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2017-02-05 13:21王定
学周刊·中旬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学习积极性中职数学课堂提问

王定

摘 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现阶段的中职数学课堂提问现状并不乐观,从区教研室开展的调研观摩活动来看,课堂提问带有明显的随意性,留给学生思考与探究的空间较少,且无效提问较多。对此,问题的设置方式必须改变,注意实现温故知新,设有一定悬念,凸显探究性并具有明显梯度。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堂提问;思维能力;学习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155-0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2.099

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反馈、情感互动的重要方式,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研究热情的重要方法。适度、适量、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数学教师已经认识到提问对学生思维发展、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开始重视课堂提问。但是不少教师没有真正把握住提问的有效性问题,把手段当目的的现象较为突出。为此,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立足学生实际,围绕发展目标,选择最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学生思维特点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提问策略,确保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和探究素养。

一、活动概述

笔者所在区教研室每年都会到所属中职学校进行相关学科调研活动,旨在帮助教师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活动中相关教研员或专家随机听课(提前一天告诉被调研的学校)且要求必须是常态课,课后听课者与执教者要进行面对面式的交流,期间听课者要指出上课教师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相关建议。被调研学校所有任教教师都要参与上课,活动结束后,教研室则要以书面调研报告形式反馈给被调研学校。多年的活动开展,得到了学校及教师的高度重视与认可。笔者参加工作以来已经参加十余次,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帮助与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提问带有明显的随意性

不少数学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明显的随意性,没有结合学生的基础和发展水平,问题的关联性不强。一些课堂提问的目的性不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无法体现教学的针对性,也不能突出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很难收到较好的提问效果。有些教师一节数学课设置了很多的问题,却只有数量没有质量。问题之间没能体现相互联系性,很难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问题不能做到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不少问题根本没有提问的必要,却让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失去了问题应有价值和意义。有些课堂虽然也在以提问带动学生合作交流,但是缺乏合理的设计与引导,学生不能真正从问题讨论中活跃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很难获得能力上的提高。一节课问题很多,上课也非常热闹,但是课后学生却没有多少收获和进步,这说明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也影响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例如,有一位数学教师在讲授“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时,为了引出要讲解的椭圆概念,设置了将近十个问题,其中很多都是与椭圆定义、应用无关的问题,且不少问题都是一些是非问,诸如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在回答时,很多学生都是滥竽充数,随声附和,即便回答错了,教师也只是再以一个“是吗”反问,学生立即又否定自己的判断,做出了相反的回答。整个课堂都是“教师一问,学生一答”,这样的课堂看似非常热闹,但是学生根本没有对问题进行深思熟虑,只是根据教师的反应回答,没有真正认识到椭圆定义的内涵,在以后的应用中也不能真正感知焦点、离心率,无法真正理解与圆的关系,公式如何变形等,更不可能真正形成数学思维。

(二)留给学生思考与探究的空间少

活动中,虽然不少数学教师会给学生提出一定数量的问题,但是没有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与探究,甚至有些问题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不少教师仅重视问题的结果,忽视了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过程,没有做好必要的引导,对问题的处理缺乏科学性,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急于公布问题的结果,学生则只能被动应付,不能真正进入思考问题的状态,不能真正锻炼思维能力。因设计的问题和课堂安排内容较多,为了完成教学进程或者教学目标一味地赶时间成为很多教师处理课堂提问不当的重要原因。数学问题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需要让学生充分探究,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不断丰富学生的解题方法,才能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确保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例如:另一位数学教师也讲解了“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为了突出课堂提问,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标准方程以后,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椭圆有几个标准方程呀?”

这样的问题纯粹是为问题而问题,学生不需思考,也没有思考价值。

然后,该教师又给学生出示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推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哪位同学会请举手!”

推导公式本来就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刚开始就给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且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研究和探讨,学生无从下手,也就没有人敢举手。这样的问题没有发挥其基本价值,学生也没有时间思考和探究,根本不可能找到问题的思路和症结,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的讲解去慢慢思索、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探究空间被挤占,更谈不上通过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无效提问阻碍课堂资源生成

课堂提问是为了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广更深的认识,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是多方面的,在思考与探究过程中还会发现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之后的重要成果,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媒介,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但不少教师仅仅重视问题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思路和问题,不能更好地发掘问题资源,不能整合出更具价值的资源,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例如,在学习“集合”的相关内容时,有位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学习集合有什么用呀,我感到难学又没有实际意义?”

这个问题就是非常好的信息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及时捕捉并促使学生生成能力,因为教师在课前若没有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集合”的意义,也就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说明他们在理解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注意到了把知识和应用联系起来。这时,教师应适时改进教学节奏和组织形式,抓住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

如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开放式问题提问:我班所有喜欢足球的学生算不算一个集合?喜欢篮球的算不算一个集合?既喜欢篮球又喜欢足球的学生算不算一个集合?元素又是什么呢?什么是元素,元素的特点又是什么?

