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南特的教育改革及逻辑审视
——兼评《小镜头 大视野——科南特与当代美国教育改革》

2017-03-10 08:50朱文富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哈佛改革教育

朱文富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科南特的教育改革及逻辑审视
——兼评《小镜头 大视野——科南特与当代美国教育改革》

朱文富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科南特是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他坚持教育是一个社会过程的基本理念,引领哈佛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为处在改革十字路口的中等教育指明前进方向,给权力纷扰的教师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堪称教育各领域革新的策划师。《小镜头 大视野——科南特与当代美国教育改革》作为国内首部精研科南特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整合之作,全面考察了他在各领域改革的主张与实践效果,动态分析了他的教育思想演进轨迹与参与改革的行为特色,揭示了支撑他教育改革的基本逻辑。

科南特;教育改革;当代美国

科南特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化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及教师教育领域成就非凡。从20世纪30年代主政哈佛大学(以下简称“哈佛”),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展大规模学校调查,直至人生暮年,科南特的影响几乎涵盖当时教育各领域改革主题。因参与教育改革的时间跨度大、影响领域广,国内学者多针对科南特某一方面的改革开展研究,鲜有对其一生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动态整合成果。2016年11月,刘向荣博士的《小镜头 大视野——科南特与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作精心设计了时空维度,辅以纵向目标线索的叙事结构,动态立体也展现了科南特一生持久广泛的教育革新成果,揭示了其思想逻辑体系与演进轨迹及教育改革的行动特质,客观评述了其对美国当代教育改革的全方位影响,尤其在哈佛转型、公立中学及教师教育领域的突出贡献。

一、临危受命,助推哈佛转型升级

1933年,科南特当选哈佛校长,开启艰难的改革历程。因经济萧条恶化了哈佛的筹资环境,加上外部政局动荡以及战争与集权思想的威胁,处在历史转折点的哈佛何去何从成为科南特必须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内外部挑战与机遇进行分析,科南特果断结束了劳威尔时期大搞建设的扩张模式,在维持特定规模的基础上开启内涵提升的道路。1933年,他瞄准人和钱的问题启动改革,1953年卸任时,哈佛基本实现了学术卓越与服务国家的战略目标,成为世界瞩目的一流研究型大学。科南特的哈佛改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33年到1939年,目标聚焦提高学术水准,致力于选拔优秀学生和打造教师队伍,筹备300年校庆和解决教育研究生院生存问题,具体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解决财力问题,筹备校庆资金募集工作,1934年任命教师委员会宣传筹资计划;二是优化人力资源,实施国家奖学金项目招收天才学生,吸引南部和西部城镇及小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优秀男孩,并推行“非升即走”聘任政策,打造学者教师群体;三是创新科研组织,建立大学教授席位以打通院系壁垒,设立跨学院联合培养的硕士学位,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在巩固和加强原有研究生院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建立公共行政管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研究生院及博士后研究中心,提升科研创新水平。1934年5月的《时代》杂志指出“在科南特引领下,哈佛正成为捕获优秀人才的猎手,而不问猎物来自波士顿后湾,还是西弗吉尼亚的波尔顿”。[1]科南特坚信,大学的卓越在于优秀的师生群体,他要吸引全国范围的最强大脑,并为其提供最优质的教育。“科南特打造哈佛教师学术质量的努力获得成功,1957年,他的同行在对各部门的声誉评价中报道,哈佛再次成为大学的领袖”。[2]

第二个阶段从1940年到1946年,重点是在保持学术优势的基础上强化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1943年,科南特任命12人委员会研究普通教育问题,1945年发表报告《自由社会的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该报告是科南特反思大学功能和课程改革的最终成果,他希望将永恒的自由教育基因传递给所有学生,并维持这种基因终生发挥效力,实现大学增进知识与复兴文化的使命,主张哈佛教授有责任为战后世界新秩序规划教育蓝图,“并以这种方式为哈佛服务、为国家效力”。[3]科南特在普通教育方面主张既坚持自由教育目的,又扩大教育对象,便于整合解决本科课程人才培养“通与专”的矛盾、学科发展整合与分化的矛盾、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必修与选修的矛盾。报告的实施繁荣了哈佛本科教学。“普通教育已日趋成熟,既然凭借优秀的教师和新颖的方法圆满解决了师生交流中由来已久的老问题,它无疑将会继续繁荣下去”。[3]科南特的普通教育报告直接影响了其他大学、学院及中学的课程改革。“1947年,白宫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认可了哈佛红皮书的普通教育改革方向,同时,一阵改革大学课程的风潮席卷全美,科南特也被称为‘普通教育之父’”。[4]

