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小学生合作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体育课质量

2017-02-28 17:08郑小真
体育教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学习质量小组合作学习兴趣

郑小真

摘 要: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在小组合作中运用比赛法,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愉快,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质量。

关键词:学习兴趣;小组合作;比赛法;学习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1-0014-03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在课程目标的运动参与目标中指出,在小学阶段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那么,在体育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教学方式来实现呢?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并通过比赛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動性,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愉快,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质量。

一、改变合作练习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五年级《肩肘倒立》的课中,5~6人的小组合作模式可以是:小组成员围成一个圆圈,面朝圆心坐在垫子上练习。当学习完后倒举腿和夹肘、撑背、立腰动作后,要求各小组进以“开花”的形式的比赛,看哪组的“花”开得最美。“开花”就是让小组里的成员同时完成肩肘倒立的动作。各小组要努力做到本组的每片“花瓣”都能够开出来,而且能够“立”的住,让“花”的形状更美观。

再如四年级《少儿健美操步法》的课中,5~6人的小组合作模式可以是:小组成员围成一个圈,排成三角形(图1)、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队形进行练习。各小组间进行比赛时,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动作进行整合,编排一些简单的队形:如一排变两排,两排跑成圈等,看哪个小组同学的动作最标准,队形变化更美观。

在这样的比赛中,学生明白了:“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于是,小组的成员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人人有事做,并且会为这个目标不懈努力,绞尽脑汁。你一言,我一语,共同探讨,你有困难,我来帮,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就这样活跃了,学习质量也提高了。

二、改变合作练习速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组合作的比赛中,以“速度”为主的比赛形式是课堂中最容易操作、教师最常用,也是最能立竿见影的一种比赛方式。因为这种比赛方式来得直接,竞争激烈、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同时,对促进运动技术、技能的运用和形成,增加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提高课的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以“速度”比赛形式在跑类比赛中运用较多,主要有:迎面接力(图2)、往返接力、十字接力、障碍跑接力、结伴跑接力、圆形跑接力、追逐跑接力、蛇形跑接力、触物折返跑接力等。这种形式的比赛在球类比赛中运用,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四年级《双手胸前传接球》的课中,5~6人为一小组,站成一个圈(直径为4~5米),中间站一位传接球技术较好的学生,小组成员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慢跑,圈内的人和圈上的人依次进行传接球(图3)。比赛规则:传接球要站在规定的范围,圈中的人站在圆心,其余小组成员要在圈上完成传接球。比赛时间为2~3分钟,单位时间内传的个数多的组为胜。

在《立定跳远》的课中,在起跳线前30~50厘米处放一条皮筋,皮筋上挂一个铃铛或标志物,进行立定跳远比赛。以小组为单位,1分钟计时,轮流跳,没碰到铃铛或标志物为成功一次,单位时间内,成功次数多的小组为胜(图4)。在《排球垫球》课中,小组围成一个圈,垫球接力(图5)。比赛要求:垫球高度超过额头,每人垫完10个后交于下一个同学,依次进行,以任务完成用时最少的队为胜。在《足球运球》课中,小组排成一路纵队,站于开始线后,用脚内侧等方式运球绕标志杆接力,单位时间内按要求完成用时最短的队为胜。

但是,不是所有的教材都可以通过“速度”的比赛方式练习,在技巧类的练习,如滚翻类、侧手翻、支撑跳跃等就不提倡以速度的方式进行比赛,因为学生容易陷入追求快、高等胜负的显性中,致使技术变形,不仅不能提升技巧的熟练程度,反而破坏了已经形成的技术动作定型。

三、改变合作练习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但能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能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小组合作比赛中,设置何种情境能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呢?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这不仅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功能,而且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愉悦。

在《障碍跑》课中,将障碍跑的教学过程设计成送“密信”的故事情境:铺设垫子作“草地”,把栏架当作“铁丝网”,用两条绳子摆设成一条“小河”,用实心球作“地雷”。让学生进行爬、钻、跨、绕等动作的练习,最后将信送到“目的地”。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练习的情绪高涨,学习的效果也得到极大地提高。

