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思维在我国当代音乐创作实践中的体现

2017-01-29 17:03张牧春
黄河之声 2017年11期
关键词:复调音乐创作实践赋格

张牧春

(武威职业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0)

复调思维在我国当代音乐创作实践中的体现

张牧春

(武威职业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0)

复调音乐理论自产生以来就与音乐的创作与教学实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在创作实践中与理论知识的结合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以及根据这些特点的呈示在自己创作实践中的现实反馈,使我们可以在创作中获得教学层面的指导与启发。这种循环往复式的发展方向就可以对我国现今的音乐创作实践以及学术理论的教学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针对复调思维是如何在我国当代音乐创作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这一问题作出深入的思考,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通过在不同时期内复调理论的发展以及对于当时创作实践所产生的影响作出分析,准确把握在这一过程中,复调思维在我国音乐创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复调音乐;音乐创作;音乐理论

复调音乐作为多声音乐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复调思维自然也就成为多声音乐创作的基本思维方式。经过不同时期对于复调音乐的发展与逐步完善,创作形式也更趋于系统、完善。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留学生的回国,将西方的复调理论带回后,我国才真开始了复调音乐理论的研究。

一、复调思维在创作中的相关研究

音乐语言随着音乐的创作越来越趋于多元化,究其源流是因为学界中对于和声相关概念的解读与传统的解读方式已经开始背离。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功能和声开始逐渐淡化。音乐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使其并不拘泥于调性中的音程关系,更为看重的是音乐发展过程中内部元素的一种独立性,以及不同声部的音乐之间所起到的对抗性。音乐的呈现与传统创作观念中的横向音乐发展有着很大的区别,在不同声部的叠置过程中,更多的是一种空间特征的体现。

我国在复调音乐的发展初期,对于复调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对于西方创作理念中传统复调以及现代复调创作的研究。我国对于复调作曲技法以及相关作品的分析也是寥寥无几。因为当时我国的复调理论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各方面的发展还未成熟,对于这一方面的创作实践也比较少。因此这一阶段中不管是研究者还是被研究对象都还处在一种起步阶段。其中陈铭志先生所著的《丁善德的复调艺术风格》和《贺绿汀的复调艺术手法》两篇文章中就对于我国早期作曲家在复调创作实践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这也是国内的相关理论家对于我国作曲家在复调创作实践方面的首次专题性文章的写作。陈铭志先生也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了相关的介绍,内容在《我的〈序曲与赋格〉》中有所呈现,作品中通过对于传统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创作与实践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该作品的创作中对于传统的作曲理念有所保留,但是在此基础上打破了传统赋格中有关的调性布局安排,通过对复调创作激发的运用,融入自己创新性的复调思维实践,对于我国复调理论层面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随着复调音乐的不断发展,有关复调理论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加,不管从研究范围还是研究深度来说相较于之前都有所提高。其中,周雪石的《廖宝生的赋格曲〈花鼓〉》①与《十二音技法在赋格中的运用一兼评陈铭志的一首序曲与赋格》②都是从传统复调创作形式在实践中与作品中对于不同调性的处理方法的层面对其进行论述。前者是对作曲家在作品中对于我国传统民族调式音阶特点在赋格曲《花鼓》中的巧妙构思以及所运用到的了创作手法进行了分析,后者的研究重点主要体现在作品的创作方法上,通过创作原则与技法的结合,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理论方面的研究为我国作曲家们在创作实践中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复调音乐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复调思维在创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通过我国复调音乐的创作实践就可以发现,赋格等较为传统的音乐体裁所呈现的复调创作思维,在我国作曲家们的创作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延续。至今为止,我国绝大多数的复调理论研究都集中于作曲家们所创作的赋格作品中。因此,我们研究复调思维在创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时,整体的思维方式也应该是以此为主的。

朱践耳先生对于赋格的创作与研究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在他的作品中,很多创新性的理念都会在其作品中有不同程度的呈现。现在,仍然有很多的理论家也致力于对于朱先生的作品进行研究,从而可以从朱先生的创作理念以及作曲技法上得到更多的启发。赵德义教授在其文章《气势磅礴的三重赋格一朱践耳第九交响曲大赋格段分析》中,对于作品中第三乐章第一乐部中的三重赋格进行分析。通过对作品主题风格的陈述以及作品中出现的调性布局等呈现出朱先生对于不同音乐要素之间的构思。另一层面是从和声内部的结构编排以及段落对比中所运用的不同手法之间的交替等方面展现其作品中不同的层次得以呈现。其作品中所呈现的不同的创作理念之间并不是相互矛盾的,更多的是以一种兼容并包的形式,并未刻意追求传统理念上的和谐,就可以使作品达到意想不到的音响效果。这也是一种全新创作理念的传达,体现了他精湛的创作才能。

朱先生在其作品的创作中,在对于复调思维继承的同时,主要根据音乐表现力的需要通过传统十二音列以及其他的不同音乐元素来使音乐效果更具多样化,这也是他复调创作思维的体现。对于复调思维在音乐实践中所取得的新的发展,对于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以及音响效果的呈现等不同方面都体现出了音乐发展的多元化,也为我国当代作曲家在复调音乐的创作领域中提供了很多的借鉴。

三、结语

复调思维在我国音乐创作中的广泛运用不仅使作品的织体与音响效果达到了很大程度的丰富。而且也提升了我国当代音乐创作的艺术表现力。虽然我国复调理论方面的研究,最初开始于对西方复调理论的借鉴,且总体时间不长,但经过我国作曲家以及理论家的不懈努力与探索,使我国复调音乐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通过本文的分析与写作,也使笔者对于我国复调音乐的发展有了更为清楚的认知。结合相关的理论文章,对其也有了更为宏观的把握。■

注释:

① 载《黄钟》1990年第2期

② 载《音乐艺术》1991年第2期

[1] 陈铭志.新时期音乐创作中的复调新织体[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03.

[2] 陈铭志.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3] 林华.复调的复兴[J].音乐研究,1985,03.

猜你喜欢
复调音乐创作实践赋格
g小调赋格(钢琴小品)
少儿版画主题创作实践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卡普斯汀《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中的赋格主题研究
中国复调音乐理论分析
试论作曲技术理论课中的复调音乐教学
木根雕艺术创作实践与思考
作曲技术理论课堂教学中的复调音乐教学探讨
尊儒而不泥古——浅谈中唐爱情传奇的创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