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互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2017-03-22 07:22魏冬捷周亚东
关键词:道德修养基础课主体

魏冬捷,周亚东

双主体互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魏冬捷,周亚东

有效的教学模式是获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和保证。将双主体互动应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践中,有助于提升其教学效果。通过考察双主体互动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契合性,构建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主体间互动环节,在课程教学中贯彻落实双主体互动教学。

双主体互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用;有效性

一、双主体互动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契合性

双主体互动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合作学习的诸多理念中最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模式。它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和学生为共同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具体表现为通过师生对话、沟通、合作,共同思考探求、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是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通过语言倾听、陈述和辩论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在相互接受和倾吐的双向交互作用中实现精神世界的相遇融合。”[1]双主体互动能够突出课堂教学中2个主体间的互动交流,改变教学活动中单向的、机械的信息输入模式。双主体互动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具有契合性,将其运用于课程教学中,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二、双主体互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中采取何种教学模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实施,进而决定教学效果。”[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遵循双主体互动的特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3个环节来实施该教学模式。

(一)课前学情预测与问题设置

教学活动是一场思想的碰撞,课前准备工作必不可少。课前互动体现为教师主体对学情的调研。教师从班级整体角度分析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专业特征、生活背景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宏观了解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完成课前互动,取得良好效果。大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要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熟悉其大体内容、整体框架以及学习目的,这在教材的绪论部分都有较为详细的陈述。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授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年龄层次、教学年限等,这有助于师生之间建立感情、进行良好的沟通。学情调研就是从整体上预测教学效果,初步了解与把握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培养目标等。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置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包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与学生成长阶段相关的问题。问题设置是培养大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前提和保障,要有效运用问题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推动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换言之,无论是学生主体的课前“攻略”,还是教师主体的课前预测,都是为课堂教学的“双主体”良性互动作铺垫。

(二)课堂教学互动与思想共振

双主体互动是指教师“教”和学生“学”2个过程互相作用的整体性动态过程。作为一种稳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双主体互动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分组式、问答式、辩论式、交流式、激励式等[3]。借助一定的方法与策略,通过设置情境、小组讨论、因势利导和共同探究等环节贯彻落实双主体互动教学。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设置情境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导入环节,选择一定的案例或创设一定的情境,达到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略有不同。它的内容更多地涉及大学生成长阶段所经历的思想困扰,需要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唤起学生对某段经历或某个问题的思考和把握,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形成共识

小组讨论是互动教学的必备环节。小组互动多以问题意识为切入点,提问问题应以启发思维、促进思考的开放式问题为主,使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互动。教师应将课程中涉及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人生价值、法治观念、权利义务等与学生成长休戚相关的抽象问题具体化、生活化、生动化。教师抛出课程内容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学生对其进行小组讨论,并由小组成员代表与教师进行对话和交流。这既可以保证课堂秩序的稳定性,又能将多数学生的意见整合统一,形成师生间有效交流的动态平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为了获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和学生共同确定讨论的主题、方式和所需的时间。

3.因势利导,内外拓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需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去探究现象背后的道理和寓意。因此,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对相关实例进行归纳提升,拓展内涵和外延,把握现象背后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由于大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认知能力还不足以达到完全归纳和演绎的高度,因此需要教师发挥主体引导作用,在就问题探讨的基础上对现象、事理进一步归纳和提升或对某个概念、理论进行演绎分化。这样,既深化了内涵又拓展了外延,激励了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4.共同探究,总结提升

互动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可以采用即兴互动。比如,针对当前社会的道德滑坡现象,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很多具有正能量的实例,予以入情入理的分析,向学生传递正能量;还可以带着学生从制度、法律层面入手,以规章制度和法律条文警示学生,不道德或违反道德的行为不是社会的主流,更是与法律、制度相违背的。教师带着学生从道德困境中突围,将美好的愿望指向明天,体现深刻的教育意义,也为课堂教学拓展新的空间,达到总结提升的教学目的。

(三)自主学习与课后效果评价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自主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负责,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4]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或团队合作完成相应任务。自主学习设计以任务为导向,包括学生撰写论文、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申报创新创业竞赛项目、社会无偿服务等。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利用相应的学习资源,包括国内外网络资源、校外实践基地、校内BB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参考资料、代表性论文等。自主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能力。高校通过学生完成互动环节的质量、自主学习环节的质量以及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2.评价方式的改变

双主体互动涉及教师和学生2个主体,促进了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因为其教育理念的转变而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考评。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形成性评价表,其中包括学生的考勤、作业、自主学习、课堂互动、期末考查以及总评等环节。为凸显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教学特征,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3种方式,主要通过观察、提问、测验的方法从理论、技能、情感方面进行考核评价。

(1)学生自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课程内容的回顾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总结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困惑。学生通过撰写自评报告,形成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效。(2)学生互评。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在增强情感交流、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相互评价。目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有效做法是将课堂教学的评价权交给学生代表,由学生代表提出评价意见并给出评价依据。具体做法是借助小组专题报告的形式,从各个小组中分别抽取一名学生代表组成学生评议团,负责对各组报告进行现场打分。这种学生互评的方式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心理认同,也更能激发学生对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意识。(3)师生互评。学生对教师提问,教师向学生提出总结性要求,或设置问卷让学生进行现场测评,以形成性评价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师生互评不一定采取直接的形式,也可以借助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平台实现间接互评。

三、结语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影响、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实现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与“学”的共同发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如何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这种潜移默化的人格养成需要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不断尝试寻找适宜的教学模式。双主体互动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具有契合性,因而能够“让学生自觉树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引导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5]。具体而言,通过营造主体间互动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互动,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以双主体互动为基础,设计课前预测与问题设置、课堂互动与思想共振、自主学习与形成性评价环节,能更有效地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1]张丽,何玉杰,张婧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间交往关系的缺失与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3(3).

[2]牛汉钟.关于“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2).

[3]张英.互动教学法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4]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8-50.

[5]陆秀红.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自然辩证法教改中的运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编辑:刘姝)

G642.0

A

1673-1999(2017)01-0116-02

魏冬捷(1979—),女,硕士,安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周亚东(1966—),男,硕士,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2016-09-26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有效互动教学模式研究”(2013SZXM 04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基础课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