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明确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和方法。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构建的出发点只能是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不断巩固工农联盟,维护无产阶级专政。关于意识形态构建的方法,列宁认为,一方面,超越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问题只能是这样: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⑤《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6页。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⑥《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才能在意识形态领域保持绝对领导地位。无产阶级执政党要时刻保持警惕,“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⑦《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7页。。只有通过不断地交锋,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彰显其科学性和魅力。针对当时出现的各种反动社会思潮与党内错误思想苗头,列宁分析了它们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并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另一方面,“仅靠摧毁资本主义,还不能饱肚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继承和发扬人类文明的一切遗产,“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①《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8页。。在批判、交锋和对话的同时,要注意坚持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的原则,不断延展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变得更有张力和活力。

(二)意识形态传播: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灌输”传播法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是指无产阶级政党选择特定的传播载体,采用多种多样的传播途径,向人民群众传播主流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以扩大无产阶级政党以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让更多受众了解、认可并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过程。针对意识形态传播环节,列宁认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并提出了著名的“灌输理论”。

1.实现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为了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真正发挥内在力量,就必须提高其通俗化程度,并运用各种途径扩大传播面、增强传播实效。一方面,列宁购买并组织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部分著作,梳理了俄国革命的相关历史文献,在当时俄国国内掀起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热潮,这就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列宁建议“坚决抛弃难懂的术语,外来语,背得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还不懂、还不熟悉的口号、决定和结论”②《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2页。,提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③《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7-468页。。他先后组织学者编撰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读物,建议他们“从最简单的、众所周知的材料出发,用简单的推论或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从这些材料得出的主要结论,启发肯动脑筋的读者不断地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④《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9页。列宁还注重发挥大众传媒的载体作用,他曾先后担任过《火星报》等多家报刊的主编,长期奋战在意识形态工作的前线。另外,考虑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习惯以及受教育程度,列宁指出,要多多借鉴他们日常生活用语和简单形象的生活事例来传播马克思主义。他很重视电影这一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意识形态传播载体,敦促制作语言生动活泼、易于被广大工农群众接受的主旋律电影。

2.向工人“灌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列宁认为,自发的工人运动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任何崇拜,对‘自觉因素’的作用即社会民主党的作用的任何轻视,完全不管轻视者自己愿意与否,都是加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对工人的影响”⑤《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5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可能在工人中自发地产生,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就是“对工人进行政治教育,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⑥《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页。,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外面灌输给工人”⑦《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6页。,从而“使工人运动脱离这种投到资产阶级羽翼下去的工联主义的自发趋势,而把它吸引到革命的社会民主党的羽翼下来”⑧《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6页。。列宁还分析了灌输的可行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剥削恶行,剖析了工人阶级被压迫的深层原因,很容易在工人群众中传播开来。当然,灌输不是强灌硬输,不是“简单生硬地把政治灌输给尚未准备好接受政治的正在成长的年青一代”⑨《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22页。,“决不是向他们灌输关于道德的各种美丽动听的言词和准则”⑩《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而是要以启发与引导为方法特征、以促进工人阶级阶级自觉为意图,把“共产主义由背得滚瓜烂熟的现成公式、意见、方案、指示和纲领变成能把你们的直接工作统一起来的活生生的东西,把共产主义变成你们实际工作的指针。”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8页。

(三)意识形态认同:必须取得执政实效,维护群众的现实利益

意识形态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是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及其衍生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产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倾向,一种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②王邦佐:《执政党与社会整合: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社会整合实例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7页。围绕意识形态认同,列宁强调执政党必须取得实际执政成效,时刻关注并满足群众的切身利益。

1.执政党必须取得实际执政成效。无产阶级政党在取得革命胜利后,必须尽快兑现革命时期初建工农联盟时的承诺,“用事实向他们表明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究竟带来了什么好处”③《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3页。。列宁强调,俄共(布)固然帮助广大工农群众从地主、富商等剥削阶级手里夺回了俄国,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但这只是第一步。要想继续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树立建设性思维,担负起建设国家、改善民生的重任,要向农民“证明我们能够帮助农民,共产党人在眼下小农破产、贫困、挨饿的困难时刻,正在实际帮助他们”④《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否则,执政党就会逐渐失去群众基础。为此,有必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列宁认为,党和国家机关存在着官僚主义作风和权力过度集中的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加强学习。共产党人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真正担起社会建设领导者的责任,“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谨慎、勤勉、能干的‘业主’,成为精明的批发商”⑤《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0页。。其次,要加强人民民主,扩大政治参与,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后,还要开展文化建设和文化革命,加快推进文化教育工作,尤其要重视对农民的扫盲教育。只有全民文化水平普遍提升,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才能真正实现。总之,如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能停留在口号、宣传之中,执政党没有本领和能力带领人民群众开展生产、生活,共产主义就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泡影,就难以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