第三个阶段从1947年到1953年,“致力于把哈佛锻造成教育界的统帅,不只满足于充当世界天才师生的人才库”。[5]为显示世界名牌大学的广泛包容性,科南特积极推进校园民主化进程,从职工到学生达到真正的多样化,营造良好学校氛围。通过国家奖学金,科南特扩大了小城镇和低收入家庭孩子的比例,“二战”后 “退伍军人法案”实施,哈佛招生再次扩大社会与地理范围,尤其大幅增加犹太学生的比例,20世纪50年代保持在15%-25%,同时在教育学院、医学院和法学院招收女生。哈佛民主化的努力为其向世界大学迈进奠定了基础。“任何考察哈佛发展的人都禁不住被哈佛30年代以来取得的巨大进步所折服。这些成就突出表现在大量来自少数族群的师生及其在重要活动中取得的进步……”[6]科南特的传记作者认为:“他乐意接受塑造伟大哈佛的挑战:让哈佛代表整个民族和社会所有阶层,真正成为世界科学与研究的中心。”[7]科南特的改革是成功的,20年里哈佛从一所东海岸大学转型升级为一所国家大学,继而成为独领风骚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他对哈佛的贡献可比肩埃利奥特。

二、迷局导航,重塑公立中学自信

1956年,科南特推掉驻外大使的任命,投身火热的公立教育改革活动,组织调查了几百所中学,撰写出一系列轰动全国的报告,尤其是1959年发表的《今日美国中学》(The American High School Today)重塑人们对美国公立中学的信心,为处在改革十字路口的中等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中学极速扩张,投入不足引起的校舍、设备、师资缺乏及教育理念与课程设置不适应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滑,引来社会各界的批评,贝斯托(Athur Bestor)教授和里科弗(H. G. Rickover)上将直言当前教育的拙劣与低效,呼吁加强智力训练,被卫星事件搅动的报纸和杂志也频频发声,举国上下几乎听不到任何辩护的声音。在压倒性批评声中,科南特确信那些言辞激烈的抨击者要么毫不知情,要么是双轨制的拥护者。他明确指出,公立学校对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必须承认中等教育制度的独特社会功效。为澄清误区,科南特团队经过两年深入调查,发表报告《今日美国中学》,提出了著名的21条建议,公开阐明其折中立场与评判标准,主张不必以激进改革撼动教育制度的基础,只需根据综合中学标准完善办学模式,直言“美国19世纪和20世纪初吸收移民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公立教育系统,它为多元文化的美利坚民族达到相互理解、融洽统一奠定了基础,成为稳固美国社会的力量源泉,是美国理想的具体体现,是传承民主观念的基本途径”。[8]

科南特在报告中设计了理想中学的模式,在政策制定中支持公立单轨学制,其观点很快成为舆论焦点,并对各州教育实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符合科南特的建议标准,学校管理人员和学校董事会对中学做了巨大调整,按照科南特的建议,测量地方高中是否达标,尽力开设普通教育课程和广泛的选修课程,并在能力分组和暑期学校计划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加德纳指出,有些人认为综合中学不能为社区所有青年提供良好恰当的教育,“当像科南特这样的人说能时,必定会引起全国的注意”。[9]研究科南特教育影响的丹·沙菲尔(Dan A. Schafer)认为“《国防教育法》的激励基金和州级鼓励学区重组的立法,为公立学校采纳科南特的某些建议提供了驱动力”。[10]唐纳德·斯蒂尔(Donald R. Steer)指出由于科南特在教育界和政界的显赫地位,许多人尊重他的判断和意见,“很明显,他的建议获得了学校董事会成员和许多教育家的广泛认可”。[11]科南特延续了埃利奥特校长支持公共教育的传统,坚信哈佛激起的公立学校改革最终将回馈哈佛及整个国家。特纳兄弟赞誉科南特:“作为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和发言人,科南特也许是最后一位大学校长,能如此坚守大学校长改进美国公立教育及为之辩护的历史传统,将促进社会民主看成公立教育的重要职能。”[12]科南特旨在寻求解决由来已久的基本问题,平衡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升学与就业、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提高质量和追求平等几对矛盾,体现了他对美国制度与公立教育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重塑公立教育自信方面功不可没。《时代周刊》把科南特作为封面故事人物,尊其为美国教育的“总监察长(Inspector General)”。《今日美国中学》也流行于世界许多国家,成为研究美国教育特别是美国中等教育发展的经典性文件。[13]

