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四八姑娘节”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开发研究

2017-03-10 13:44游兴莹张若玉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绥宁县姑娘文化遗产

游兴莹,张若玉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绥宁“四八姑娘节”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开发研究

游兴莹,张若玉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绥宁苗族“四·八”姑娘节是湖南绥宁县颇具特色的传统民族节日,具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与传承问题中的共性和特性。从绥宁“四·八”姑娘的开发与利用现状出发,分析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探讨打造绥宁民俗文化产业链的可能性,活化传统民俗项目,实现开发与保护并举。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产业链;传承与责任

绥宁县位于湖南湘西边陲,隶属于邵阳市,古属荆楚之地,后宋朝崇宁年间称绥宁,总面积达2 927平方公里,总人口数近4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63%,全县辖25个乡镇中,民族乡有14个,全县分布了苗、汉、侗、瑶等20个民族,是湖南省民族乡最多的县[1]。

苗族“四八姑娘节”是绥宁县颇具特色的传统民族节日,相传是为了纪念古代飞山峒蛮女英雄杨黎娘所起,到了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苗族同胞们会身着盛装聚集在一起,吃黑米饭,载歌载舞。该节日也被称为“黑饭节”、“乌饭节”、“跳花跳月节”,是苗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隆重的民族节日,目前主要流传于以黄桑为中心的绥宁南片以及周边县的广大少数民族地区。2006年6月,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把它列入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15日,又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绥宁“四八姑娘节”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

一、绥宁四八姑娘节的开发与保护现状

(一)开发与保护的发展历程

绥宁县城是苗族聚居区,从1996年第一届姑娘节算起,这项活动在绥宁地区已开展20年。绥宁县是女性文化的基因库,自古有着浓郁的女性文化现象和女性崇拜、女祖崇拜的习俗。相对于很多地方崇尚的是女娲炼石补天造人的女英雄形象而言,在区位相对边缘化的原生态民俗文化区,更多地保存着造人和造万物的女祖形象崇拜。

据清乾隆《绥宁县志·民俗篇》记载,宋代杨家将后人杨文广失陷被俘于柳州城,妹妹杨金花尝尽百草千木,利用植物黑色汁液做成牢头狱卒不敢偷吃的黑米饭,于四月初八这天送去牢房,杨文广吃完黑米饭力量大增,冲破牢笼获救,杨金花却在救援中不幸牺牲。为了纪念杨金花,苗族人在四月初八这天把出嫁了的女儿接回家,采黑叶煮食黑米饭,全家进行庄重的祭拜祖先的仪式[2]。

经过历史变迁,朝代更迭,这一特色习俗逐渐演变成了“四·八”姑娘节。“四·八”姑娘节的主要活动有接出嫁女回娘家、兄弟背姐妹进堂屋、祭祖神、祭狗神、吃黑帆、耍龙舞狮、对山歌、逗春牛、跳花跳月等等。到了这天,十里八乡的苗族人民着盛装汇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尽情狂欢,场面热烈。

在被列入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前,绥宁县政府有关单位作为活动秩序的维护者,帮助当地少数民族开展相关的庆祝活动。2006年,在被正式列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绥宁县政府及相关组织逐渐开始转变对绥宁“四·八”姑娘节的定位,由最初的维护秩序变为开发利用这一民俗文化遗产。2008年,绥宁“四·八”姑娘节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代表。至此,拉开了以绥宁“四·八”姑娘节为主题的绥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利用的新篇章。

2012年,绥宁县政府小试牛刀,在湖南省植物园尝试举办苗族“四·八”姑娘节民俗文化周大获成功。2014年,经过两年的筹划,绥宁县政府开始借“四·八”姑娘节推出一系列特色活动,借助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2015年,绥宁县政府“四·八”姑娘节组委会在长沙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大型的狂欢盛典活动,并利用这个机会举办招商活动,合同投资额达42.7亿元,创历史新高。2016年,绥宁县以“醉氧森林游,最美姑娘节”为主题,突出民俗活动的群众参与性和互动性,举办包括森林高峰论坛、上堡古国民族婚俗体验、四月八姑娘回娘家在内的七大主题活动,在湖南省内外引起不小反响。

(二)政府整合与发展目标

绥宁县地势险要,属于山岳地带,交通出行不便,将是湖南最后一个通高速公路的县城。当地缺少支柱型产业,属于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64 708人,贫困发生率达到了13.3%,脱贫任务相当严峻。近年来,绥宁县在特色产业、特色乡镇、特色文化三个方面,整合资源,大力投入,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绥宁县政府以黄桑、花园阁为中心,投入人力、物力优化黄桑景区的外联通道,修缮传统少数民族村落建设,整合民俗文化资源,成功申报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世界文化遗产地,力求以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共同发展。

