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政治文化建设若干问题探究

2017-03-10 13:44汪四红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农民工历史政治

汪四红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徽安庆246052)

城市政治文化建设若干问题探究

汪四红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徽安庆246052)

城市政治文化建设的这些问题如:城市历史文化对城市政治文化建设:促进抑或阻碍;“互联网+”时代对城市政治文化建设:有力抑或无奈;农民工的政治文化意识对城市政治文化建设:推进抑或消蚀;思想政治教育对城市政治文化建设:创新抑或守旧;多元政治文化影响力对城市政治文化建设:削弱抑或增强等是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政治文化建设既要建立完整的政治文化体系,还要建立濒危文化的预警机制,这要求城市的管理者、建设者和居民在扮演好自己角色的同时加强精诚合作,促进城市政治文化建设的和谐创新发展。

城市政治文化建设;若干问题;探究

一、引言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政治文化的概念,他认为政治文化反映了人们的政治取向,包含对政治的情感、态度等,反映着他们对政治的要求和对法律的反应等[1]。城市政治文化则是这个城市的人们对所在的城市政治关系、政治现象的心理和精神反映。它体现了这个城市的人们基于对所在城市历史文化、民风习俗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情感上的对城市政治现象与政治关系的主观认识和感受[2]。一个城市的政治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城市的整体政治水平,在习近平总书记极为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今天,随着城市政治文化建设的日益发展,公民政治文化素养的逐渐提高,国家的政治文化面貌焕然一新,这为城市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利契机。

二、对当前城市政治文化建设的几个疑惑及分析

城市政治文化建设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这个时代赋予城市的历史使命。在世俗文化影响与功利主义泛滥的驱使下,城市政治文化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让人焦虑的问题: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历史文化的冲突、城市法治文化建设的滞后、城市管理制度建设的不全面,甚至缺失等等,严重影响了城市政治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分析城市政治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是与关心城市政治文化的管理者、学者以及热爱城市的人们进行探讨,希望对城市政治文化建设有所裨益。

(一)城市历史文化对城市政治文化建设:促进抑或阻碍

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形成要历经沧桑岁月,蹉跎流年逐渐积累而成,它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政治文化底蕴和特色,是城市政治文化的根基。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看到我国在城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曾经走过大肆破坏本土文化、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导致许多破坏的历史文化遗迹无法恢复,许多历史文化专家面对流失的历史文化扼腕叹息。

在众多致力于保护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和公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看到这些年来,国家对城市历史文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热潮。“历史文化名城”在评定的过程中包含多重元素,有城市的历史文物拥有量及文物级别、城市的历史文化沿革、城市的历史建筑风格、城市的历史文化习俗等多方面。但我们还是不难发现中国城市的历史文化在一些城市管理者的短视下,或基于他们对眼前利益或局部利益的考虑,又或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政治资本,在建设城市文化的过程中陷入了一些误区:把城市化目标作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市不分大小,大到省城,小到县城以下的城镇都在城市化,盲目地攀比和随心所欲的滥建,造就了新的一批城市“难民”;用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标准来衡量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这是舍本趋末的做法;工业化后的历史古城无文化可言,不仅没有增添新时期的文化内容反而摧毁了更多的历史文化遗存,这是城市化建设的可悲之处;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地方决策者们不能断章取义,简单地加以决策演绎,要仔细研究,正确理解好历史文化在城市政治文化建设扮演的角色,正确处理好城市历史文化与城市化发展的现实问题。

城市的历史文化是有它的价值存在的。首先是政治价值,自古以来政史是不分家的。一个城市的政治文化总能在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中找到它的痕迹的。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越浓厚,它的政治文化越久远。比如:陕西的西安、江苏的南京等,北京就更不用说了。城市特色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标杆,有些城市特色建筑成为这些城市的地标,地方公民以自己本地特色文化自豪,提高他们的本土文化认同感,能强化他们对自己城市的深厚情感。其次是科学价值,城市历史文化是这个城市的古代居民对这个城市在其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下所作出了的建设决策,其间蕴藏着古人独特的城市文化建设的视角和前人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技术手段,有些古城的建设布局和建设手段远远超过现代城市设计者的水平和眼光,为现在城市设计者们叹为观止。再次是旅游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多,城市历史文化对一个城市来说是这个城市最吸引人来旅游的重要因素。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就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它是这个城市建立、发展、繁荣、有可能落寞的生命痕迹,人类伴随着城市经历过它的繁华,感受过它的萧条,这些变化是这个城市的财富、宝藏、是这个城市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最后是教育价值,城市的历史文化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的作用勿需多说,可以说有的城市的历史文化是这座城市经济建设中的中流砥柱。目前许多正在建设的新城市在城市文化规划的过程中都在当地的历史文化上下工夫,力求既保留历史文化又能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这是可喜的局面。但我们仍然看到一些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屡遭破坏,管理者们或认为这些破旧之物没有价值;或认为它是封建社会的遗毒,必须铲除;或者认为它们碍手碍眼,以除之而后快;或认为它们阻碍城市化发展进程,摧毁重建。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的总体布局不够,局部保护商业化严重,只使得城市历史文化呈现出低俗化趋势,这样的保护对城市历史文化长远来说是不利的。