三、不惧责难,引发教师教育大讨论

卫星事件后,人们对教师质量的不满再次爆发。1961年,在教育界领袖合力邀请下,科南特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培养进行为期两年的调查研究,与助手考察了22个州的72所各类学院及16个州的教育管理部门,他与教授会谈,审查课程、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观摩课堂教学,考察学生和教师小组,广泛听取中小学任课教师的意见。1963年,科南特发表调查结果《美国教师教育》,提出27条具体的改进建议,内容涉及教师招收和训练的方方面面,从改善教师训练项目到完备教师鉴定方法和认证程序及加强教师入职适应与在职进修、明晰州教育部门与教师训练机构的权力关系等,几乎涵盖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实习见习、职业资格鉴定与入职适应、职后培训进修等环节的主要事项,构成一个基本完整、前后连贯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科南特设计了包括普通文理课程、集中专攻课程(各科专业教育课程)和教育学专业课程三部分内容的教师教育计划,着力聚焦教师质量标准的两个观测点:一是提高学术水准,培养学者型教师;二是注重实践技能,增强执教能力。这是20世纪美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两大重点策略,也是科南特构建教师教育计划课程体系和培养制度的基本依据。为提高学术水准,他强调课程开设不要因广度而牺牲深度,应关注学科结构比例、学科内容及方法革新,同时提高生源质量,更新测试和考核方式。为提高执教能力,他精心设计了教学实习环节,从制度保障、财政支持到指导教师设置做了周详的安排,尤其对合作教师和临床教授的建议,旨在提高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的相关性。科南特对学术性与实践性的重视,成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能力本位教师教育新模式的先导。在教师质量控制方面,科南特主张各方团体应突破利益藩篱,本着提高教师质量的目的,重构培养与认证主体权力结构,教育当局、教育团体及附属组织、培养院校、文理学科教授、州政府及公立学校人员在培养与资格认证中应各司其职、团结协作。他的核心和最具争议的建议是通过将教师教育计划从外部强制规定和内部教育家控制中解放出来,鼓励学院和大学教师寻找更好的教师教育方式。[14]

由于直面教师教育领域的权力划分,《美国教师教育》被视为关涉教师教育政治学的报告。报告一出即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并在短时间内对许多州的改革实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科南特的许多建议被采纳,有些建议在报告发表时正处在筹划或初步实施阶段。科南特期待报告能激起全国教育家和普通公民的讨论,也做好了接受批评的心理准备。虽然针对科南特的教师教育计划与认证建议仍存在很多争议,但是总体上激发了公众和专家改进教师教育的热情,使得此后对教师教育哲学竞争的描述更容易、考察更公开、评价更明确。科南特解决教师教育难题的独特模式一度主导了公众舆论和教育哲学,成为推动美国教师教育改革走向纵深的舆论准备与方向指引。

四、科南特教育改革的逻辑审视

在全面考察科南特教育思想与实践后,刘向荣博士揭示了支撑其改革的内在逻辑与行为特色,并在结论部分指出改革与当下教育现场的内在关联。指导科南特教育主张与改革建议的基本理念是“教育是一个社会过程”,这也是著作强调的理念主线和前言主题。科南特深刻理解教育的社会属性与社会制约性,认为教育从来不是在真空中运行,更无法孤守自己的领地,而应积极参与社会结构的再造。科南特遗产的价值不是被公开接受的一连串建议,而是把教育看成一个社会过程的视野与观点。[15]基于这一理念,科南特认为在一个被意识形态割裂的现代世界,民主不能自我供养地存在于任何政治结构中,需要每一代人的滋养,尤其需要设计一种精良的教育制度来促进机会均等、地位平等和最大限度的个人自由,保证充分的社会流动性,而能担此重任的就是日益壮大的公立教育。显然,科南特教育改革的功能定位是社会本位的,以服务民主制度和国家竞争为主旨。他常提醒那些研究教育的人们,研究美国学校不考虑学校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是不负责任的,从一所学校到另一所学校,移植借鉴任何课程或教育实践,不考虑社会文化背景也是极其荒唐的,教育既然是一个社会过程,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就不可能与其社会文化环境和政治经济框架相分离。