绥宁的“四·八”姑娘节是当地旅游业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契机,政府通过策划和组织“四·八”姑娘节庆活动,开展了系列全域宣传和招商引资的活动。目前,绥宁县已经建成1个5A级景区和两个4A级景区,侗寨地区已成功申遗,全地域的旅游态势初见成效,旅游产业已成为当地县域的新支柱型产业。绥宁县政府有意借“四·八”姑娘节为契机,展现民族风采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塑造姑娘节的品牌形象,将姑娘节作为绥宁县的文化展示窗口,有效宣传和推广独特的民俗风情、特色的民间艺术,促进当地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二、绥宁“四·八”姑娘节开发中的短板与矛盾

(一)开发中的短板

作为一个缺少支柱型产业的贫困县,绥宁县的发展劣势显而易见,这样的劣势直接反映在了“四·八”姑娘节的开发和保护上。“四·八”姑娘节系列节庆活动在组织和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三点突出问题:

1.资金短缺与连锁反应

作为一个县级单位,在缺少外力的条件承办大型活动本已稍显吃力,而绥宁县的相关设施和配套都还不够完善,要开发、形成一个成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链条,除了活动本身的精彩程度,地区的接待能力、相关的配套设施也同样重要。无论是交通不便带来的道路修缮问题、地区接待能力和质量的提升,还是城镇翻新美化设提质改造都与政府财政支出直接关联。

绥宁县的地区接待能力无法满足“四·八”姑娘节的旅游需求,通往各个寨区的道路修缮工作也一直未完工,旅游景区的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这些直接关乎旅游产品生命力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资金短缺带来的连锁反应。

2.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持续发力难

特色产品是旅游产业生命力的体现。目前绥宁县对“四·八”姑娘节的开发形式较为单一,暂时停留了在歌舞欣赏和民俗参观的层面上,对旅游周边产品的开发尚未形成气候。节庆日的影响时效有限,节庆活动的热度散去后,当地旅游业的衍生发展成为难题。

单一的旅游产品容易让游客审美疲劳,缺乏持续有效的游客吸引力和产品竞争力。体验式旅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优势,就当地民俗旅游的景点和项目来看,体验式旅游产品还未得到系统的开发。少数民族的歌舞表演内容丰富,但针对目前的形式来说,绥宁“四·八”姑娘节的旅游产品展现形式略显单一。从上古走来的苗族,经过几千年的文化变迁和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腔调、旋律和舞蹈,苗歌承载的丰富内涵和充沛的情感在听不懂方言的情况下,难以达到理想的欣赏和体验效果。旅游产品的展示效果达不到游客的心理期望值,当地建设的民俗文化旅游建设将难突破现有瓶颈。

(二)开发与传承中的主要矛盾

1.重外在形态,轻精神内涵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现、开发和保护三大环节中,开发环节一直占比重最大。判断旅游资源的三大标准为:一是从需求的角度看。旅游资源是指可以被利用的物质或非物质资源,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强烈吸引力,具有一定的旅游价值;二是从供给的角度看,旅游资源是旅游企业可以利用,并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三是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应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三个方面。

绥宁“四·八”姑娘节刚好符合以上三个要求:首先,“四·八”姑娘节包涵了广泛的文化艺术价值、娱乐价值、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等,可以满足开发者和旅游者的多种需求。其中,文化、精神价值是非物质文化的核心价值,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四·八”姑娘节的艺术娱乐价值展现在丰富多彩的活动表现形式上,拥有潜力无限的开发意义。

然而,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不当利用和过度开发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褪去本真,变成利益至上的赚钱工具。近年来,“四·八”姑娘节带来的“小镇游”和“古寨游”为当地第一、二产业力量薄弱的村寨迎来了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伴随着经济效益的提升,保护性开发意识匮乏和资源过度利用等问题日益明显,珍贵的文化资源逐渐失去了文化传承的角色扮演,蒙上了利益的外衣。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开发和市场效应的前提是文化的认同感,文化的认同感形成与长期、有效的文化传播和文化保护无法割裂。民俗类旅游文化产品最应突出的是“人”,游客感兴趣的是当地人的庆典活动和游客体验式参与项目。在“四·八”姑娘节的活动现场,杂乱无序的活动秩序和赔本赚吆喝的活动组织,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虽然组织方将节庆活动有序分类,在不同寨区进行主题鲜明的庆祝活动,但在实际的活动承办中,各寨区缺乏旅游活动的策划经验,将“四·八”姑娘节组织成了一场乡镇联合的文艺汇演,普通游客参与体验民俗项目的机会少之又少,没有突出“四·八”姑娘节的鲜明特色和精神内涵,游客也没有得到预期的娱乐效果,活动效果“雷声大、雨点小”。

2.开发传承责任主体的权属不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可以认定为是一项公共事业,很少有人关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凡是属于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人们要是认为某一事物已有别人在执管,他就不再去注意了,在他自己想来,这不是他对那一事物特别疏忽。”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我国政府开始积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到:“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将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3]