三、改进的建议

课堂提问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高中数学教学一定要立足学生实际,突出有效性,避免无效提问。为此,数学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采取有效的策略。

(一)问题设置要实现温故知新

温习旧知识,感知新知识是提问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具体做法:根据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学生知识结构构建的基本规律,从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知识点,再逐步引向新的知识。一般是让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性质、公式、解题方法、做题思路等进行回忆复述。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要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从低层次到高能力,从而让学生做好复习巩固,感知到复习的价值和收获,不断提升他们的能力和自信。

例如,在学完函数的极值的内容后,在学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设置一组问题,用多媒体投放,供学生思考、回忆。

(1)何为函数的极大值和极小值?如何从图像分析判断其极大值或者极小值?

(2)何为函数的极小值点和极大值点?能否直接从图像上判断?如何从导数符号角度来进行分析、判断?

(3)极大值是否要一定比极小值大?它们的大小关系是什么样的?

(4)是不是所有的函数都有极值?什么样的函数没有极大值?什么样的无极小值?

这样的问题从基本概念到图像分析再到分析比较,由基本的知识点到整个函数极值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面,通过课堂提问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回忆和规整知识,又有利于他们对新知识的感知和综合应用。

(二)问题设置要有一定悬念

悬念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感到困惑不解而由此产生的一种急切想知道结果的心理状态。教师除了将知识和能力融入到问题之中,确保学生通过分析、思考能够掌握知识,提升一定的能力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心理,设置一些悬念性问题,让学生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以此做到高效学习,实现有效性和高效性的统一。引入新课和复习已有知识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体现引入新课的特殊性,体现问题的个性化,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设计一些学生有感觉却又一时不知如何变化思维的问题,或者根据学生的惯性思维,设计一些有悖常规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热情,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学习对数的运算性质时,教师可以拿一张白纸连续对折三次,然后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一张普通白纸只有0.01mm厚,对折三次后它的厚度变成了0.01X23=0.08mm,还没有1mm。如果再连续对折前后50次,它的厚度会是多少?能否高出我们的身高,能否超出我们的教学楼,能否赶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学生感到不可思议,当教师宣布对折50次后的厚度大约是8848.33米,所有的学生都是一脸惊愕,他们都想知道是否真实,如何才能通过计算进行分析,迫不及待地想学会计算和比较的方法。此时,引入新课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会非常认真,带着期待去探究,一定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问题设置要能凸显探究性

高中数学教学不能让学生机械地记住概念、背会公式,在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定理的基础上,还要设置一定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相互合作,积极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高中数学教学一定要注重探究性学习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合作探究。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接受、模仿、记忆、做题的层面上,数学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创新型人才。课堂提问一定要体现一定的探究性,让学生结合重点和难点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 学习函数的奇偶性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定义,熟悉教材中的例题,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为学生设置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合作交流探究。

(1)等式及中,x与-x的取值范围应该在什么范围之内?

(2)自变量x与-x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如何?

(3)y=x2(x≥0),为什么不是偶函数呢?

(4)如果一个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不成中心对称,请问它能是奇(偶)函数吗?

(5)是不是所有的函数都有奇偶性,又是什么样的函数没有奇偶性?

(6)如何才能准确判断一个函数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

这样的问题既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又具有明显的探究性,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够对函数有一个非常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

(四)问题设置要具有明显梯度

课堂提问是一门综合教学实践艺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有效的课堂提问需要有一定的梯度,让学生逐步思考,渐渐感悟,以此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和分析能力。开始设置的问题要相对容易,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思维状态,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高中阶段,每个班级学生的基础和能力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材施教原则要求问题设置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容易,既要照顾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需求,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又要考虑基础较好学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思考探究时间和空间,即到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巩固到提升能力,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帮助每个学生都感知到学习数学的成就和进步,收获思考的喜悦和快乐。

例如,学习完函数的相关概念以后,结合函数在科研、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为学生提供一个最为经典的函数应用案例,如图:

为学生设置几个问题:这幅图是用函数来表述某地气温变化和时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进,气温呈现出了一定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升高还是逐渐降低的呢?在哪个波段可以判断气温是上升的,在哪个波段可以看出来气温是下降的?如何运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气温变化和时间的关系?结合自己所学的函数单调性,从单调减函数、单调增函数的角度画出相关的单调区域。如果这是正常情况下某地某一天24小时的气温变化与时间的关系,那如何结合当地的温室生产或者副业养殖情况,做好保温工作呢?

这样的问题具有明显的梯度性,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基础薄弱的学生可思考难度较小的问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思考回答后面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总而言之,设置梯度式数学问题,能帮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真正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能力。

除上述之外,我们在课堂问题设置上还要做到以下四个要:一是要目的明确,知道设置问题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复习旧知识,还是引导学生研究、探讨新问题;二是要突出启发性,问题不能直接用对错来回答,也不能让学生不知如何回答,需要在学生的思维突破关键点上设置问题,帮助学生寻求突破和提升;三是要坚持原则,不能都是简单问题,也不能直接上升到非常难的程度,应由易到难,引导学生逐步分析,依次探究;四是要及时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做出反应,给予指正和激励,以更好地保护他们的思考兴趣和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不能为提问而提问,需要重视问题的有效性,突出问题的高效性。教师既要认真研究当下存在的问题,杜绝随性问题,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和发展空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程资源和能力生成,又要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和途径,做到知识回顾与拓展相结合,问题和能力相统一,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热情,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和探究精神,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学习积极性中职数学课堂提问
浅析如何提高中职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谈中职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职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