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美术中绘画教学的策略

2017-03-11 13:43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1期
关键词:冷暖线条想象

贺 柳

(衡阳县金兰镇山水完全小学,湖南衡阳 421231)

绘画是造形艺术的最常见形式,也是最便于实施的艺术形式,学生随手拿来笔和纸就能进行绘画。因此这也是深受小学生欢迎的艺术形式。那么美术教师如何迎合小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绘画水平迅速提升呢?下面笔者简单论述一下绘画教学的策略。

1 体会与想象

众所周知,“艺术源于生活。”在绘画的过程中,我们基本上都是照着现实物体或凭借对现实物体的记忆来进行绘画。因此,对于现实生活的体会与想象显得格外重要。只有用心去体会,我们画出来的作品才能具备现实中原型所具备的神态;只有用心去体会,我们画出来的作品才能具备现实中原型的质感。同理,只有想象出物体的立体结构才能凭记忆绘画,才不至于将其画成平面。在学生初学绘画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和想象人或物体。比如,笔者在讲“周末日记”这节课时,笔者让学生用心去体会和想象周末自由自在的娱乐活动,从而产生愉快的心情,并将这种心情融入到绘画之中。于是,有的学生想到了周末踢足球,有的学生想到了骑自行车远行。然后,笔者让他们凭借想象力,将踢球和骑自行车的动作画出来。结果,他们画的人物动作都不是很协调。其中有的奔跑中的人物,身体是倾斜的,但头却是扬起的;有的轮腿射门的人物的腿展开了,髋部却是收紧的。接下来笔者让学生自己体会身体躯干是由头部、胸部和髋部组成的,并想象在各种运动中是由躯干带动四肢运动的。在笔者的理论指导下,学生们充分体会到了身体的构造和运动规律,并改正了绘画汇总的错误。可见,在绘画教学过程中,体会和想象是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和想象。

2 熟练运用线条

线条是绘画中的最基本的单位,有弯曲的,有平直的,有粗的,还有细的。它可以勾勒出物体的轮廓,也可以用来排线,从而表现物体的明暗。因此,在小学绘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运用线条的能力。这对于提升小学生的绘画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笔者在上“草丛中”这节课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用各种的方式表现草。于是,有的学生用锯齿线条来表现一片草地,显得非常简约;有的学生用笔自下而上甩出一根根顶部非常尖而且比较虚的线段来形象地表现出草尖;有的学生则采取写实的手法,运用线条勾勒出青草的轮廓,并运用排线来表现青草的背光面,使青草的形象显得非常立体和真实。然后,笔者又安排学生分组讨论青草的画法。于是他们发现用锯齿线条画的草丛最简约,有一定的设计风格和装饰效果,适合在设计和速写过程中使用;用笔甩出来的线段能充分表现草丛中草尖的轻柔,而且其同一方向的倾斜还能表现出风掠过草丛的感觉,适合画大面积的草丛;而用写实手法表现的青草最逼真,但是绘画过程较为复杂,而且需要比较扎实的素描基础,所以比较适合表现单独的根小草或草丛的局部特写。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们不仅熟悉了线条的绘画,还了解了线条的不同表现手法,从而在绘画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总之,线条是绘画的最小组成单位,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训练。

3 加强绘画中的色彩理论教学

世界是五彩缤纷的,要用画笔表现这五彩缤纷的世界是离不开色彩理论指导的。因此美术教师必须让学生打好色彩的理论基础。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光的三原色原理,即红、绿、蓝是三种最基本的色光,三种光混合后可以产生白光,光的混合是加法的混合。视网膜中心凹的中间部位可以感受红光和绿光,外面一圈可以感受黄光和蓝光。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理解绘画三原色的原理,即红、黄、蓝是最基本的绘画三原色,它们的色彩原理是物体表面吸收其它颜色只反射一种色相,其混合色是减法的混合。在讲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举例子,比如红色颜料吸收全部的蓝光和绿光,而只反射红色光。当我们把红色颜料和蓝色颜料混合之后,就产生了颜料之间相互遮盖的状况,从而将一部分红光和蓝光同时反射,形成紫色的色相。当然色彩的理论不止这些,还有纯度、明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基本的色彩理论知识都应该让学生理解,这样对于学生在绘画中更自如地运用色彩是有极大帮助的。

4 培养学生把握冷暖对比的能力

冷暖对比是色彩绘画的关键内容,它可以体现光线的温度和画面的立体感,并且使画面更加生动和逼真。无论是肖像画还是风景画,都离不开冷暖对比,如果失去冷暖对比,那么画面就会失去色彩平衡,从而使人感到单调和疲劳。因此,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冷暖对比的理论讲清楚,并且让学生熟练运用。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红色和黄色属于暖色,绿色和蓝色属于冷色。它们的亮度越高越会向相反的色调转化。比如,蓝色的亮度越高,就越偏暖。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冷暖对比的运用方法。在暖光源照射下,受光面的部位要多加暖色调,背光面和阴影要多加冷色调;相反,在冷光源的照射下,受光面位要多加冷色调,背光面和阴影要多加暖色调。再次,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光源的冷暖变化规律。比如,早晨和傍晚的阳光、灯泡光、火光均为暖光,而中午的阳光、天光、日光灯的光均为冷光。在学生熟悉了冷暖对比的理论基础之后,教师就应当让他们在实际绘画中进行练习。笔者在讲“城市美容师”这节课时,让学生观察环卫工人的劳动的场景,并用水粉画的形式将其呈现在画纸上。在这一过程中,笔者指导学生注意突出环卫工人橘红色的服装,在画的时候要增加橘红色的纯度,并在背景大胆运用冷色调。最后,笔者在学生的作品都达到了冷暖对比的均衡,而且突出了环卫工人的橘红色。总之,冷暖关系到整幅画作的成败,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还要在绘画的细节对他们进行指导。

5 培养创造力

绘画要有艺术加工,要有创造力,如果只考虑在画纸上呈现客观现实的话,那就成了照片,同时也缺少了艺术价值。因此,学生在绘画中要尤其注意发挥创造力,无论是明暗还是色彩或者是整个外形都可以进行艺术加工,进而产生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比如在《星月夜》这幅画中,梵高并没有运用写实的手法,而是用一根根线条表现星空,使星空产生了奇幻的艺术效果。可见创造力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美术教材,让学生在绘画实践中训练创造力。比如,在“这个地方有点怪”这节课中,笔者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自己理想中的家园,并且融入奇特的想法将其呈现在画纸上。于是有的学生画出了上百层的高楼,将自己的家安在了顶层,能够俯瞰整个地球;有的学生则画出了温馨的家,小院里有樱花,有小亭子,还有荷花池;还有学生画了现代化的家园,房子下面有轱辘,可以随意移动,并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方向,体现了极高的科技化。通过笔者的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锻炼,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力的训练。

综上所述,绘画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当联系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充分体会和想象现实生活,有针对性地训练其驾驭线条的能力和创造力。相信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教师能为小学生的绘画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其综合美术素养。

[1]李娟.素描,小学美术绘画教学的基础[J].美术教育研究,2017(22):178.

[2]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方法[J].顾太有.中华少年.2016(09)

猜你喜欢
冷暖线条想象
快乐的想象
冷暖——老旧小区改造,改变的不止是墙面
线条之美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交织冷暖
“蚕要暖”与“麦要寒”——在冷暖中成熟
青莲冷暖有谁知——读《纳兰容若词传》有感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