《意见》提到的主体,还有地方各级政府,可以理解为地方各级政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力,是政府主导“阵地”的“最前沿”。但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在《意见》中没有提及。法律章程设计了责任,同时也埋下了责任推诿的可能。在以“四·八”姑娘节为代表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了侵害行为还是消极的不作为态度,责任主体归属问题的暧昧不明必须完善,开发与传承责任主体的权属成为政府职能确实也存在某种必然。

3.传承人的角色失灵

由于资金来源不稳定、专业性人才的匮乏和运营效率低下等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需要与开发相结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效传承。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要想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首要任务是对传承人的挖掘和保护。在绥宁“四·八”姑娘节的节庆活动中,除了少数参观项目和苗族歌舞之外,节庆活动演变成了一种政府行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祭拜狗神以及其他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并没有见到。

在该活动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多元主体协调乏力的现象十分明显[4],传承人角色失灵现象明显。为了能够真正保护和开发姑娘节,仅靠政府组织是远远不够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政府、企业、学者、媒体以及每一位活动参与者都是行为主体里不可缺失的一份子,值得注意的是,民俗节庆不同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不仅仅是具有特殊传统技艺的手工人,每一位当地人和参与者都在不同程度上承担了传承人的责任。

三、打造民俗产业链,开发与保护并举

(一)纵向盘活,一体化协调发展

1.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

绥宁县地广物博,自然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在绥宁县南部有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桑自然保护区,黄桑自然保护区属山岳地形,有16座海拔1 000公尺的山峰,溪流长度超过5公里的溪水有14条,独特的半封闭式原生风貌孕育着堪称稀世珍宝的名贵树木和珍稀动物百余种。湖南卫视热播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三季第二站曾在此取景,借助爸爸去哪儿热和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黄桑的旅游资源开发效益十分可观。

此外,绥宁县大园古苗寨在2008年被列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大园苗寨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前环玉后带水,保存了完整的古老苗家村寨风貌,是不可多得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距离此地不远的神坡山,保留有唐朝千年古庵神坡庵和我国面积最大、结构最完整、树龄最高的穗花杉群落。由此可见,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深厚,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除了推广和开发利用苗族“四·八”姑娘节的节庆活动,可以将节庆活动和当地其他的文化资源融合,深入挖掘丰富的少数民族风俗风貌,在“四·八”姑娘节中以体验式展示和产品招商展销为主要表现形式,带动其他旅游产品的参访体验热度。

2.创新民俗文化产品的运作模式

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依靠当地政府和国有非营利性组织,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有建设民俗文化村、组织和宣传重大节庆活动等。苗族地区在我国南方分布较广,利用当地苗族民俗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地区也并非独此一家,因此创新民俗文化产品的运作模式是绥宁地区增强旅游竞争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单靠政府行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远远不够,2015年起,当地政府把“四·八”姑娘节作为一个广纳人气的契机,趁热举行招商会,吸纳社会资金加入开发。针对绥宁县的风土地貌和民俗文化产品特点,可以利用泛旅游业为主题,打造精品休闲小镇,开发集休闲聚集与居住聚集的小镇旅游新模式。休闲小镇是由旅游产业聚集带动城镇化的一种主体模型,具有三个核心基础:核心吸引中心、休闲聚集中心和延伸发展中心三个核心基础[5]。这种模式是由旅游引导休闲聚集形成的一种小镇发展模式。

武靖高速开通后,各地赴绥宁的交通耗费时间将大大减少,届时赴绥宁旅游游客将大幅增加。绥宁可以利用自己的民俗文化产品和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逐步对县城及周边苗寨提质改造,提升旅游配套设置质量,加大对周边市县短期旅游人群的吸引力,打造具有一定游客容量的休闲小镇。“四·八”姑娘节的民俗活动和节庆歌舞可以定期定点进行展示,提升当地旅游热度。

3.品牌包装与积极公关

绥宁“四·八”姑娘节属于湖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地区的一部分,影响范围向周边市县辐射,姑娘节的品牌建设可以朝着两个方面努力,首先突出当地多样化民俗风情生态旅游,增强自然、文化资源的特色和观赏性;其次联合周边地区文化产品,构建文化生态旅游群,以规模带动品牌影响力,形成多层次、宽领域支撑的邵阳地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到2016年12月12日为止,绥宁县上堡故事、新宁崀山峒歌、武冈技子拳、邵东花鼓戏等九项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湖南省稀缺的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寻聘专业团队,帮助绥宁及周边地区形成民俗文化旅游群十分必要。品牌效应带来的旅游热度将会为绥宁县的脱贫工作和文化发展带来指日可待的巨大改观。

