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2017-03-14 07:56陈冬冬
运动 2017年13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体质体育教师

陈冬冬

(合肥市第五十五中学东校区,安徽 合肥 230000)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陈冬冬

(合肥市第五十五中学东校区,安徽 合肥 230000)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及其原因,并研究了阳光体育运动对进一步提升广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意义及建议。

阳光体育运动;学生健康水平;下降;原因;意义

“阳光体育运动”是国家积极号召和倡导的一项全民健身运动,其目的是“达标争优,强健体魄”。2004年,教育部提出“让每个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2006年,国务委员陈至立宣布“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启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决定于2007年4月29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少年体质的意见》,并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落实青少年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主要措施。这一系列的政策说明我国非常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学校以此作为贯彻阳光体育精神的突破口,吸引广大青少年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踊跃参与体育锻炼,进一步提高广大学生的体质健康。

1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

为了系统地掌握我国全民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进一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促进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原则,按照《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规定》要求,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全国31个省(区、市)进行了第四次全民体质监测工作。其结果显示,国民健康体质水平继续稳中向好趋势。我国城乡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程度,即身高、体重和胸围等发育程度持续提高,然而其体重、皮褶厚度等指标的增长幅度要大于身高。从三大分类指数来看,其身体机能的指数增幅最大为1.13,身体素质的指数为0.01,而身体形态的指数却下降了0.01,身体形态指数下降主要是与肥胖和体重超重有关。此外,广大学生群体中,视力不良的检出率最高的大学生群体达到了86.36%,而中小学生群体视力不良检出率增幅最快,视力不良呈低龄化趋势。广大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

2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

2.1 升学压力,使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不足

各个学校中广泛存在着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的现象,必定导致“向时间要分数的思想”的行为,这严重阻碍了广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学校、教师和家长围着分数转,带给学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学生学业负担重,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甚至不能保证睡眠时间,所以学生体质的下降是肯定的。

2.2 学校场地、设备及资金投入不足

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及资金投入是提升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身体健康和顺利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物质保证。在有限的场地和器材上很难得到兴趣的培养及锻炼的机会,从而很难形成较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很多学校没有系统地安排运动场地和器材的使用,使有限的场地和器材使用率低,导致学生运动参加的热情不高,这些都是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的束缚。

2.3 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不足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将来考上名牌大学,本有的课外活动时间被班主任或文化课教师占用。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中坚力量,是学校各项体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更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要指导好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就离不开教师的勤奋学习,从而提升自己指导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才能。

2.4 独生子女比例多,过度安全保护

在我国,大部分独生子女时时受到家长的畸形保护,家长不愿意子女进行容易受伤或对抗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害怕孩子受到损伤,导致孩子缺乏吃苦的精神以及挑战的意识,对很多体育项目进行排斥,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学校为了避免孩子受伤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学校体育工作则取消了具有危险性的项目, 如单双杠、体操技巧和长跑等。过度的安全保护,弱化了体育运动功能,使得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强身健体、增强体质的主旨无法完成。

2.5 学生锻炼意识缺乏,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体力劳动的变少,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以及上下学多数选择做公交车或者家长开车接送,减少了学生的运动量。同时,生活模式多元化也影响着学生的体育兴趣,还有部分学生沉迷于各种网络游戏。生活模式由“动”到“静”,脑力活动取代了身体活动,有的学生终日埋头看书或者写作业,有的学生终日带着耳机听音乐、玩手机,过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这些行为都会导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

3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

3.1 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健康、和谐、向上发展

学校体育文化是全体教师和学生在体育教育教学、体育竞赛、体育设备建设、课外体育活动等,所形成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健康的校园文化既要有雅致的学术活动作为骨架支撑,又要有阳光体育运动作为丰硕的血肉进行补充。阳光体育运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且为学校体育文化的建立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3.2 与学校体育课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体育课堂是学校达到体育目的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体育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通常学校体育每周2~3节课,这远不能满足学生运动的需求。因此,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的广泛开展能进一步满足学生运动的需求。阳光体育运动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为学生开展体育运动提供最便利的组织形式。

3.3 吸引学生走向操场

阳光体育运动的项目丰富,有健身性的运动、竞技性的运动以及娱乐性的运动等。其活动的模式具有多样性,有个体的、分组的、班级的甚至全校的等。这些就有很大的吸引性,吸引和推动了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踊跃地参与体育运动。

3.4 有助于学生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

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属于脑力活动,若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得不到休息,就会出现用脑疲劳、记忆力下降等现象,从而降低了学习的效果事倍功半。科学证明,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产生一种内啡肽的物质,使人产生愉快感。通过阳光体育运动,可以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带来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使大脑得到放松,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

3.5 有助于培育出健康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吸引广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通过各种形式的锻炼,提升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广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加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提高体质,有利于培养出健康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 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建议

4.1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离不开广大教师和领导的支持。这就需要学校了解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成立以学校校长为组长,学校中层和教师代表为组员的领导班子,落实到岗,各尽其职,制订详细的计划,全面推进校园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4.2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备建设以及经费投入

体育场地、器材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大力加强学校体育设备的建设,体育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体育设备。学校要制订体育经费预算,保障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发展。

4.3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扩大宣传,营造气氛

学校要重视并加强舆论及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校园网站、校报、宣传栏、演讲比赛和体育知识讲座等扩大宣传力度,让“健康、运动”“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等口号、理念深入人心。让广大师生可以积极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并最终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4.4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

体育教师是学校发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直接指导者和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其能力决定了学校阳光体育开展的状况。因此,多组织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和研修,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指导才能。体育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校体育发展观,无论在体育课堂上还是在课余体育运动上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

4.5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学校应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延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能在空间、时间上对体育课进行弥补。要发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团的带动作用。学校定期举行田径运动会和趣味运动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开展多样的体育主题演讲比赛、体育知识讲座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体育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明白体育运动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4.6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需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社会,信息高度发达。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手段建立“家、校、社”的联系组织,这样信息可以及时共享,加强了沟通与协作,便于开展多种形式的阳光体育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进一步提高身体素质。

[ 1 ] 全国第四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2014.

[ 2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Z ].中发[ 2007 ].7号.

[ 3 ]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 J ].中国学校体育,2007-01.

[ 4 ] 李冬梅.“阳光体育运动”对体育教育专业提出的新要求[ J ].辽宁体育科技,2007(4).

[ 5 ] 刘海元.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 J ].体育学刊,2007(8):2.

[ 6 ] 樊莲香,张德新,李静波.学生体质与健康事关中华民族未来的兴衰与存亡[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2):1661-1662.

G807.0

A

1674-151X(2017)13-107-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3.055

投稿日期:2017-04-22

陈冬冬(1988—), 中教二级,本科。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体质体育教师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体育运动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
创新型体育教师的内涵与培养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