城市的历史文化最终体现这个城市的文化素质与文化品位,且不可逆,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对城市历史文化应有敬畏之心,对城市文化建设要有大局意识,要加深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正确理解,要善于利用城市历史文化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经济建设服务,即实现国家制定的城市化发展目标,也能为城市政治文化提供健康有序的良好外部环境。

(二)“互联网+”时代对城市政治文化建设:有力抑或无奈

文化部等多部委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2002年1月通过)中指出:“要建立和完善文化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加快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提高资源共享水平。”[3]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互联网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文化教育概念的范畴,不再局限于某单个文化领域。互联网资源丰富,人们在互联网内的学习有更多的选择。互联网在知识资源上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我们可以同时接受远古文化的熏陶,现代文化的洗礼,借鉴西方的科技文明,在互联网内找寻自己所需要的文化知识,自觉地接受先进的文化熏陶,培养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在沟通人类情感方面更加便捷,这是一种超越传统的情感交流方式,满足了人们内心情感交流的渴望,这在人们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所造成的情感隔阂的人类社会里,为人们的情感交流和情绪宣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让人们快速有效地重拾久违的亲情。互联网还实现了人们从虚拟世界向现实世界的转换,最快捷方便地把更多有共同志向的人联系在一起,创建和谐宁静的城市社区。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文化建设在互联网面前有时也表现式微,人们沉迷于互联网制造的虚拟世界而无法自拔,他们对于外界赋予的正当有益的教育麻木不仁,回避自己在这个城市政治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偏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心理健康令人担忧。尤其是青少年,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互联网内的黄色与暴力内容对他们的毒害最大,诱使他们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为城市政治文化建设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互联网的一些非法组织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松散型以及对组织要求得不严格、缺乏监管等特点散布一些不符合国家政策和不利于城市政治文化建设的内容,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甚至引发一些群众聚众闹事的事件,妨碍了城市政治文化建设的正常秩序。

互联网是当前展示城市政治文化的重要窗口,繁荣和发展城市政治文化需要有一支既对城市政治文化有专长又能熟练使用互联网为城市政治文化服务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4],使城市政治文化跟上时代的节奏。在实现对城市居民的政治宣传的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继续学习、接受更多教育的机会、不断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网络知识和技能,同时加强对网络的法律与行政监管,积极推广城市政治文化网站,提升城市政治文化网站的品位,真正发挥互联网在城市政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推动城市政治文化蓬勃发展。

(三)农民工的政治文化意识对城市政治文化建设:推进抑或消蚀

新生代的农民是城市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数量大、地位弱,游离在城市边缘,没有真正融入城市。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是中国经济快速转型过程中的派生物,是处于社会机构中的“第三元状态”的庞大社会群体[5]。他们的政治文化意识程度关系到城市政治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

随着国家教育政策对农民工及子女的倾斜,农民工的政治素养与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但农民工政治诉求的实现还需进一步努力。这对城市文明建设造成倒逼压力。比如:我国的政治权力在早期制定的时候是按照二元制的城乡结构制定的,农民工既不完全属于农村,也没完全融入城市,其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其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其脱离农村的生活状态使其在农村享有的政治权力名存实亡;受户籍身份的影响,其在居住地的重要政治活动无权参与,其政治权力的行使实际上处于真空状态。农民工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识欠缺,几乎没有政治实践活动,对国家政治权力的运作模式缺乏了解,在政治权力方面几乎处于失语状态,他们对政府的信任度低,不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有的在寻求司法救助时,宁愿采取非制度化的途径来保护自身的权益。城市的农民工由于文化冲突和生活方式的不适,在农民工中的青年群体中还存在因买房、子女的上学、交通拥堵、结婚、未来的职业发展等现实困难,使他们对生活充满焦虑与迷茫,使得农民工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亟需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另外,传统政治文化、主流政治文化和外来政治文化等多元政治文化的冲击,再加上西方的政治价值理念与生活方式以及新媒体的发展对我国的渗入,给我国的主流政治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干扰,使得农民工难以作出正确的行为抉择。

推进农民工政治文化意识依赖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更离不开自上而下的实践探索和策略设计。城市政治文化建设中应消除对农民工的排斥,制定相关的政策使其自觉自愿加入到城市化的建设中来,加快农民工与城市的融合速度与融合质量,在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中均等地配置公共资源。加强对农民工有针对性的帮扶活动,包括对新生代的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等。要消除不同族群的间隔,要协调好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关系,克服农民工边缘化问题,为农民工提供温馨的生存环境,提升农民工的城市政治文化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现代的政治人格,引导并允许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城市的政治生活,关注他们的政治成长,实现他们的政治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思想政治教育对城市政治文化建设:创新抑或守旧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进城市政治文化建设是个较为新鲜的话题,城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公民的城市政治文化建设意识教育、社会公德与法制建设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对城市的政治文化建设有重要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探索城市政治文化建设的规律,以便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6]。思想政治教育能及时地了解城市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矛盾,解决城市政治文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尽量维护好群众的切身政治利益,最大程度上维护社会的稳定,推动城市政治文化的良性发展。

