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职业幸福感角度浅议师德建设

2017-01-26 21:12
珠江教育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师德幸福感

(肇庆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靠人才、靠教育。习总书记强调: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必须把师德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师德建设,既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也是教师“教书育人”职责所在。

一、师德的内涵和教师职业幸福感

(一)师德的内涵

习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四好老师”的标准是: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这4条标准是对新时期师德要求的凝练,不仅包括了对教师价值追求和知识水平的要求,也明确了教师道德的规范和准则。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也决定了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的工作。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时所应该遵循的职业伦理和道德规范。沈璿指出:师德是师道的表现。具体说来,师德应该包括教师对于教育职业、学生、教育界同事、教育管理者、家长和社会等与教育相关主体的承诺,由此而构成了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过程中所应该遵循的伦理规则和自律要求[1]。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理念正是师德内涵的生动体现。

(二)教师职业幸福感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真正的幸福是自觉的能动性道德实践,体现了包括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目的性,是道德与幸福的有机统一[2]。葛喜平把职业幸福感解释为在个体职业生涯中,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并且得到外在和自我的良好评价,进而产生一种持续快乐的心理感受和精神状态[3]。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内部动力和重要前提。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意义的体味构成教师的幸福感[4]。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其教育工作中,基于对幸福的正确认识,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自身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愉悦的生存状态。正如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做好教育工作前提和基础,是教师个人成长的精神力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吴伟炯等从心理资本角度研究了职业幸福感,得出职业幸福感的积极情感体验(工作投入)与认知评价(工作满意度)存在增益螺旋过程[5]。因此,教师的职业幸福既包含着教师对职业自省状态的肯定,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意义的体味,也包含着学生对教师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折射着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价值观,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二、当前师德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目前,各校不断加大师德建设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出现了一批批“师德”高尚的教师楷模,但有的教师依旧存在违反师德的行为,我国师德建设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的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各有差异,但概况起来主要体现在职业信仰不坚定、职业认同感不强、思想品德低下和奉献精神不足等方面。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笔者认为,其根源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密切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工作中拥有幸福感的人比自我效能感缺乏的人更容易投入工作和取得成功。

因受各种客观因素和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缺乏职业幸福感,譬如一些教师对自身社会地位存在偏见,缺乏职业认同、难以把握社会角色冲突等。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直接影响个体工作热情,会让教师身心处于敷衍应付的疲惫状态,甚至把个人和工作对立起来,对工作有怨言,甚至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对个体来讲,教师会对工作中产生倦怠,不思进取,不愿发挥自身的才能,消极地评价和压抑自己;对职业来讲,它不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之功能,更难以使教师在思想上引领学生和促进学生的成长。

黄胜等指出:教育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灵魂塑造和思维模式的构建,是教师与学生灵魂之间的对话。教育需要良心,没有良心的教师是无法完成育人这一使命的,甚至会害了学生、害了社会、害了国家[6]。没有职业幸福感的一切教育都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其教育过程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难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从教师职业幸福感角度加强师德建设的路径

从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视角加强师德建设,需要社会、各级政府和学校共同为教师建构支持系统,使之在职业价值认同中获得职业幸福感,进而能够使其在传道授业解惑中传承和坚守“师道”。

首先,社会和各级政府要为教师建构社会支持系统。习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关心教师,提高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的切身权益。尊师重道蔚然成风,教师不再为物质的匮乏而忧愁,而因得到社会上的肯定产生满足感。另外,在寄厚望于教师的同时,不要用过高的标准衡量和期望他们。所有行业和各界人士,都要关注我国的教育现状,要对身边的教师多一点关心和理解,重塑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职业声望,切实提高教师职业神圣性和崇高性。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幸福感,才会以积极、健康的情绪和心态从事教育事业。

其次,学校要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创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具体来讲,要完善学校党委在师德建设中的领导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将师德培训作为必修内容纳入教师培训内容之中。学校可以通过学校工会等平台,为教师集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供支持,关心教职工子女的生活和学习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摇篮,可以让每一位教职工找到家的温馨和产生归宿感。这样一来,教师“身在学校心在外”的状况必将得到根本改变,他们将更加自觉地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之中。

再次,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会促使教师产生职业认同感,进而激发教师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当自己的辛勤付出换来了学生的成长,并得到学生的尊敬、学校的激励和肯定,教师会由衷地产生成就感,就会得到一种正面的自我评价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发挥优秀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引导和提高其教学技能,并使他们在积极参与学生的指导中感悟到自身的价值,使他们在充实而繁忙的工作中意识到奉献的价值、产生发自内心的满足和自我价值认同,并把这种职业幸福感反映在工作中,最终表现为一种爱岗敬业和关爱学生的情怀。这就是教师职业幸福感对师德建设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沈璿.师道与师德合一:构建教师专业伦理制度的理性探索[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31-48.

[2]滕飞.道德与幸福——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道德对话[J].理论与改革,2015(2):118.

[3]葛喜平.职业幸福感的属性、价值与提升[J].学术交流,2010(2):30-34.

[4]卢清,成云.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研究,2008(2):27-29.

[5]吴伟炯,刘毅,路红,等.本土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2(44):1349-1370.

[6]黄胜,黄泽梅.从“范美忠”现象诠释师德之要义[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2):37-42.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师德幸福感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解读·教师职业核心能力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