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诊断价值

2017-02-23 14:39叶德湫许淑惠黄永础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1期

叶德湫 许淑惠 黄永础

【摘要】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常见肿瘤的核磁共振(MRI)表现,用以提高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经病理证实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资料,总结其MRI表现特征。结果:68例患者中,男35例,女33例,年龄20~65岁,平均(43.5±8.1)岁,其中听神经鞘瘤30例、脑膜瘤23例、表皮样囊肿9例、三叉神经鞘瘤3例、蛛网膜囊肿2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桥小脑角区肿瘤术前定位准确性极高,并具有特征性的MRI特点。结论:MRI是检查桥小脑角区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对桥小脑角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MRI; 桥小脑角区; 脑肿瘤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02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1-0050-02

桥小脑角区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肿瘤种类繁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手术风险大,因而该区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其治疗方案及预后[1]。MRI在肿瘤诊断中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非常有必要对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表现进行分析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1月-2014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68例的MRI表现,其中听神经鞘瘤30例、脑膜瘤23例、表皮样囊肿9例、三叉神经鞘瘤3例、蛛网膜囊肿2裂、血管母细胞瘤1例;男35例,女33例,年龄20~65岁,平均(43.5±8.1)岁。主要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患侧听力下降,面部麻木,行走不稳,共济失调等。

1.2 方法

应用GE Singna Twin Speed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常规序列行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扫描参数T1WI:TR 2400 ms,TE 20 ms;T2WI:TR 4550 ms,TE 110 ms;FLAIR:TR 8000~10000 ms,TE 120 ms,反转时间(TI)2000 ms;DWI:TR 4300 ms,TE 76 ms,扩散敏感系数(b)为1000 s/mm2;层厚6 mm,层间隔1 mm,FOV24 cm×24 cm。常规扫描采用横轴位,增强扫描采用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对比剂为钆钡葡胺注射液,剂量为0.1mmol/kg。

2 结果

2.1 肿瘤发生部位

68例桥小脑角区肿瘤中,发生于右侧35例,左侧30例,发生于双侧(均为听神经鞘瘤)3例。肿瘤主体位于桥小脑角区65例,28例听神经瘤以内听道为中心生长,3例三叉神经瘤均跨中后颅窝生长,7例表皮样囊肿呈匍匐样生长。

2.2 肿瘤轮廓和形态

68例肿瘤均可见轮廓清楚;肿瘤呈圆形和椭圆形50例,哑铃形5例(其中3例为三叉神经鞘瘤),不规则形13例(其中8例为表皮样囊肿)。

2.3 肿瘤大小

肿瘤最大径约56 mm,最小径约5 mm,平均23 mm,其中35例位于20~30 mm。

2.4 肿瘤平扫及强化信号强度

27例听神经鞘瘤可见囊变,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可见明显强化;20例脑膜瘤呈均匀等、稍长T1等、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均匀强化,其中18例可见脑膜尾征;表皮样囊肿9例、蛛网膜囊肿2例呈均匀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未见强化。

2.5 瘤周水肿

此区肿瘤水肿不明显,较大的肿瘤周围可见小脑半球斑片状水肿区,其中听神经鞘瘤3例,脑膜瘤2例。

2.6 肿瘤邻近结构改变

30例听神经鞘瘤中听神经增粗者15例,内听道扩大者18例;岩骨及斜坡有骨质吸收者17例;9例表皮样囊肿中有7例致脑桥和延髓向对侧和后方移位。

3 讨论

3.1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定位诊断

对于桥小脑角区肿瘤,根据肿瘤与岩骨、脑膜关系、骨质改变及邻近脑沟、脑池关系判断,可以做出相对准确的定位诊断。本组中1例血管母细胞瘤误定位为脑外肿块。

3.2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定性诊断

听神经鞘瘤是橋小脑角区肿瘤最常见的肿瘤,占70~80%,起源于听神经雪旺细胞,开始多发局限于内听道内,以后沿阻力较小的内听道及桥小脑角生长[2]。MRI表现肿瘤主体位于桥小脑角池,与内听道相连,病变侧面、听神经束较健侧增粗,并与肿瘤分界不清,此为听神经鞘瘤的特征性改变。T1WI肿瘤常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常呈均匀明显强化;当内部出现囊变,肿块常见多发囊状长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后可见肿块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呈花瓣状明显强化。本组中有2例<10 mm的听神经瘤T1WI、T2WI为等信号,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明显强化。听神经瘤向内侧生长时较大的可压迫小脑半球、桥脑和第四脑室变形移位,较严重的可引起幕上梗阻性脑积水。对于微小听神经鞘瘤,作者认为结合病史和MRI薄层扫描有助于诊断。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的冒状细胞,亦好发于桥小脑角区,肿块多为半圆形或圆形,与岩骨宽基底相贴[3]。脑膜瘤T1WI常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边界清,增强扫描可见均匀明显强化,并部分可见脑膜尾征,此为脑膜瘤的特征性改变,但脑膜尾征也可出现于其他肿瘤中[4]。当肿块内部出现囊变、坏死、出血、钙化时,内部信号可不均匀,T1WI、T2WI均呈等、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本组中有2例肿块内可见囊变并未见脑膜尾征而误诊为听神经鞘瘤。肿块较大时亦可压迫小脑半球、桥脑和第四脑室变形移位,可引起幕上梗阻性脑积水,并可见岩骨骨质增生或吸收。