思想政治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部分,对社会各方面必然会产生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做不好,很难想象城市政治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能完成。它是树立良好城市形象的指导思想,是城市政治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政治基础,是解决城市突出问题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实现城市政治文化建设目标的政治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能为城市政治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持,提高人们的政治觉悟,促进人们对城市政治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服务存在服务意识不强,政府管理职能错位,管理与服务手段失当等诸多问题,民众社会公德和法律素质水平低,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于提高,缺乏对脏、乱、差的行为的批判和抵制精神等。加强对国家城市政治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认识,可提高他们执行城市政治文化建设相关政策的自觉性。在生态城市化建设中我们也经常看见一些公民社会公德缺失,歪风邪气滋长,假恶丑现象屡有发生,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在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中,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离,导致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个人的现实利益和城市建设中的现实利益产生矛盾。要让人明白生活不仅仅是索取,还要奉献,甚至有时还要做出牺牲,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自觉处理好自己和他人、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局部利益的关系。

城市政治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理论与实践交叉的社会课题,除了传统的城市政治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相结合的实践经验的传承之外,我们需要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有益经验,开展现代城市思想政治建设的深入研究,为城市化发展提供更准确的实证资料和数据,增添城市政治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五)多元政治文化影响力对城市政治文化建设:削弱抑或增强

德国的哥廷根马普研究所所长蒂夫韦尔托韦茨指出,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新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汇聚到同一个城市中,这使得这个城市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涉及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多领域。这种城市文化的政治影响力从某种程度上讲超越了这个城市所属的民族国家,民族国家中的政治一体化与文化多样性被视为重要的对应。多元文化丰富了人文社科研究的内容,使城市文化研究日趋开放,产生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两股思潮:一是帕金的“后人类主义”,一是阿纳特的“后全景监控”。帕金的“后人类主义”认为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有影响力,这种影响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和“非人类”的关系问题,认识到“非人类”也可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体,挑战了人为世界唯一主体的论断。阿纳特的“后全景监控”认为多元文化正在不断地瓦解城市文化的整体性和单一性,使城市文化碎片化,城市的发展使城市文化日益复杂化,社会科学研究不得不走向开放,走向对人本质研究的哲学命题。

面对多元的政治文化,帕金强调人类学研究中,新时代研究对象必须是由村落研究转向人群网络研究;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上,帕金认为必须也只能坚持从特殊到一般的“田园民族志”的方法;帕金强调要加强沟通,在与调查对象沟通时,要介入他人的生活。要加强人类学的应用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等机构提供决策参考。以上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学具有较强的应用色彩,仍然具有实际意义。在不同社会背景的人混居的城市,语词和符号造成了沟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城市的人们通过指号过程和多模态沟通达成交流,这个过程虽是无意识的,但富有成效。

三、结语

城市政治文化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在这里就其中自己认为现实城市政治文化建设中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分析。城市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行政单位,它的经济发展事关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它的文化发展事关国家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它是国家政治文化建设的缩影。城市在政治文化建设中既要有大局意识,还要具体到每个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探寻一条适合本城市政治文化发展的最佳发展途径,建立本城市文化发展的文化资源储备系统和濒危文化的预警系统,促进城市政治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把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发展繁荣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

[1][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

[2]刘学军.政治文明的文化视角[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25.

[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10-08021].北大法律信息网.文化综合规定,http://vip.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e/slc.asp? db=chl&gid=39446.

[4]曾媛,杨立男.论互联网在辽宁省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6):78-80.

[5]韩长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是个重大问题——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2(6):6-10.

[6]陈宇宙.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J].前沿,2009(8): 125-127.

On Perfecting Urban Political Culture

WANG Si-hong
(Anhui Huangmei Opera Art Vocational College,Anqing,Anhui 246052)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concerning construction of urban politic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culture construction.Should we promote or hinder it during the present internet plus age?How can we promote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migrant workers?Should we have innovative or conserva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problem?Is divers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influence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political weakened or strengthened,which is still a hot issue of concern.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complete system of polit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to establish an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the endangered culture,which requires urban managers,constructors and urban residents,each playing their own role to strengthen each other's sincere cooperation,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of urban polit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urban political cultural construction;a number of problems;analysis

C913

A

1671-9743(2017)01-0032-04

2017-01-03

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精品资源共享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XM-06);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艺术化传播“中国梦”长效机制研究”(RW-60)。

汪四红,1972年生,女,安徽安庆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农民工历史政治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历史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