2.必须与群众的现实利益相结合。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马克思主义以关注人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以满足人的需求和发展为落脚点,因而成为大多数人认同的科学的意识形态,共产主义因而成为人类的最高价值追求和最终奋斗目标。因此,列宁特别强调国家建设不能以完全否定个人利益为代价,要力求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过去“由于不善于实行这个原则,我们每走一步都吃到苦头”⑦《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1页。。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为了抵抗国内外反动势力的侵略与封锁,不得已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使苏维埃政权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同时也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招致人民群众的不满,削弱了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面对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列宁认识到了战时共产主义的局限性和临时性。根据俄国的具体国情,他及时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主要措施为: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培植国家资本主义。列宁强调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和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状况,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并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⑧《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3页。。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因此得到了改善,国家经济、社会状况才得以扭转,才重新获得广大农民和工人真正的支持和拥护。

三、巩固·发展:列宁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工作应当遵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逻辑来解决现实问题。根据前述的列宁关于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逻辑理路和基本原则,在意识形态构建环节,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要坚持科学性和人民性原则,构建包容性强的意识形态目标和方法体系。在意识形态传播环节,要加强对大众传媒的引导和管理,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实效;要重新认识灌输理论,改进意识形态传播方法。在意识形态认同环节,执政党要把握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树立自身良好形象。

(一)意识形态构建:巩固一元指导地位,构建包容的目标和方法体系

在新的历史时期,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构建环节。我们要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指导地位,坚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整合和创新,用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时代性。面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要坚持科学性、人民性原则,构建包容性强的意识形态目标体系;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开展批判和斗争,同时善于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

1.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指导思想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根本性质和前途命运。因此,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3页。。首先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工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自身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它能够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体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员干部加强修养学习的重中之重,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其次,意识形态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要依据现实国情,坚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们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对改革开放初期的“生产力发展”话语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要遵循意识形态话语变迁规律,提升意识形态的社会适应性,发挥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作用。目前我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重点应该逐步从“生产力发展”过渡到“美好生活”,更加侧重价值理性层面,以公平正义为立足点,着力于寻求整合社会的价值重建、目标凝聚②唐爱军:《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话语转型》,《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第5期。。

2.构建包容性强的意识形态目标和方法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我国社会分层愈加细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再加上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入,利益诉求多元化和思想观念复杂化现象凸显,原有的大而化一的意识形态目标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现实,这严重弱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针对这一问题,新时期意识形态目标体系至少要能涵盖三个层面:一是及时反映社会现实,尤其关注新的社会阶层;二是科学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合理预测社会走向;三是正确地全面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需求。意识形态目标要注意区分层次,扩大辐射范围,整合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形成层次分明的目标体系。另外,在意识形态建构方法问题上,一方面,要结合时代背景,旗帜鲜明地对当今社会中存在的错误思潮展开批判和斗争,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它们产生的根源,引导人们透过纷繁芜杂的表象来认清各种思潮的本质,消除其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打造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内核,引导人民树立“四个自信”。另一方面,要拥有世界眼光,保持开阔视野,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文明成果,学习和利用各种社会思潮中的合理因素,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包容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二)意识形态传播:对大众传媒的引导和管理,重新认识灌输理论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党和国家作为传播的主体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控制着主要的传播媒介,决定着信息的取舍,发挥着策划、组织、实施和协调等重大作用。移动互联网时代给意识形态传播环节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传统的传播工作、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新情况、新特点。新时期,我们要在尊重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主客观环境的变化,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加强对大众传媒的引导和管理,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实效;要重新认识灌输理论,改进意识形态传播方法。