除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本身进行品牌策划和包装之外,与各大媒体的积极互动和合作公关必不可少,良好的旅游产品须依靠广泛的宣传渠道和强有力的宣传收到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横向拓展,优化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

1.多元化资本运营方式,杜绝利润至上

目前,资金问题是“四·八”姑娘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政府财政拨款能够确保本节日的顺利进行,但对于该文化旅游产品的品质提升和深度发展而言,社会资源的加入不可或缺。如今,以“生产性保护”为发展原则的社会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保护中,社会企业是将商业运作手段和社会价值结合的一种创新型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的加入能够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完成“生产”经济效益的同时有达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2016年,绥宁县利用“四·八”姑娘节的活动期间,举行精准扶贫招商十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合同引资达33.6亿元。2015至2016年,绥宁县借热“四·八”姑娘节活动期间招商引资已逾75亿元。多种角色的资本加入,会给当地文化资源管理带来挑战,此时政府在其中的角色扮演尤为重要。在引进社会资金之前,当地主管部门需要提前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文化类社会企业规范管理的法规政策,规范当地的文化市场,确保当地文化投资和旅游文化市场能够有序进行。

2.增强衍生产品的经济效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生命线,那么文化旅游业的延伸产品则是文化旅游业的力量来源。如果将绥宁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而形成的整个生态比作一株生命力顽强的爬山虎,那么伴随“四·八”姑娘节开发出来的衍生产品是这个文化旅游产品生态里熠熠发光又不容忽视的一环。绥宁县地产丰富,“四·八”姑娘节的传说和习俗众多,但是其中丰富的民俗文化创意尚未被挖掘。绥宁县可以效仿台湾地区的文化创意政策,利用“四·八”姑娘节的热度举办当地文化创意产品大赛,将优秀的获奖文化创意产品与社会企业注资结合,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周边产品。

此外,绥宁上堡地区故事素材丰富,《上堡故事》指流传在湖南绥宁县上堡一带的少数民族故事,在如今上堡仍然保存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诸多遗址。《上堡故事》涵盖了古庙将地区的神话和迁徙故事、当地人世代传颂的英雄传奇和揭竿起义的血泪史、斗争史,记叙了苗疆各组人民追求自由、勇于反抗的革命斗争精神,是当地人民的智慧结晶和英雄史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学价值。绥宁县“四·八”姑娘节的歌舞和文艺汇演团队可以选取其中富有传奇性的精彩故事,进行艺术加工后,改编成歌舞或者其他艺术形式,增强艺术表现形式的精神内涵。

四、结语:活态传承中的继承与发展

“文化”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和人文意味的词语,包含了相对经济、政治而言,所有的人类精神活动和产品。时代的更迭创造文化又改变着文化,给各个时期的文化留下独特的烙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依靠的不是物质载体的记载和传播,而是人的口头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在于它的活态性、民间性、生活化和生态化,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根本目标是维护其发展的生命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中,无论是政府机构、社会企业或者普通群众都扮演传承人的角色,以绥宁“四·八”姑娘节为代表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的是在活态传承中发展。

[1]任科.湖南省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组赴绥宁、道县、辰溪考察纪实[J].艺海,2014(9):172-174.

[2]绥宁县文化馆.“四·八”姑娘节:智勇女性的文化演绎[J].民族论坛(时政版),2013(4):52-53.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S].国办发[2005]18号.

[4]赖泽栋,杨建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行为主体创新研究——基于社会企业角度[J].学术论坛,2012(4):171-179.

[5]唐晓伟.乡村旅游小镇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5.

The Research on th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Eighth of April Girls'Day”Tradition in Suining

YOU Xing-ying,ZHANGRuo-yu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12)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contains the Chinese nation's unique spiritual value,mode of thinking,imagination and cultural ideology.It sticks up for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and defends cultural sovereign of China.It is of huge necessity to maintain the preservation and heritag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which is not on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osperity of the 56 nations in China but also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Eighth of April Girls'Day”is a traditional minority festival for Miao people in Suining,Hunan.It shares some common points with many other cases in the discovery and heritag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and possesses its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This paper start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Eighth of April Girls'Day”and the major contradiction of the case and proceeded with the discussion of the pos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the minority cultural industry chain in Suining,Hunan so as to reach a balance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preserv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dustry chain;heritage and responsibility

K892.1

A

1671-9743(2017)01-0017-05

2017-01-16

中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基于产业链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性传承与保护——以绥宁‘四八姑娘节’为例”(2015zzts137)。

游兴莹,1990年生,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学;张若玉,1993年生,女,云南昭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播学。

猜你喜欢
绥宁县姑娘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秋姑娘的信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为深山学子 送去关爱
活态文化
泥姑娘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绥宁县神坡山穗花杉数量比10年前增长一倍多
你是不是故意的
遂宁县东锐锰业有限责任公司招聘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