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方略

2017-03-24 14:04谢凤娟
读与写·下旬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谢凤娟

摘要: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新模式;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95-02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以练为主线的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以练为主线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利用数学知识的继承性和延展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课前做好精心的教学设计,并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课内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解题等主动地、合作探究性地进行练习活动,把学习新知识"发现"或"创造"出来,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练为主线的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点:

(1)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主要目标,把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练习活动,主动猎取知识,并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地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这一目标的确定,能够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和终身教育的培养要求。

(2)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性的练习为主线,用系列性的题组为学生的思维作"导航",首先学生通过"铺垫性"练习,活化新知识生长的"源头"和形成主动探究心理和合作学习的倾向;其次,大胆让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练习,然后再通过"再创造"去猎取新知识;最后通过"迁移性"学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地、合作地进行探究性的练习,在探究中不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以老师的点拨引导和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在实施该模式教学时,老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于学习依赖性比较强的学生,注意点拨引导,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个别探究和群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体验成功,让数学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下面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为例,解释说明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1.铺垫性学习,学习新知识

1.1 知识与方法的铺垫性学习。出示下列问题:(1)什么叫物体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2)①数一数,A、B、C三个长方形各含有多少个小方格?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分米?(每个小方格面积为1分米)②算一算,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分米?③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④说一说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2 计算物体体积的方法的铺垫练习。利用多媒体动态显示5个棱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体一个接一个排成一排,再动态显示这样的一排排成四排,再动态显示把这样的一层摆成三层,要求学生说出每摆成什么样形状的物体?它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老师进行归纳小结: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接着用多媒体显示一个长方体(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和正方体(棱长为12厘米)的图形。问: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像刚才那样直接看出它们的体积?能不能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那么,如何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通过这一组铺垫性的练习,一方面,他们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所学的新知识之间架起一道"桥梁",使新知识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固定点";另一方面,通过老师的启发提问,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发现问题,从而激起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欲望。

2.探究性练习,理解新知识

根据探究性学习的需要,把全班同学按4--6人分成若于个学习小组,老师给每个小组发30个小正方体(假设正方体的棱长为1厘米),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用小正方体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并合作完成以下问题:数一数,摆成的长方体是多少立方厘米?算一算,每个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每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想一想,长方体与它的长、宽、高各有什么关系?说一说,可以得出长怎样的计算公式?

在已有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启发下,学生们同样可以运用数一数、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推导正方体的计算公式。这就是把老师的教变成学生创造性的"学",把现成"固定的"教学变成"灵活的",让学生自己构建新的数学思维形式。学生通过操作、比较、构建,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并发挥主动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力。

3.迁移性练习,巩固新知识

3.1 多媒体显示几个已知长、宽、高(都为整厘米数)的长方体,要求学生们用公式计算后,再反复思考,如果把每个长方体想象成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堆成的,并算出每个长方体会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从而进一步验证公式的正确性。

3.2 再显示一个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要求学生算出它的體积,总结出正确的体积计算公式。

3.3 解决导入课题时显示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大小比较问题。

3.4 组织学生通过测量书本、砖头、盒子等长方体的体积。

这一组练习由浅入深,形式多样,有静态的练习,也有动态的练习。学生通过练习,主动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迁移到正方体体积的计算,迁移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也发展了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尽可能更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获取新知识,实现学习的目的。这样,教学就能不断取得成功,就能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惠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反思 新课程(教师) 2010年01期

[2] 潘国奎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之探索[J];甘肃教育;2010年01期

猜你喜欢
合作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