1.加强对大众传媒的引导和管理。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主渠道,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意识形态传播的时空限制,给意识形态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又使意识形态传播环节面临空前的挑战。移动互联终端的兴起和自媒体平台的迅速蔓延,使得信息传播呈现表面化、情绪化、碎片化等特征,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信息渠道的增多和信息量的加大挤压了主流声音以往的传播空间,主流媒体、政治信息不断被边缘化,这严重消解了传统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严肃性,弱化了意识形态应有的理性思维,有些大众传媒为了博眼球、谋出位,满足某些群体的利益需求,不仅丧失了原本的为国家和社会发展鼓与吹的功能,甚至呈现出低俗化、恶趣味的态势。为此,必须加强对大众传媒的控制和管理,重点做好网上舆论控制和引导工作。一方面,要以正面舆论为主,大力宣传主流思想,提高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在双向互动的大众传播模式中,党和政府门户网站、官方媒体要重视互联网的力量,主动出击来加强自身建设,大力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核心思想、理论的传播与普及活动,使党的意识形态的相关内容、词汇高频率地出现在群众生活当中。要着重提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同时要积极发声,及时回应群众的诉求,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善于同人民群众互动。另一方面,要优化意识形态传播环境,严厉整顿非法媒体,打击大众传媒中的反党、反国家、反社会主义的言论,打击造谣、传谣的言行,以增强党的意识形态传播实效。

2.重新认识灌输理论。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们逐渐青睐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民主、平等和双向沟通方式,而纯理论的、自上而下单向的、填鸭式的意识形态传播方法越来越遭致人们的反感,有人认为传统的灌输理论过时了。但总的来说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华民族的文化觉醒过程依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依然难免表现出自发因素,并容易受到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影响。鉴于此,列宁的灌输理论依然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通过制度的刚性约束灌输给人民群众,最终实现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观自信。但我们应在具体的方法操作上对列宁的“灌输”思想既坚持又创新,要摒弃填鸭式灌输法,结合互联网时代的新变化、新特点,调动人民群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互动式的民主交流。要积极拓展新的灌输载体,把主流意识形态寓于各种载体之中,善于借助微信、微博等信息网络载体,采用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方式,把以往大张旗鼓的理论灌输转变为日常生活的点滴渗透。如复兴路上工作室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宣传片《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以及新华社在其官方twitter上发布的《十三五之歌》,以幽默欢快的形式把国家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传播给社会大众,这种形式让人感觉耳目一新,深受群众喜爱,值得推广。

(三)意识形态认同:把握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反复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广大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究其根本,在于代表着党的政治信仰、执政理念和治理策略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认同和拥护。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终端环节,意识形态认同问题在人民主体性日益增强的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意义重大且关系重大。为此,我们要把握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同时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确立执政党的良好形象。

1.把握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主流意识形态能否赢得人们的认同,不仅取决于其理论建构的科学性与人民性、传播的准确度与艺术性,更要取决于该意识形态对社会成员需求的满足与否及实现程度。因此,在意识形态认同环节,首先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如果党的意识形态只在概念层面自言自语、自圆其说,而不关注人们的现实需求,就难免滑向事实上的非主流,丧失人们的认同。党的意识形态要为人民群众所认同,就在于对人民现实利益诉求的及时回应与准确表达。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注民生,持续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保障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发展需求上也越来越倾向于尊重、平等、自由等精神需求。意识形态工作也要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多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回应人们的情感诉求和精神需求。要把握人民群众的心理特征,引导人民群众调节政治心理,端正公民认同的自我意识。要培育起公平、正义、自由、民主、和谐、积极的社会氛围,引导人民群众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科学看待国家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理性思考问题,合理地理解自我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不因个人的得失肯定或否定一切。要帮助人民群众树立“四个自信”,引导人民群众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不做旁观者,不说风凉话,以每个人自我的努力共同创造国家美好的明天。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意识形态认同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作为认同客体存在,另一方面在推进认同的过程中起着关键和主导性的作用。政党是意识形态的载体,马克思曾经说过:“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0页。作为推进意识形态认同主导力量的党,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树立自身良好形象。首先,要以党员干部的示范效应带动认同。共产党员特别是党政干部的言行举止,对人民群众有着很强的示范效应,直接关系到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效果。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性教育的出发点,促使党员干部认同党的意识形态并将之内化为精神信仰,引导党员干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以实际行动支持党和国家的发展;要全面提升惩治腐败能力,坚守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鲜明政治立场,大力惩治腐败、不断纯洁党的队伍。其次,要通过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者的能力来推进意识形态认同。在意识形态领域,推进意识形态认同需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专业职业能力的意识形态工作者队伍进行专业化的操作。总的来说,意识形态具体工作者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感与创新意识,兢兢业业、与时俱进,能够根据社会转型期的复杂特征,因人、因事制宜来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为此,意识形态工作者必须坚持学习,夯实理论根基,不断进行专业理论的补充与提升,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技巧,有针对性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

(责任编辑:王宁)

A821;B0

A

1007-9092(2017)02-0072-008

2016-03-28

苏超莉,女,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研究”(编号:14CKS020)。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列宁马克思主义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抉择
人民出版社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