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2017-03-30 10:01江帆
科教导刊 2016年36期
关键词: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江帆

摘 要 当前,互联网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诸如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更加积极生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具有个性、更加丰富等;也有消极的一面,诸如大学生在互联网上面临多种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的冲击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影响因素加以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认识、把握和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化 影响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12.028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Interne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like a "double-edged sword", which has a positive side, such a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ll make the process more active and lively,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more and more rich personality; also has a negative side, such as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Internet facing the impact of various cultural thoughts concept of value, etc.. To study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net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ducive to better understand, grasp and do a good job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universit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twork; impact

伴隨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崛起和蓬勃发展,人类正朝着一个新的时代——“网络时代”迈进,网络渗透到大学生学习、交友、生活等各个方面,而且这种趋势正在不断地加强,并对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深刻影响。为了深入了解和把握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重点围绕大学生上网(包括移动互联网)的时间、内容等,随机抽取了上海政法学院150名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经梳理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就每天上网时间看,每天上网1-3小时约占30%,每天上网3-5小时约占40%,每天上网5小时以上约占15%,即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每天上网在3小时以上;就学生上网主要内容看,浏览信息和查阅资料约占40%,交友聊天约占35%,观看网络视频、电影和小说等约占20%,即有超过半数大学的上网首选是交友和娱乐。因此,有必要针对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加以全面研究。

1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网络传播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统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因为知识信息量少等因素,施教效果得不到很好的提升和拓展。而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弥补了知识信息量不足这一缺陷,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得以丰富。网络信息涉及方方面面,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诸方面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关注点和喜好,上网浏览信息,搜索话题,通过鼠标带领自己畅游知识海洋,无形之中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就上海政法学院的问卷调查来看,针对“互联网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最大的影响是什么”这一问题,有55% 的学生选择了“知识面更加宽泛,视野得以开拓”;有45% 的学生选择了“新朋友得以增加,交友更便捷了”。另外,在个别访谈过程中,不少学生表示,有了网络,获取资料、了解新闻、更新知识等都变得非常方便,使得大学生延伸知识面、拓宽视野变得更加自主和普遍,因而大学生的综合视野在互联网时代得到大幅拓展。另外,网络最大的优势就是资源共享,高校不但可以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其他组织进行交流和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当前不同的思政政治教育机构和组织也可以通过网络共同分享各自的教育资源和成果,同时可以借助网络召开研讨会,进行无时空限制的沟通和交流。网络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得以无限延伸,使高校成为了全民、全社会的教育基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育资源。①

(2)网络传播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教育者一方可以通过网络(例如QQ空间、微信朋友圈)更为真实地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不少大学生则会就社会热点事件和校园热点问题自主地发表真实见解,能够把一般情况下不愿道出的想法在互联网平台上毫无保留地讲出来。就上海政法学院的问卷调查来看,有40%的同学表示会经常通过网络发帖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有48%的同学会偶尔通过网络发帖表达意见建议。这其实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良好契机,比如:教育者可以透过学生的网络发帖、跟帖、评论等信息,掌握学生对特定事物的真实想法,及时发现学生在基本立场、价值观念、情感情绪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提升教育活动的及时性和实效性。

(3)网络传播凸显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课堂面对面灌输式的教学为主,辅以座谈交流、主题讨论、个别谈心、社会实践等。然而,在当今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网络论坛、微信群组、QQ社区等,以其个性化、丰富性、私密性等优势和特点,成为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主阵地。依托互联网与新媒体,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实施的时间、空间、形式、方式等都变得更加灵活,有时一张图片、一个赞、一个跟帖就是一种教育活动的实施。不仅快捷方便,而且及时高效,大学生还喜闻乐见,受教育于无形之中。另外,依托互联网与新媒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往往更加宽松和谐,也更能引发良性和积极的互动。而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受教育者才会主动接受教育。正如有的学者形象地指出:相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网络上的循循善诱显得更具亲和力和优越性。②

2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网络传播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互联网上的信息往往未经筛选和限制,可谓良莠不齐。在这些信息当中,有不少不良信息,还有不少属于西方政治文化思想、自由主义价值观等内容,诸如推崇“强权政治”、“霸权文化”,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人权,极力宣扬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利用网络炒作一些发生在我国国内的民主事件及法治事件,以抹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得网络成为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相互碰撞和斗争的前沿阵地,一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因此受到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甚至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扭曲和价值判断的误差。

(2)网络传播将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大学生的团队观念和集体意识。有调查显示,41.2%的学生一周需要花3-10小时上网,有26%的学生上网时间则会更长。③与花费如此多的时间于互联网上相对应,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必然减少。长期沉溺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容易使得个人观念、个人主义得以强化。正如有的学者所言:长期沉浸于特有的人机互动机制,反而诱发了感情疏远和道德冷漠现象;这一模式潜在地强化了个体价值,极易导致“为了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和精神上的利益而不顾自身做法的对与错,只从自身利益出发思考问题”。④

(3)网络传播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大学生的道德责任和行为文明。在传统的“熟人社会”中,因为有法律条例的制约和道德的约束,大学生们的道德行为大都比较严谨。而在网络空间中,网络的隐蔽性增加了行为的偶发因素和机会主义色彩,进而为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思想行为提供了可能。而由于道德规范的非强制性,使得其在网络中的自我约束和调控显得力不从心。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网络的隐蔽性为其张扬个性、发泄情绪等提供了最佳场所,大学生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在网络媒介上得以滋生,比如,网上散布虚假信息、侮辱诽谤他人、非法窃取和滥用信息、侵犯知识产权、攻击网站等等,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道德规范自我约束的失控和网络道德伦理的失范。

(4)网络传播将在一定程度上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导力和权威性。与传统課堂教学相并行的,大学生基于互联网技术,很容易获取大量信息和知识,使得他们不再局限于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并更多喜欢在平等交流中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就使传统德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和权威性面临较大的挑战。大学生对知识和观点的自主选择,无疑大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面对网络传播带来的挑战,一些年龄偏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若不善于利用互联网及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就很容易出现课堂控制力下降,教师的说服力、感召力和权威性迅速下降的局面,其教学效果自然也会不尽如人意。

基金项目:本文为上海政法学院科研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网络环境下高校班集体建设的思考与探索——以三全育人为切入点”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① 蔡立彬.大学城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5(6):5.

② 张旭平,刘春梅.互联网时代维护校园文化安全的路径思考[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增刊: 156-158.

③ 张旭平,刘春梅.互联网时代维护校园文化安全的路径思考[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增刊: 156-158.

④ 方晓强,姜皓,刘丽娜.论互联网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21):59-60.

猜你喜欢
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网络化运营条件下地铁车辆架、大修的管理研究
地铁网络化运营乘客信息需求阐述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