在四年级《折返跑》课中,利用“打鞭炮”的比赛(图6),让学生学会蹬地转身。利用“火警”让小组成员合作打“119”“120”,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了技能,忘记了劳累。在二年级《从高处往低处跳》课中,小组围成一个圈,模仿袋鼠跳比赛(图7),然后各组推选出一位跳得最像的同学出来小组比赛,并且说一说哪里跳得像。学生在模仿体验中,知道了教学的重点:落地缓冲。在《前滚翻》课中,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团身紧动作技术要领,可设计“猎人与刺猬”的游戏情境(图8),比一比哪只刺猬团身最紧,最会保护自己。在四年级《投掷》课,原地轻物掷准比赛中,6人一小组,利用垒球(小沙包)作“炮弹”(图9),设计模拟“放人”的目标,在场地上画好九宫格,让学生对准目标,奋勇歼“敌”,掷到几分区得几分,每人掷一次,最后算“战绩”,以得分多者为胜。学生在这种“战斗”情境中,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寓教于乐,培养了投掷能力。另外,在素质练习中,也可设计来源于生活原型的活动,让学生乐学,如:搬运工人推板车比赛、赶鸭子比赛等等。

以情境形式的比赛方式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因为它的取材来自于学生生活,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技能。再加上它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深受中低段孩子的喜爱,所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增加“或然性”因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在小组合作的比赛中,根据团队的实力,能很容易的知道比赛结果,那么预感自己会输的小组又有多少动力去比呢?特别是团队中有体育能力较弱的成员时,其他成員的情绪不会被影响到吗?很显然,答案是肯定的。所以,在小组合作的比赛中加入一些“未知”的因素,能使比赛过程变成享受,比赛结果变得无法预料,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在折返接力跑比赛中,可让学生当标志杆的同时,让每一位学生跑到他这里时与他进行“石头剪刀布”(图10),只有赢了他之后才能往回跑接力。类似的还有,《立定跳远》的小组比赛,可将2人分为一组,迎面站立,用手上做“石头剪子布”或脚上做“石头剪子布”,谁赢就向前跳一步,谁先跳至对方的起跳线为胜。连续进行几轮,五局三胜制或三局两胜制均可。“石头剪刀布”的形式也可以用“骰子”代替,如“骰子”要骰到4点以上才能继续向前跑或往回跑,视不同教材不同内容的比赛形式而定。

在《耐久跑》教学中,设计拼图比赛、找宝藏比赛(图11)等。以拼图比赛为例:准备一叠卡片,每张卡片上都写有字,再将这些卡片分批放在场地的角落。比赛开始,每名成员跑出去只能拿一张卡片回来,最后小组将卡片拼成“第一小队完成”“我们是最棒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等,用时最短且卡片按要求拼成为胜。

学习兴趣是可以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具有“好胜”的心理特征,都希望自己在比赛中获胜。一方面因为获胜后,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肯定,增强了自信心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进而不断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等,另一方面与体育能力强的学生在一起,由于趋同的心理特点会使其萌生发奋学习、自觉模仿的主观愿望,从而提高成就动机。实践证明,在小组合作中运用比赛法,通过改变合作练习的形式、速度、情景、增加未知因素等,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学生在体育课中学习的质量,使教学目标提前达成。这种“笑”与“汗”的体育课堂,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了体育运动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胡倩.关注小组合作中的后进生[J].语数外学习,2013(8):110—111.

[2]李伯黍.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林文智.小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与建议[J].教育科学论坛,2007(8):32-33.

[4]张随林.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初探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6).

[5]马夏至.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7):88-89.

[6]杨彦红.浅谈“后进生”的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23—24.

猜你喜欢
学习质量小组合作学习兴趣
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教学探究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质量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作文评改“五步曲”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