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可以“教育”的吗?
——以精神分析视角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思考

2017-03-09 01:12段好宁童欢欢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健康院校

段好宁,童欢欢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89)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可以“教育”的吗?
——以精神分析视角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思考

段好宁,童欢欢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89)

以精神分析视角,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进行辨析,指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误读所导致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对当前一个时期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现实目标、方法定位和未来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反思。

精神分析;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

1 精神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1.1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是由弗洛伊德在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中所发现和验证的研究人的心理结构、机制及功能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经由其后百余年的不断发展,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技术所研究的范围包含了人的精神结构(如意识、潜意识、无意识,本我、自我、超我等)、心理机制(如防御、移情、退行、阻抗等)并且重点研究了人类心理的功能性障碍——心理疾病(神经症)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以及治疗方法[1-2]。时至今日,精神分析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技术角度看来,已经成为人类历史上对自身认识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如何看待人的心理世界,心理具有怎样的结构,各个结构之间如何联系形成怎样的机制,心理的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的机制最终表现为人类心理的何种功能?心理疾病是如何产生的,并将如何得到预防和治愈?精神分析似乎都能够给予我们一个思考和探索以上问题的视角。

1.2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1994年,在2002年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并在其后的十余年间,逐渐发展出相对成熟的内涵和外延[3]。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其具体包括: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2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读

2.1 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关系的误读

自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提出以来,学者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便存在不同[4-5]。

我们今天所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作为国家教育政策中规定的一项工作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教育领域内实施的育人工作,也是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任务和内容。心理健康相关工作与教育工作只是在工作范畴上存在一定的从属关系。学校在开展有关心理健康工作和教育工作时,不应该简单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和方法与传统教育理念及方法等同起来,甚至是将传统学校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生搬硬套。而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包含的理论依据、所倡导的育人理念以及具体的实践方法与传统教育在理论和技术层面的指向均存在差异。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心理是具有极其复杂的结构、机制和功能的系统,人的心理同时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变化。从这一点来看,通过教育对人施加的影响,只是作为干预人的心理发展和成长变化的外部因素之一。教育作为影响人心理健康的诸多条件之一,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对人的心理健康起作用,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不仅如此,从精神分析视角来看,人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是由本能的驱动力和冲动所导致的潜意识的冲突决定的,同时与人类在童年早期对母婴关系的体验以及在与周围环境特别是主要养育者(重要他人)的互动中所形成的自我体验密切相关,其直接导致人类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障碍和危机,如多种心理疾病、人格障碍甚至是精神疾病。从时间点来看,精神分析认为,影响人心理健康和疾病的关键期在于童年早期。从环境因素来看,影响人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是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无论如何,以精神分析观点来看,影响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并不在于学校教育。

当然精神分析并不否认后天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可以提供弥补童年创伤和新的发展机会,然而从具体方法上来看,学校教育中使用的方法具有很大差别。无论是早期理论强调通过分析潜意识的俄狄浦斯冲突治疗人的心理疾病,还是精神分析的现代理论逐渐转向认为通过高品质的人际间的亲密互动能够缓解心理疾病的症状[2],这些途径和方法都是传统学校教育所难以实现的。不仅如此,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我们甚至可以认为现有的学校教育对心理健康的干预几乎无效。

退一步来说,即便精神分析理论仍然受到质疑,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是一个未经证实的假设,在最终得出明确结论之前,教育工作者不应将“心理健康”与“教育”之间先入为主地建立起因果关系。

2.2 对“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心理健康”的误读

具体到心理健康方面,心理健康是对人的心理这一复杂系统所保持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的描述。人的心理如何能够处于健康状态,人的心理如何维持这一状态,人的心理如何能够从疾病状态恢复到健康水平?这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从实证研究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似乎也可以视作是对以上问题的实证研究,即我们假设通过教育手段可以实现对人的心理健康进行影响和干预。国家在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也已经对具体方法和途径进行了说明,目前来看,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总体包括3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6]。然而,除了心理咨询服务之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这两种途径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方面,虽然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课程和活动两个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然而其效果如何,就目前来看,尚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证明课程和活动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另一方面,从精神分析视角来看,课程和宣传活动能够有效干预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一假设也是不能成立的。

