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早期(介入)康复指导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2017-02-23 13:33陈园琴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康复效果脑卒中影响

陈园琴

【摘要】 目的:分析护士早期(介入)康复指导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发病后入院时间的不同分为康复组(发病3 d内入院)和一般组(发病4~7 d入院),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基本相同,在接受治疗早期均对两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在康复组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增加护士早期介入康复指导,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结果:实施护理前,两组患者的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ADL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后,康复组患者的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一般组患者,ADL评分明显高于一般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士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介入指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康复效果。

【关键词】 脑卒中; 早期介入康复指导; 康复效果; 影响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0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1-0084-02

脑卒中为我国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是指由各种血管性病因引起的急性或局灶性脑功能障碍,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临床特点[1]。近年来,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已得到了明显降低,但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却一直居高不下,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均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2]。现阶段,我国临床迫切需要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降低脑卒中患者致残率的康复护理方法[3]。基于上述研究现状,笔者所在医院神经科针对护士早期介入康复指导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旨在为临床制定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方法提供借鉴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8月收治的70例脑卒中患者纳入本次临床研究,70例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且均为缺血性卒中。按照发病后入院时间将70例患者分为康复组(发病3 d内入院)和一般组(发病4~7 d入院)。康复组患者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53~72岁,平均(61.3±2.1)岁。一般组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52~75岁,平均(60.8±2.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本次临床研究在患者家属知情和同意的前提下开展,并已事先获取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积极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组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指导,具体指导内容包括:(1)早期体位护理。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24 h,即对患者实施早期体位护理,有利于降低患者偏瘫的发生率。早期护士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后,教会患者家属帮助患者如何翻身及各种正确的体位,如取仰卧位时,应在患者患侧肩胛和上肢下垫软垫,保持手指伸展,下肢轻度屈曲。夜间护士加强病房巡视,每间隔2 h为患者翻身1次,并进行扣背,预防压疮的发生。(2)床上主动、被动运动指导。患者病情稳定48 h后,指导患者在病床上进行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包括捏手、翻身、创伤移动等,被动运动包括上肢关节屈伸、内旋、外展等。(3)早期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指导。根据患者机体状况为患者制定强度适宜的训练计划,具体训练内容包括指导患者穿脱衣服、洗脸、上厕所、使用餐具、洗澡、提物等。(4)早期认知功能康复训练。采用视觉跟踪、朗读文字等方法指导患者集中注意力,每日训练2次,每次训练时间为20 min。每日清晨查房时,要求患者说出当日的日期、自己所处的地点及方向,闭目叙述病房内的物品,提高患者的记忆力。采用造句、讲故事、做计算题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在对患者实施早期认知功能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注意将训练融入生活,鼓励患者家属参与,以促进患者认知功能尽早恢复。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该指标应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进行评价,量表中共包括八个评价维度,分别为意识、水平凝视功能、面肌、语言、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评分范围为0~45分,神经功能轻度缺损、中度缺损、重度缺损的评分范围依次为0~15分、16~30分、31~45分。日常生活能力:该指标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中的ADL项目进行评价,共包括十个评价维度,分别为进食、轮椅与床位间的移动、个人卫生、上厕所、洗澡、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穿脱衣服、大便控制,评分范围0~100分,评分100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够完全独立,91~99分为轻度依赖,61~90分为中度依赖,21~60分为中度依赖,0~20分为完全依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后,康复组患者的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一般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前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后,康复组患者的ADL评分明显高于一般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长期临床观察发现,脑卒中后患者多合并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不仅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也会给家人造成较为沉重的心理负担[4]。早期,我国临床建议脑卒中患者在病情穩定后,转入医院康复科继续接受康复治疗,但由于该种治疗模式的花费较高,多数患者的家庭难以承受经济负担,且由于实施康复治疗时间较晚,故并未获得十分显著的康复治疗效果[5]。近年来,一部分临床研究发现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指导,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实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重新塑造。康复指导是指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医学、教育、职业等)促使患者已经减弱或消失的功能恢复,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6]。

目前,由于我国各大医院神经科不配备康复医师,因此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指导多由护士介入。笔者所在医院本次对神经科护士介入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指导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过程中发现神经科护士对康复组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体位护理、床上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指导、早期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早期认知功能康复训练后,康复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降低,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与未给予早期介入康复指导的一般组患者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也与上述临床研究所得结果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神经科护士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介入指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康复效果,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值得各大医院广泛开展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2]袁秀红.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指导[J].医学信息,2015,9(10):95.

[3]高淑焕,王文双.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209-210.

[4]陈雪梅,林裔.早期康复指导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10):1304-1305.

[5]王秋华,王丽,张国力,等.早期社区康复的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2(3):246-249.

[6]钟梅,梁本蓉.专人实施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60-61.

(收稿日期:2016-09-06)

猜你喜欢
康复效果脑卒中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全程护理对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后康复及满意度的影响
康复护理对解锁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的观察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疼痛控制护理有效促进骨折术后患者康复效果评价
整体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