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路径创新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

2017-03-22 07:22陆梅芳雷雪芹
关键词:心理品质大学生教育

陆梅芳,雷雪芹

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路径创新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

陆梅芳,雷雪芹

从大学生创业教育出发,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式,从创业意识、创业意志、创业个性、创业能力4个方面探求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现状以及不足的原因。提出通过完善创业政策体系、健全高校创业体制、增强家庭创业观念、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等方式来创新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培养路径。

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创业体系;创业政策;创业观念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选择,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大学生掀起创业教育的热潮,但表面繁荣无法掩盖潜在的创业心理危机”[1]。大学生缺乏成熟的创业心理品质,创业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创业心理品质是在创业过程中对创业者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意志、创业个性、创业能力。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应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这有利于提高创业的实效性。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现状

2015年12月到2016年6月,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开展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主要围绕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现状、产生原因和培养路径创新展开。参与对象包括本科生、研究生、辅导员、就业工作处工作人员、学生处工作人员等。调查访谈采用QQ、微博、微信、E-mail、面对面等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3 000份,收回2 786份,有效问卷2 614份,有效率为87.10%。

通过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创业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具有基本的自我调节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组织沟通能力。但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创业动力不足

大部分学生创业初期热情度很高,但后续动力不足。他们对创业前景担忧,遇到问题时就选择逃避、退缩,不敢勇于面对,理想信念不坚定,自信心不足。在“如果选择创业,你对自己有信心吗?”调查中,有56.34%的学生表示“没有”,35.16%的学生选择“比较有”,只有8.50%的学生表示“非常有信心”。

(二)创业责任意识不强

大部分创业者能意识到对家庭和自己负责,但很多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不利于其快速发展。在“创业者应承担起哪几方面责任?”调查中,75.64%的学生选择“家庭责任”,89.64%的学生选择“自我责任”,只有30.15%的学生选择“社会责任”。

(三)创业毅力不坚定

很多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但其创业恒心和毅力不坚定。在回答“你如何应对创业过程中不断遇到的客观性干扰因素?”问题时,选“不堪压力而放弃的”占54.62%,选“排除干扰、继续坚持”的占32.16%,选“其他”的占13.22%。

(四)创新精神缺乏

大部分学生在选择经营模式和创业项目时比较保守,缺乏创新精神。在“如何选择你的创业经营模式”的调查中,只有40.56%的学生选择“勇于开创新模式”,50.26%的学生选择“完全遵循固有模式”。在“如何选择创业项目”调查中,只有24.78%的学生选择“根据市场分析,勇敢开发新项目”,14.39%的学生选择“发展比较成熟的项目”。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不足的原因

(一)创业政策体系不完善

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不完善,政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尚未形成完整的大学生创业管理机构和信息平台。创业政策宣传不足,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利于改善大学生的创业环境。企业未提供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机会。

(二)高校创业体制不健全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大部分高校缺乏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没有把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培养纳入学校育人体系中。教学方法单一,仍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不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业知识相关的课程开设较少,创业实践课程在创业课程设置中所占比重较小,实践活动偏形式化。创业教育重点培养创业技能,与专业知识脱节。教师资源严重匮乏,教育财力、物力不足,缺乏创业活动平台。

(三)家庭创业观念的局限性

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家长对创业的理解有很强的局限性。大部分家长不认可创业者的社会地位。他们认为创业是走投无路的选择,影响了创业者的积极性,挫败了他们的自信心。家长采取封闭的教育方式,缺乏科学性,往往按照自己的想法为孩子规划人生之路,抑制其创造力和独立性,不利于其良好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

(四)大学生自身创业能力不足

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全面认识和规划,不善于全面总结,缺乏职业规划意识,缺少面对压力和挫折的承受能力,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缺乏奉献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创业心理品质认识不足。大学生的实践锻炼经验不足,主动性不强,没有充分利用毕业实习等实践平台。

三、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路径创新

(一)完善创业政策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在基地、资金、管理机构、创业教育等方面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法制环境[3]。政府应为创业者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创业环境;制定系统的创业政策,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和长远性;完善创业法律保障体系;成立创业指导机构法律援助中心、网络服务平台、培训和咨询机构等,完善服务型社会组织。由政府牵头,集合社会捐款和企业投资,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利用新媒体手段加大创业宣传力度,树立优秀大学生创业典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平台,提高对大学生的创业认可度。优秀企业家可通过开设讲座向大学生讲授成功经营理念,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实习场所。其他社会部门和社会成员应主动改变就业观念,尊重创业,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

(二)健全高校创业体制

高校应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育模式。“在办学理念上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挖掘学生潜能,使大学生获得创造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全面发展。”[4]高校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模式,把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不断改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知识灌输法,提倡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加强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相结合。高校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环境,克服创业实践活动形式化,扩大创业实践活动的参与范围。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业教师应增强创业意识,调整创业心理,提高创业能力,充实、完善创业知识。”[5]建立创业服务体系、创业咨询中心、创业实践基地等平台。

(三)增强家庭创业观念

父母应重新理解创业,认识到创业是个人综合素质的表现。创业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作用,他们通过创业实践提高技能、增强社会竞争力。父母应认可创业者的社会地位,坚定子女的创业信念,帮助子女培养创业心理品质。改变对子女的溺爱培养方式,培养其面对挫折的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减少对子女的思想和行为约束,为子女提供有利意见和自由空间,培养子女的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和奉献精神。父母应更加关注子女的综合素质培养,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关注心理健康,注重情感交流,帮助子女克服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

“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自我心理反馈,会让大学生找到一定的成就感。丰富的实践,能磨炼出坚强的创业心理品质。”[6]大学生应全面认识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创业意识,正确认识自我,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善于挖掘自身在创业方面的潜力。积极主动参加创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创业素质、丰富创业知识、端正创业动机、提升创业能力、提高创业层次、坚定创业信念。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职业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积极转变角色。转变传统就业观念,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拓就业思路,培养创新精神。摆脱消极情绪,树立自信心,学会冷静思考,勇于面对挫折,坚定创业意志,培养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赢得社会认可和尊重。

四、结语

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创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形成。通过调查访谈剖析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存在的问题,从社会、高校、家庭、大学生自身4个方面探求原因,重点研究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培养路径创新。完善创业政策体系、健全高校创业体制、增强家庭创业观念、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

[1]贾士林,朱爱胜,段向师.“90后”大学生创业心理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1(8).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3-34.

[3]严建雯.大学生创业心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4-188.

[4]唐德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

[5]陈功,陈勇杰.高职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6]刘旭.论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编辑:刘姝)

G641

A

1673-1999(2017)01-0108-02

陆梅芳(1959—),女,硕士,安徽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雷雪芹(1983—),女,硕士,安徽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6-09-23

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水务工程专业为例”(2014ZDJY191);安徽建筑大学思政专项“网络舆情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路径创新研究”。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