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古代盛世

2017-03-05 01:00
杂文月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吏治盛世政策

●赵 威

纵览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农耕社会,太平盛世、国泰民安是历代统治者和老百姓的共同愿景。在社会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会出现政治开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的盛世局面,其中较为典型的有西汉“文景之治”、唐代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出现的两个盛世高峰和清代的“康雍乾盛世”。盛世的出现绝非偶然,有其共同的治理经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透视盛世,可为镜鉴。

时代不同,盛世治下的中国社会也千差万别,但从总体上看,是有共同内涵和衡量盛世的基本指标的。

一是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纵观汉、唐、清的三大盛世,都是在大乱之后出现大治,统治者积极吸取前车之鉴,政治上保持开明作风,兴利除弊,努力促使社会稳定。

西汉立国之初,继承的是秦因横征暴敛导致的全国战乱和四年楚汉之争留下的烂摊子,为了稳定统治秩序,文景二帝笃信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简省刑罚,断狱从轻。同样,唐太宗吸取隋朝短命而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缓解社会矛盾的措施,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良好局面。清代康熙朝,一改过去依赖满洲贵族治国的做法,重视汉族经学之士,涌现出一大批廉吏能臣。乾隆时期,在政策上强调宽严并济,把清代的盛世局面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二是经济发展,财政充盈。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势必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盛世无一例外都是历史上经济高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的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唐朝的盛世到开元年间达到了高潮,杜甫有诗《忆昔二首》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同样,据《清实录》记载,康雍乾盛世时期清政府对赋税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至乾隆末年,人口超过3亿,耕地突破10亿亩,经济总量占世界1/3强,达到封建社会的顶峰。

三是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盛世是综合国力强盛的集中体现,各项事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国家统一,四海平稳是基本标志。

四是文化昌盛,艺术繁荣。有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宽裕的经济条件,以及宽松的文化政策,即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便为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盛世的魅力是无穷的,盛世的出现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给力政策长期作用的结果,它对现代社会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经验。

以民为本,安民富民。《尚书》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一个政权要想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就要珍惜民力,偃武修文,取信于民。盛世时期,无一例外地采取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并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盛世奠定坚实的民意和经济基础。

自强不息,持之以恒。“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纵观盛世的统治者,都有一颗自强不息、朝着梦想迈进的恒心,并能以身作则,长期励精图治。

制度建设,国之根本。朝令夕改,人心不稳,盛世的出现往往要经过几十年上百年、几代人的努力,这既要因地、因时制宜,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又要使政策有一定的连贯性,所以,制度建设是盛世出现的保障。

重视吏治,反腐倡廉。《左传》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所以历代盛世,君主都非常重视整饬吏治,反腐倡廉,用严刑峻法惩治腐败,同时,大力擢用清正廉洁、德才兼备的官员。从反面看,盛世的结束——西汉的衰亡、唐朝经安史之乱由盛转衰、清朝嘉道中衰,无不与吏治渐趋腐败有密切关联。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连环相扣,这是盛世衰落带给我们的警示之一。

透视中国古代盛世,不是为封建帝王歌功颂德,也不是沉溺于昔日的辉煌,而是为现代社会建设提供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猜你喜欢
吏治盛世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盛世盛开盛唐花
政策
孙中山的吏治思想与实践
况钟为官之道刍议
《语书》对于当今吏治的借鉴意义
“治世”与“盛世”辨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