人心理疾病(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疾病)的产生是源于潜意识的冲突,人潜意识的内容由于受到特殊机制防御、阻抗和转移,在一般情况下是难以被意识到的,治疗疾病恢复健康,需要将潜意识内容意识化,而这一过程必须经由在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中开展移情工作才能够被实现[7]。心理疾病的治愈过程需要依赖于患者和治疗师之间的依赖关系,健康心理的发展也需要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8]。影响人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在于“养育”,而不在于“教育”。

无论如何,这同我们今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很受重视的课程教学和宣传教育活动在思路和方法上都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必须回过头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重新思考。

3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思考

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一方面,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提高学生的素质;另一方面,还需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域的专门人才。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还很薄弱。一些客观原因是确实存在的,比如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卫生事业整体发展落后,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面临人力、财力、物力都十分缺乏等问题。然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存在的主观原因也是不能够被忽视的。对此,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目标和任务是什么?

这其实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做什么的问题。在教育部所发的文件中,针对中小学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内容都做了明确要求。诚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应当是基础目标、中间目标和终极目标三者的有机统一[3]。然而,考虑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从基础目标做起,即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这同时也是当前一个时期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实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其着眼点应当放在对心理健康常识的普及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应当紧密围绕“普及常识”展开。

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反映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普及常识”的任务认识不清,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识严重缺乏的现状认识不清。例如大学生对什么是心理?人类心理具有哪些基本结构和特征?心理健康和疾病如何区分?如何识别常见的心理问题和疾病?如何寻求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帮助等这些基本的常识性问题认识不够,不会回答。

将“普及常识”视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实目标和当前任务,既能够切实有效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总目标,也符合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2)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服务孰本孰末?

这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怎么做的问题。具体来说,是应当如何看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咨询和宣传活动之间关系的问题;是由课程教学为主,咨询服务和宣传活动辅助,还是以咨询服务带动课程教学和宣传活动的问题。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在对人的心理问题和疾病进行研究和治疗的基础上,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再进行对常识的普及。在全社会心理咨询和治疗都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本来就没有现成的可以使学生心理健康的经验拿来直接分享,如果不能充分重视心理咨询和治疗实践,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能会停滞不前,甚至走上自说自话、背离科学的歪路和邪路。

高校重视和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同时重视和开展以此为基础的人才培养和研究工作,才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是教师还是心理咨询师?

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终应该由谁来做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数量很少,然而即使是专职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也存在自身究竟是行政干事、教师还是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尴尬。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身份和心理咨询工作得不到足够重视,心理咨询不计报酬,工作的专门化和规范化得不到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职行政、兼职授课、偶尔咨询”的情况大量存在[9]。另外,高职院校中的一些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主观上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认识,对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工作重视不够,对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向规范化发展的趋势认识不足,对工作规范和职业伦理要求不高,缺乏危机意识和使命感,满足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关键在人。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把培养一支职业化、规范化的工作队伍作为此项任务的核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当是具备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双师型”资格的专门人才,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是能够为广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心理咨询师。

4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产物。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当研究和遵循科学原理,以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治疗实践中的相关经验和理论作为开展工作的科学依据;需要重视开展科学规范的心理咨询服务,培养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在扎实实践的基础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将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成果深入浅出地转化为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常识,向广大学生进行宣传和普及。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当认清行业发展形势,正确判断行业发展趋势,不被行业乱象所迷惑,以发展的眼光,实事求是的态度,努力研究解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Jerome Appelbaum.Science and theory in modern physics and psychoanalysis[J].International Forum of Psychoanalysis,2012,21(2):117-124.

[2]Stephen A Mitchell,Margaret J Black.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M].陈祉妍,黄峥,沈东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张海钟.心理健康是不能教育的——兼评“心理健康素质”概念的逻辑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8(1):56-59.

[5]王志超.“心理教育”质疑——兼论“心理健康教育”的逻辑悖论[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7-103.

[6]段好宁,童欢欢.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建设——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5):155-157.

[7]钱铭怡,钟杰.心理治疗:理论学派、研究及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183-188.

[8]DavidJWallin.心理治疗中的依恋——从养育到治愈,从理论到实践[M].巴彤,李斌彬,施以德,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9]陈祉妍,刘正奎,祝卓宏,等.我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11):1198-1207.

G40-03

A

1671-1246(2017)20-0139-03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心理健康院校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