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望感的概念、测量及影响因素

2017-03-13 20:44戴昶春童张梦子沈宏艳陈天刚
科教导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抑郁

戴昶春 童张梦子 沈宏艳 陈天刚

摘 要 无望感是一种预期,即面临负性事件,渴望的结果不会出现,而令人厌恶的结果不可避免,并且个体没有能力为了幸福而改变负性事件或者改变该事件所包含的不幸意义,从而个体产生希望减弱或破灭的主观情绪与认知体验。无望感测量采用Beck无望自测量表,测量个体无望程度。无望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压力生活事件、控制信念、社会支持等。无望感对未来个人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未来研究应针对多行业群体、各年龄群体、预防与对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无望感 无助感 抑郁

Abstract Hopelessness is a kind of expectation.Face negative events,desired result will not appear, and the result is inevitable,and individuals do not have the ability to change negative events in order to be happy or to change the unfortunate meaning contained in the event, so as to generate the subjective emotion and cognitive experience of hope to weaken or burst. Hopelessness was measured using Beck Hopelessness Scale self testing, measuring the individual degree of hopelessness. The factors that have no sense of hope, including the pressure of life events, control beliefs, social support, etc. No sense of hope for the future of pers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very important, th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be aimed at the multi industry groups, the all age groups, preven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other aspects of in-depth study.

Keywords hopelessness; helplessness; depression

0 引言

抑郁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存在于不同年龄的群体,它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害到我们的生命。全世界的抑郁症情况调查研究发现其有11%的发病率,是世界第四大疾患,抑郁症将会持续泛化,到2020年,将在世界引起死亡的因素中高居第二。在国内,近些年来新闻上也经常看到因抑郁自杀的报道,近期影视明星乔任梁自杀,引起不小轰动,公众惶恐不安,开始关心抑郁,甚至会对照抑郁的症状量表来检验自己或家人是否存在抑郁风险。因此科学地认识抑郁的产生机制及预防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不能及时的缓解消极情绪或正确处理负性事件,便会加强无助感,感到无望,最后很容易地陷于抑郁,因此研究抑郁的因素和内在机制是十分迫切的。

1 无望感的概念

1.1 无望感的概念

无望感是个体在面对负性事件时,令人厌恶的结果会一直出现,期待的结果却迟迟不出现,而且个体没有能力去改变负性事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因而自身便会产生希望破灭,认为周围的一切都没有意义。无望感的基本特点是:消极期待事件结果和无法改变消极结果的无助。无望感被认为是直接导致无望抑郁形成的必要的、充分的原因。

1.2 无望感与无助感辨析

无助感又称习得性无助感,无助感概念是1967年由塞利格曼(Seligman)首次提出的,指个体在面临某一事件时,经过多次努力仍无法解决所产生的一种无助感,个体开始自暴自弃的情感状态,即使后来事件有转机也不做任何挣扎。无助感的基本特点是:(1)无法控制行为结果和外部事件;(2)体验失败与挫折;(3)对未来结果不可控的期待;(4)情绪失调,负性体验。习得性无助会对人的认知、情绪、行为、归因等产生消极的影响。无助感与无望感基本特点对比后存在明显不同,无助感是一种对改变事件与未来无能为力、无所适从的状态,无望感则是对事件结果和未来的消极期待,同时体验到对未来负性结果的无能为力。无望感是比无助感更为严重的消极认知和情绪体验。

2 无望感的测量

无望感的评定:最早由郑日昌教授引进的评估大学生无望感的Bech-H量表。辛自强等(2006)修订了Beck无望感量表(Beck Hopelessness Scale)的中文版,包含20个题目,欲测量个体对未来的悲观预期或消极态度,11个题目是个体关于未来的悲观描述,比如我的未来一片黑暗;另外9个题目是个体关于未来的乐观描述,比如我有足够的把握,将来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这些回答中,对悲观描述的答案为“是”计1分,对乐观描述的答案为“否”计1分,最后计算总分来表现个体无望感的程度。个体对未来无望感越强烈,分数就会越高。得分0~3,表示被试的无望感在正常范围,4~8分是轻度无望感,9~14分为中度无望感,14分以上是重度无望感。本此研究中的€%Z系数为0.86。

总的来说,无望感的评定仅仅采用BHS一种量表评定,测验结果表明信效度都比较高,但测量方式单一,无法避免但以测量方式带来的误差。

3 无望感的影响因素

3.1 压力生活事件因素

研究表明压力生活事件可以正向预测未来无望感, 如果个体经历了许多负性事件,并且不能很好地去处理,便会产生消极期待和无能为力的悲观感受,那么其无望感也会越来越高。压力事件不仅对个体的现阶段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对未来的期待。

3.2 控制信念因素

控制分为初级控制(直接的和间接的控制)和二级控制(认知控制和情感控制),前者无法对无望感进行预测,但后者可以预测,具体表现为:认知控制有助于减少无望感,是保护性因素;而情感控制将会增加无望感,是危险因素。该结果表明了二级控制对无望感的调控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在二级控制中的两种不同控制对无望感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认知控制主张积极解释压力生活事件,正确的认知可以让个体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不再对现在以及未来产生消极期待,从而更好地减少未来无望感。而情感控制主张接受现实,没有积极的态度,这样或许可以减轻生活压力或失败而产生的痛苦与沮丧。

3.3 社会支持因素

在社会支持变量中,来自家庭的支持可以明显减少未来无望感,而来自朋友和一般他人的支持的作用却不显著。在人的一生中,家庭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辛自强等对支持来源的分析也表明,青少年所评定的家庭支持比朋友和他人支持的水平都要高。国外学者研究也支持此观点,日常家庭生活或内容的规律性,能够给其成员的生活提供一种可预测性和一致性的感觉,可以作为一种保护性因素,减少无望感。以大学生为被试进行研究,同样表明家庭稳定性可以作为一种保护性因素,来减轻悲观的归因风格对抑郁的影响。

4 不足与展望

无望感与每一个年轻人自身的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无望感,如果不能得到自身良好的认知和正确的引导,将会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消除无望感就显得极为重要。

(1)目前多内研究较少,研究被试同质性较高,应该面向不同的群体,除在校大学生之外,还可以面向新入职员工、军人、新生代农民工等。

(2)对于无助感的研究,大多针对青年人,无助感造成的抑郁、自杀存在于各个年龄阶段中,研究需要考虑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而并非局限于青年人。

(3)研究并沒有关注到无望感产生的原因,研究只是针对无望感的对策,却不能提出无助感的诱因,从而更好地避免无望感。

参考文献

[1] 易红.抑郁无望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展望.重庆医学,2008(5),Vol.37,NO.9:990-992.

[2] 游佳清.论习得性无助感及其防治.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Vol.20,NO.7:34-36.

[3] 钱文彩.Beck无望感量表在医学生中的应用及信度效度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7),Vol.29,NO.7:612-614.

[4] 辛自强.青少年无望感与生活事件、控制信念和社会支持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41-46.

猜你喜欢
抑郁
赶走青春期的小“抑郁”
偏瘫患者应用综合性神经康复治疗的效果解析
产后延续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抑郁及生活质量的作用
过半帕金森病会和“抑郁”相伴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