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自制山体模型,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2017-02-18 02:18章冠峰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等高线山体绘制

章冠峰

运用自制山体模型,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章冠峰

“行为体验”是上海市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研究中形成的一项成果,旨在进一步强化地理教学中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以“等高线地形图”一课作为案例,以落实“行为体验”,彰显学科特质为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计等活动环节,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认识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原理,初步体验等高线地形图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行为体验 等高线地形图 实验设计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语言。地图的判读是掌握地图技能的基本要点。作为地球上真实地貌形态描绘在平面上的等高线地形图,学生往往对其中等高线的形态、判读及等高线地形图与实际景观图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缺乏过程的理解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效率较低,效果不显著。

针对教学中的问题,笔者通过课前学生自主制作山体模型、课堂上进行实验设计等高线地形图绘制的教学环节,促使学生通过想象、动手操作,来体验从立体实物山体到平面抽象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一、案例描述

(一)情景问题导入

教师利用一幅漫画设计问题。

教师:前段时间我听说了一个消息,我国某沿海地区为提高当地经济效益,想要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他们一直在讨论到底建什么项目,建在什么位置。

【设计意图】以生活情景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等高线地形图在生产、生活应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新课教学

1.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1)教师利用各类地形图进行对比,提出问题。

教师:如果这些地形图反映的是同一个地区,你相信吗?这幅图中的形状,像不像一座山体沿着山顶垂直切割?那么这幅图呢?你们觉得它的形状又是如何画出来的呢?你们可以从字面上给“等高线”下个定义吗?

学生:相同高度的各个点连接成的线。

教师:说得很好,那有没有其他同学能用更专业的术语来准确表达呢?

学生:相同海拔的各个点连接成的线即为等高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等高线地形图区别于其他地形图的表现方式。

(2)观察自制模型,设计绘制实验,归纳等高线基本特征。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自己来设计一个实验,把立体的地形转换为平面的地图呢?老师已经为各组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在做实验之前,我想先请大家看一下实验任务说明。在你们的盒子里,准备了塑料小刀、白板贴纸和自制山体模型等。第一,小刀可以在模型上依据实验内容和要求任意切割;第二,为了便于我们设计和操作,我们统一规定你们拿到的山体模型,默认底座的海拔为0m,所有的山体模型海拔最高点都为250m;第三,在你们拿到的模型上,都有相应的标记,分别表示海拔为200m和100m。具体的任务要求有两个:①在白板贴上画出你们组拿到的模型等高线简图;②简要说明一下你们实验操作的过程。

学生:我们首先把山体底部在白板贴上进行描画,根据之前的实验任务说明,这一条就是海拔为0m的等高线。接着我们在标记为100m的山体上进行水平方向切割,在保持原来位置不变的前提下,再进行描画,画出的就是海拔为100m的等高线……

教师先引导学生利用自制的学具,进行小组活动,设计等高线地形图绘制过程的实验,尝试写出实验步骤。

教师:我们大致了解了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后,再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你们自己绘制的等高线地形简图。我们来探究一下这类地形图上的等高线会有什么样的特征。你们能找到这几幅图中等高线的共同特征吗?

学生1:这些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

学生2:这些等高线都不相交。

学生3:这些等高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相同。

教师:那么这些图有什么差异吗?

学生:等高线有些地方比较密集,有些地方比较稀疏。

教师展示各组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简图,让学生观察分析等高线地形图相同的基本特征,比较并找出差异特征(如陡坡、缓坡)。教师再引导学生归纳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

【设计意图】运用学具模型,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这个环节,促使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真正主动地去思考和体验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体验合作动手操作带来的成就感。

2.判读各类地形部位

(1)展示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景观,请学生读图指认,认识不同地形部位的名称。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等高线地形图,同学们一定在想如何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去认识现实中的山体。实际上不同山体的地形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现出的特征是不同的。比如图中的太行山,你们说得出图中不同地形部位的名称吗?请一位同学上来找一找,也可在图中简单描画一下,说说看这些地形部位在实际景观中的形态是怎样的。

学生:鞍部是两座山顶之间的低地。

教师:在实际山地中我们认识了这些地形部位的名称,那在等高线图上,它们又是怎样呈现的呢?我们来看一下刚才同学们所画的等高线地形图,这幅图是哪一组?请展示你们的山体模型。模型中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山体地形部位呢?

学生:我们画的等高线地形图中有山脊,弯曲凸出的方向是由海拔高处指向海拔低处。

(2)利用Flash视频动画,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读不同的地形部位。

小组合作,完成活动任务二,归纳并描述不同地形部位等高线的形态特点。学生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形态、弯曲程度、弯曲方向、疏密程度、等高线数值等进行判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判断各类地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对应关系,在小组的交流中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山体基本地形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判读方法。

3.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教师:学会了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不同的地形部位后,我们又如何通过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来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呢?下面,我们就以上课开始时提出的某沿海地区旅游项目开发的案例来进行探讨,为项目开发出谋划策。请小组合作讨论,结合我们今天学到的等高线的相关知识,判断文中所述的旅游项目开发是否可行,并用所学知识说出判断理由。

学生:我们找到了可以开发极限攀岩的地区。在此处,原因就是这里等高线重合在一起,坡度几乎为90°,是理想的攀岩运动的开发地区。

教师引导学生回到导入时某地开发旅游项目讨论的问题,尝试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对该地旅游项目的开发提出可行性意见,并说明理由。小组合作,完成活动任务三。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初步体验等高线地形图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二、案例分析

(一)熟知学情,教材活用

地图是地理学科特质的重要体现,其中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以往经验,高一学生虽然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各种地图的知识,对地图语言的阅读也具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相隔时间较长,或初中学习理解不够,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地理学习时,相关地图知识极其缺乏,所以笔者在等高线地形图教学之前,设计穿插地图的相关知识,如在地球部分的教学,穿插了经纬网、比例尺等相关地图知识的复习。

(二)体验为先,情境创建

制作学具是行为体验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对动手能力要求最高的一个环节。通过简易学具的制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情感、技能、认知的协调发展。

课前山体模型的制作,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在选材、着色、形态、结构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学生相互间进行交流合作。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充满期望、充满渴望的过程中,体会一种积极的情感,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在做中领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获取这一层面。最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了地理技能。

(三)落实为基,实验设计

教材对于等高线地形图原理的阐述是通过图片来进行简单的说明;平时的教学中一般会借助三维动态演示的过程,帮助学生去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但这其实也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笔者利用学生自制的山体立体模型,自主进行实验设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体验从立体实物的山体到平面抽象的过程。这种在“动中学”“做中学”的亲身经历课堂行为,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落实等高线地形图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和地理核心素养的习得。

章冠峰上海市复旦中学200052

猜你喜欢
等高线山体绘制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
地形图的阅读
超萌小鹿课程表
济南市山体修复中的植物应用与技术——以济南市卧虎山山体公园为例
一种基于Fréchet距离的断裂等高线内插算法
放学后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专题测试
山体别墅设计分析
城市山体保护规划的实践与探索——以武汉市新洲区山体保护规划为例
在转变中绘制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