在上述理念支持下,科南特将改革锁定在学术优异与机会均等两大目标上,认为学术优异反映社会现实的人才需求,机会均等体现美国人的长远政治理想。他将培育英才作为目标之一,定位哈佛与公立教育革新策略,坚持大学是一个致力于追求真理的专业化训练场所,是一流学者汇聚之地,[16]坚持综合中学是发扬民主和培养天才的机构范式,同时不断丰富机会均等的政治内涵,通过普通教育课程计划及对公立单轨学制的支持等传达民主平等的信念。在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方法选择上,科南特借助专业优势和身份地位,一方面依靠科学理性设计改革路径和创新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利用政治家的折中务实平衡改革中的矛盾问题,稳步推进改革。他认为科学是处理经验和预测未来的强大工具,可为行动提供经济、丰富而有效的指导。他力图统合德国式理论演绎思维与美国经验归纳思维,立足国家需求,基于社区和学校实践,寻求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融合,在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恢复重建安全感的范式。正如比贝尔在1971年的博士论文中指出,“科南特,作为一名教育家和管理专家,努力寻求阐明问题的实质与范畴,同时发明一种机制去解决它”。[17]科南特成功将科学之战略战术原则运用到教育改革中,主张通过纲领性政策安排引发组织变革,然后进一步设计细节变革。在处理矛盾问题时,科南特选择调和折中的方式以追求实效,不至偏离目标太远。他认为建设性的或冷静的现实主义者在认识和解决时代面临的社会问题上远比天真的乐天派更有效。正是敏锐地感受到科南特浓厚的现实主义气息,刘向荣博士特别对其流派归属做了动态剖析,揭示不同时期其与要素主义的疏离及与进步主义某些原则的不离不弃。

科南特早期曾指出:“某些教育革新会合于时代风气日渐兴旺;其他革新则需调整或走向死亡,我们中没有任何教育家能勾画完美无瑕的方案,也没有谁能完全操纵改革进程,然而我们却能够定义问题、建议可供选择的路线,并通过引发公共讨论引导民主力量,进而达到改革的目的。当然这样做并不是企图扮演超级教育策划者的角色,任何人能做的就是在改革路上做出警示标志,指出可能的危险与障碍。”[18]科南特的改革逻辑是清晰的,他为我们深刻理解教育的社会属性,在理想与现实抉择中寻求恰当平衡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反思当下教育改革的条件及成功教育家的品质与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Conant in Cambridge[J]. Time, 1934(6):25.

[2]M. Lipset and D. Riesman. Education and Politics at Harvard[M].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5:180.

[3]James Bryant Conant. My Several Lives: Memoirs of a Social Inventor[M].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1970:364,371.

[4]张东海.科南特教育思想述评[J].中国大学教学,2005 (1):61-68.

[5]Jeanne Ellen Amster. Meritocracy Ascendant: James Bryant Conant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D].Harvard University,1990:73-74.

[6]M. Lipset and D.Riesman.Education and Politics at Harvard[M].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5:80.

[7]James G.Hershberg.James B.Conant: Harvard to Hiroshima and the Making of the Nuclear Age[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66.

[8]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第三卷)[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145.

[9]James Bryant Conant.1959.The American High School Today[M].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 PX.

[10]Dan A.Schafer.Study of the Extent that James B.Conant’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American High School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Selected Indiana High schools[D].Indiana University,1963: 20.

[11]Donald R.Steer.Conant’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American High School: Implications for Implementation in Ohio High School [D].Ohio State University,1959: 1.

[12]Tanner, D.and Tanner, L.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ory into Practice.(4thed.)[M].New York: Macmillan,2006:200.

[13]杨孔炽,徐宜安.美国公立中学发展研究[M].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232.

[14]Robert M.Weiss.The Conant Controversy in Teacher Education[M].New York: Random House,1969:88.

[15]Donna D.McInerney.2008.The Education Legacy of James Bryant Conant[D].The Star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iii.

[16]Morton and Phyllis Keller.Making Harvard Modern: The Rise of American University[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6.

[17]Charles DeWayne Biebel.Politics, Pedagogues and Statesmanship James B.Conant and the Public Schools 1933-1948[D].Dissertation.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1971: 96.

[18]Conant, J.B.Thefuture of our higher education[J].Harper’s Magazine, 1938(3):570-579.

OnConant’sEducationalReformsandTheirLogical——Review of James B. Conant and the Educational Reform in Contemporary U.S.

ZHU Wen-fu

(College of Education,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educators in contemporary America, J.B. Conant stuck to the basic idea that education is a social process. For leading Harvard to move towards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pointing out the direction of the medium education at the crossroads, giving new energy to the power-entwined teacher education, he was considered to be a reform planner. James B. Conant and the Educational Reform in Contemporary U.S. is the first integrated work on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practices of Conant in China. The author had examined his reform claims and practice effects in various fields comprehensively, and analyzed the evolution of his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vealed the basic logic underpinning its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 book.

James B. Conant; educational reform; contemporary U.S.

王释云)

G642

A

1008-6471 (2017) 04-0124-05

10.13983/j.cnki.jaechu.2017.04.023

2017-09-11

朱文富(1965-),男, 河北卢龙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外国教育史研究。

猜你喜欢
哈佛改革教育
被哈佛开除的奥运冠军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改革之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以开放的心灵走进《哈佛中国哲学课》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哈佛演讲:从5亿到70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