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小学数学学习策略探究

2017-01-26 21:12
珠江教育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小数建构

(江门市蓬江区陈白沙小学,广东 江门 529000)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境下,在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理论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成单纯的知识接收者,将其培养成为做题机器。如今,教育界已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课程标准开始进行改革,但从传统教学向素质教育过渡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探索、创新,寻找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

从建构主义观点出发,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应做到:

一、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数学

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传统教学是使学习去情境化。但情境性教学必须是有意义的,强调有意义的情境是因为部分教师每节课都在想办法创设情境,导致有些情境的创设与讲授知识相差较大,不考虑情境的真实有效性,例如:有一次公开课《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师为调动课堂的积极性采用魔术引入,但学生对魔术的关注干扰了对学习内容的学习,这样的情境设定影响了学习效率。所以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等情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学生遇到与自己已有的认识水平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在他人帮助下,使自己认识水平再次达到平衡,完成知识更新,即学习在“平衡——不平衡——再次平衡”中进行。教师是在学生认识水平不平衡时提供帮助的人,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创设的情境应与现实情境相类似,以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内容要真实,不能是机械化、简单化、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因为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中才能以主人翁的心态学习,才能真正融于情境中,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情境教学必须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索精神。

数学来源于生活,不能把数学教学当做纯粹的知识讲解。例如:教学“优化思想”时,教师把学生分组,以学生春游划船为情景,讨论怎样租船最省钱。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坐满就省钱;有的学生会根据租金分配怎样坐船。不同小组人数相等租金却不一样,学生就会积极与他人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学到了优化思想。这样在真实情境中学知识,由于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得更牢,理解得更深刻。

二、在不断反思中学数学

在反思中学习是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反馈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要在活动中进行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

“思然后知不足,知不足而后思。”如果没有反思,教学对于教师而言无非是重复。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信息的加工、转换进行自我调节,通过同化和顺应完成知识建构,其中包含不可缺少的反思的因素。不但教师要反思,学生同样也要反思。学生的反思主要从:对自己认知冲突的反思,对自己在认知调整中的反思,以及对再次达到认识平衡的反思。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反思,让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活动设计、材料准备、与生活相关联的问题进行反思。学生的反思过程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在学数学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可以促进学生学得更主动,并不断改善自己的思考方法、策略,以利于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经认识了什么是小数,生活中哪里有小数,但是大多数学生却没有思考过“为什么有小数”“为什么要学习小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如果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会发现生活中小数发挥了很大作用。

三、在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数学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不是主体被动获得的,而是主动建构的结果,知识在主体的认知过程中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是处于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是教师给予的,但并不是教师不干预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学生获得知识的整个过程中应该启发、引导,确保学生能更好地展现主体的价值和地位。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互动,互动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学生角度,关注学生需要,教师应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的积极性都得到极大提高,这对于有效课堂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尊重学生,例如,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使其能够反思错误,然后引导学生进行重新建构。

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互动,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习惯、家庭生活不同,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学生之间更需要沟通、帮助,而且学生之间更易于接受表达方式。如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其他学生的帮助能够使其更快更好地接受。

四、在小组合作中学数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往往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在理解上,不存在唯一的标准。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能了解彼此不同的见解,使个体的思维与智慧成为共享的资源。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互帮互助,相互学习来提升自己,帮助他人,能实现双赢。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大作用,数学学习需要思维碰撞,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更能激起智慧的火花,激发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在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有多种,通过小组学习学生能将不同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从而完善自己的认知。例如:提出问题:1张桌子64元,1把椅子36元,学校买了45套桌椅,一共花了多少钱?让小组成员思考后交流。有些学生用64×45+36×45计算,有些学生用(64+36)×45计算,通过小组合作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教师尊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同时,引导学生讨论各种不同的方法中,哪些方法比较简便,更适合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完善认识。

小组合作的本质在于让学生借助小组的力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进行小组合作模式学习时,要倡导与“问题化”教学结合起来。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当学生的认识水平发生冲突时,知识更新便会发生。所以教师要能够创造认知冲突,也就是教学中有意义的问题,这种有意义的问题必然会引起学生与已有知识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合作学习,达到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和改进知识建构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从介绍生活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受,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中的角是什么样的?”“怎么比较角的大小?”学生提出问题说明学生的认知发生了冲突,然后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要求学生汇报分享,解答同伴的疑难问题,既完善了自己对角的理解认识,也帮助了同学。

五、小结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是教学方法,必须要有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教学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持。学习的过程是知识重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发生的,而不是被动接受,学习是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教学,有利于将课堂变成“高效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韩四清.建构理论下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构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2):92-98.

[2]权民.自主学习:一种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学习方式[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1):83-86.

[3]何亚芳.小学数学探究性活动课初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3(20):57-58.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小数建构
小数加减“四不忘”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小数的认识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