三叉神经鞘瘤起源于三叉神经半月节,沿三叉神经径路生长,故MRI表现为跨中、后颅窝的哑铃形肿块,此为三叉神经鞘瘤的特征性改变。另外,三叉神经鞘瘤平扫及增强信号同听神经鞘瘤表现。本组3例三叉神经鞘瘤均准确诊断。

表皮样囊肿,又名胆脂瘤,起源于神经管闭合时正常的上皮细胞,内含有上皮、角质、胆固醇结晶、蛋白、脂质等,随内含物的增多而增大,生长缓慢,邻近骨质可见受压变形而骨质吸收[5]。表皮样囊肿沿临近蛛网膜下腔扩散,呈匍匐样生长,形态一般不规则,“见缝见钻”为表皮样囊肿的特征性改变[6]。表皮样囊肿对临近结构无推压现象,早期很少出现临床症状,仅在肿瘤生长达到大范围后才会出现三叉神经痛和桥小脑角综合征等症状。表皮样囊肿内容物多为胆固醇结晶,故T1WI呈均匀低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FLAIR序列不能完全抑制,呈高信号,DWI呈不均匀高信号,此征象有特征性[7]。另外部分表皮样囊肿T1WI内可见高信号,其与高蛋白和角化物成分密切关系。本组中9例表皮样囊肿均做出准确诊断。

蛛网膜囊肿,为常见的颅内先天性良性蛛网膜病变,内充填脑脊液,病变不与脑室相通[8]。一般无症状,少数较大的蛛网膜囊肿常引起头痛、抽搐等症状。蛛网膜囊肿MRI表现多为囊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DWI呈低信号,边界清,较大的可压迫邻近脑实质移位,邻近岩骨受压骨质吸收,增强扫描病灶未见强化。本组2例蛛网膜囊肿均做出准确诊断。

血管母细胞瘤多发生于小脑半球,分为三型:大囊小结节型、单纯囊型、实质型[9]。大部分为大囊小结节型,壁结节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少量外皮细胞组成,血供丰富,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增强扫描呈结节状血管样强化。然而本组1例血管母细胞瘤表现为实质型,内可见多发小囊变,T1WI、T2WI均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临近脑实质可见推压表现,误定位于脑外肿块。

3.3 鉴别诊断

(1)桥小脑角区肿瘤需与邻近部位的肿瘤生长入桥小脑角区鉴别:脑干和小脑半球胶质瘤可生长出脑实质,突入桥小脑角区,一般病程比较长,肿块的中心位于脑实质内,边界不清,周围脑实质可见水肿区,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2)听神经鞘瘤与脑膜瘤鉴别:听神经鞘瘤常可见听神经的增粗,瘤体内常见囊变,常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而脑膜瘤内部信号比较均匀,常呈等T1等T2信号,边界清,增强扫描呈均匀明显强化,并可见脑膜尾征。(3)听神经鞘瘤与三叉神经鞘瘤的鉴别:听神经鞘瘤常可见增粗的听神经,并引起内听道的扩大;而三叉神经鞘瘤常有麦克氏腔的扩大,岩骨尖常有骨质吸收,呈跨越中后颅窝生长的哑铃形。

综上所述,桥小脑角区肿瘤生长方式具有一定的特点,MRI平扫及增强扫描信号具有一定的特征,故MRI在桥小脑角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缪飞,沈天真,陈星荣,等.听神经瘤的MRI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28(8):525-527.

[2]王波,戴敏方.Gd-DTPA增强MRI对听神经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2,13(1):1-3.

[3]张文革,张宏远.脑膜瘤的磁共振表现与病理学分型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杂志,2002,13(5):308-310.

[4] Guermazi A,Lafitte F,Miaux Y,et al.The dural tail sign-beyond meningioma[J].Clinical Radiology,2005,60(2):171-188.

[5]苗延巍,伍建林.颅内囊肿的病理-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8,31(1):18-22.

[6] Liu P,Saida Y,Yoshioka H,et al.MR imaging of epidermoids at the cerebellopontine angle[J].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al Sciences,2003,2(3):109-115.

[7]白玉貞,牛广明.脑内型胆脂瘤的MRI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9(9):18-20.

[8] Orrison W W,Hanson E H,Alamo T,et al.Traumatic brain injury:a review and high-field MRI findings in 100 unarmed combatants using a literature-based checklist approach[J].Journal of Neurotrauma,2009,26(5):689-701.

[9]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等.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162-163.

(收稿日期:2016-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