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2017-03-23 13:21徐丹
新课程·小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方法研究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徐丹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氛围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大不相同,而如何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是广大教师正不断探索并追求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方法研究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教学的重点,是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构建基础,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1.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课堂教学环节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必然的联系,平等和谐、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氛围则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和状态,在课堂上与学生打成一片,以此感染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究数学问题。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细心聆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与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与互动,并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和鼓励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促进他们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2.合理运用教学语言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都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注重教师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与评价。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言、评价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对于表现积极与活跃的学生进行表扬和赞赏,切忌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就对其加以批评和指责,由此促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勇于提出质疑,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实施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增强课堂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轻松而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他们的学习特点,不断探索符合他们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

1.巧用生活实例,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相关实例,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以此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其积极思考和想象,这是激发学生思维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比一比”时,教师可以列举出这样的问题:“你现在有多高啊?你跟你的同桌相比谁更高啊?”等一系列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要求学生准确得出结果的同时,就需要他们亲自动手去测量和比较,而这一过程离不开数学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实践,建立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其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创设情境是教学活动设计中尤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设计课堂环节时,都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便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情。所谓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将问题中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切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培养其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学习了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时、分、秒”之后,教师可以要求他们自己在课后利用自己家中的时钟对这一知识点进一步认识和巩固,以此促进他们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对时间获得充分的体验。

三、尊重差异,实现学习互助

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以至于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一差异是不可避免且不可改变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尊重并学会利用这些差异,通过调整座位、划分小组等方式,为不同学习层次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建立相应的联系,使他们在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的合作式学习中,提高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始终保持生动和谐的状态,以此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和沟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使学生能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且它们都有四个直角。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基础知识和探究能力的差异,给他们提出了“生活中有哪些物体面的形状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呢?”“我们书本的封面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呢?”等难度不一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对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进行思考并说出理由。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层次不同,他们给出了许多不一样的答案,但在解答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知识能力进行独立思考并完成任务。

四、运用多媒体的丰富资源,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数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练习来巩固知识点,掌握學习内容的重点,并在此过程中学会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特点在网上收集大量符合教学内容的练习题,并选取具有典型特点的题目让学生加以练习,这样有利于提高其举一反三的能力。

比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正方形和长方形物体的长与宽,如学校草坪或教学楼,让其直观形象地感受物体形状,然后辅之以计算公式和规律,引导学生对物体面积进行演算,由此一来,学生在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和创造数学知识。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革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将数学知识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并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辅之以有效的教学手段,从而在提高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卢志明.小学数学新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点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1.

[2]王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探究《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和反思[J].亚太教育,2016(7).

[3]张可期.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在“授之以渔”的基础上“授之以塘”[J].科技信息,2010(14).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方法研究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