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之我见

2017-01-26 21:12
珠江教育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研究性长方体思维

(清远市新北江小学,广东 清远 511500)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亲身体验,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一种新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成为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根本理念和灵魂。

一、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一)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全过程

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更是为了让学生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达到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目的。例如:“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先让学生反复观察、触摸长方体,然后分小组合作,探讨长方体特征。学生利用剪、量、拆等方法发现并总结出一般长方体的特征,还发现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的特征以及正方体的特征。这样的教学不是老师包办代替,而是真正让学生做探索新知的主人。

(二)注意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观察与实验、归纳与类比、联想与猜想、抽象与概括等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例如:“乘法分配律”一课,首先让学生观察一些式子,然后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举例后猜想,最后发现规律和验证规律。许多数学规律的教学都能采用这种方法,经常有意识地加强训练,让学生真正学会思考、学会探究。

(三)注意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集中与发散、直观与抽象、直觉与逻辑等是几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它们各有优劣,要辩证地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当前的教学对集中思维、逻辑思维比较重视,而对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很少关注。发散思维容易打破思维定势,直觉思维往往就是发明创造的急先锋。现在宜提倡加强发散思维、直觉思维训练。

讲解“相遇问题”时,笔者设计了一道条件不全、有变化的应用题,让学生猜答案,结果大部分学生上当,笔者借机促使学生反思审题,突破思维定式,进一步把握相遇问题的几个关键要素,随后又引导学生把题目改成能解答的应用题,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可供多向选择的开放空间,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注意数学思想策略方法的渗透点化

知识的学习是不能穷尽的,现有知识对未来的启示是它内部所蕴涵的思想、策略和方法。在教学中适时地点化这些,无疑就是教给了学生发现创新的金钥匙。首先,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概括,教材中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是蕴涵于表层知识中、处于潜在形态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开发并掌握这些方法。其次,同一教材内容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不止一种,某堂课需要重点渗透的可能只是某种思想方法,不必面面俱到。即使同一数学思想方法,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也应该确定不同的要求。因此,在进行教学预设时,要合理细致地确定某一堂课需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构建开放的教学时空,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按照设计好的步骤,引导学生一步步顺利地达到目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不管学生是否接受,一切都照本宣科,学生没有参与的权利,这种教学方式会致使学生厌学。学生一旦离开老师的引导,也就不知如何去学习。教学应尽可能地建立在学生原始的思维情境基础上,让学生在碰壁、摸爬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宜事先做过多的引导,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当学生真正地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再加以点拨。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宜拨不宜牵,要真正把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交给学生,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自己去探讨。

教学内容应适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于讲授的内容,教师可以事先选取好,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从学生身边抽象出活生生的数学问题,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他们的探究兴趣,同时也能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例如:“估算”一课,以学生乐于参与的秋游为背景,巧妙地设计了估算年级人数、派发矿泉水、分配大巴车、预算买票款、学生分组活动等问题,整节课引导学生一起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在这种熟悉的情境中,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这正体现了数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尽力改变过去题目形式过于数学化、答案单一化的弊端。题目尽量贴近生活,条件多余或缺少,答案不唯一,从而给学生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原始情境,培养学生从纷纭复杂的现实中选取有用条件并灵活机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发展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地吸取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独立自主地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去学。除了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开放的课堂外,我们还要在创设情境、激疑引思上下工夫。如教“退位减法”时,笔者是这样设疑的。当出示“42-5”时,问个位上是几减5?2减5不够减怎么办?大家议一议,再摆一摆看。学生产生了疑问,带着疑问去操作讨论,去寻求答案。有的同学说:“从40里面出一个10,用10减5,再把剩下的数相加,就是最后的结果。”有的说:“2减5不够减,差3个,从40里面减3,剩下的是37。”也有的说:“从40里面拿出一个10,与2相加,用12减5,再与30相加,就是最后的得数。”当3种答案出现后,笔者又问,到底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呢?同学们开始动脑筋去思考。经过比较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即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通过教师有意识地设疑,教学过程产生悬念,学生急于探索解决办法的情绪尤为强烈,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状态,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放任不管。要注意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经常让他们交流自学的心得体会,使他们学得卓有成效。例如在讲授“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时,让学生用16厘米长的木棍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试一下能围成哪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长、宽分别取整厘米),并分别求出面积是多少。同学们开始分组合作,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最后孩子们在交流中体会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围成正方形的面积最大。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领悟了数学的奥秘。

(三)加强实践,提供研究性学习的机会

只重视课本学习,忽视社会实践,这是目前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是造成一大批学生高分低能的重要原因。加强实践,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学以致用,既强化了课本知识,又给学生提供了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如在学“统计”这部分知识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同学们,班里开“六一”联欢会,需要买水果,你认为买哪种水果好?这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调查全班同学每人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参与积极,气氛活跃。最后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做出了合理的决策。

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就必须强调师生双边的互动作用。没有毫不留情的批评制止,只有真心诚意的赞赏和鼓励;没有标准一致的答案,只有追求卓越的心情与探索新知的愿望;没有死气沉沉的一脸无奈,只有充满活力的跃跃欲试。“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只有勇于突破思维定势,才能开拓创新,才能亲身感受到研究性学习的无穷乐趣。

猜你喜欢
研究性长方体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抓不变量巧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