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教师倾听行为

2017-03-30 14:54周秀芬
课外语文·下 2017年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教学

周秀芬

【摘要】当前,新课程改革正火热进行着,语文课堂也在不断改革创新,学习方式的变更、课堂形式的丰富化、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等。当然,在具体教学中,课堂上看似发挥了学生主体性,课堂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收获甚少。其中一个原因,即教师的倾听行为有所缺少。本文拟通过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堂中教师倾听行为的重要性,让教师学会倾听学生的课前疑问,倾听学生的朗读,倾听学生的情感心声,以此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课堂;教师倾听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语文课堂也在不断尝试创新,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课堂的实效上。语文教学我们一直强调“大语文”的思想: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有生活。这就让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语文应该教什么,语文到底怎么教。张华教授提出“创生问题”,即语文教学的“破”与“立”。“破”,即教材内容不是教学内容;“立”,即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不再拘泥于教材,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即兴产生,教师在其中,所扮演的不再是讲述者的角色,而是一个建构者,创造者。将什么东西建构,从何处创造,答案很明显,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在“主动”与“互动”中,推动教学内容的创生。此时,教师的倾听,在此种课堂模式中就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语文课堂中教师倾听的意义

语文,作为中国孩子的母语,从其一诞生,就有着良好的语言环境,因此,学生是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的。因此,语文的课堂,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平等的、开放的、自由的课堂。语文课堂,应该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尽情发挥、展示。此时,同学是倾听者,老师更是倾听者。而老师的倾听,老师倾听中的一个不经意的点头、一次会心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语句,将会使孩子信心倍增,思维跃动起来。

语文课堂,就需要学生不断地说,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产生教学的内容。因此,更多时候,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倾听。无论学生说得怎么样,教师都必须是一个忠实的听众,让学生感觉到,老师这位听众喜欢自己发表意见,从而满足他自我存在的重要性。心理学上,有皮革马利翁效应,即教师在心里对学生抱有的期待与形象会影响对这个学生的教育结果。教师的认真倾听会让学生觉得自己被欣赏,从而唤起他内心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再霸占话语权,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在倾听中以简短的语言赞扬或鼓励学生,那么课堂上,思维的火花会不断碰撞,不断会有新的教学内容的产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钱梦龙说过:“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让怯弱的人勇敢地站起来,让无能的人有能,让无知的人有知。”

如在一次教学大比武中,有位教师在设计《愚公移山》时,让学生续写故事。教师至始至终倾听学生的意见。有学生写到了愚公在多年之后,发现搬山成效不大,后悔当年自己的冲动;有学生联系高科技,说到愚公的后代用机器人轻而易举地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有学生说到愚公结合现代人缺少运动,处于“亚健康”的现象,将这两座山开辟成旅游景点,让游客体验移山的感觉,一举两 得……答案丰富多彩。善于倾听的老师,会让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相反,在课堂中,如果一味地将学生的思维定格在自己事先的预设中,课堂就会沉闷而乏味。记得第一次教《观舞记》的时候,一开始,给学生播放了杨丽萍的《雀之灵》视频,目的在于让学生用自己语言来描绘舞蹈的场面。当时,七年级的同学没有太多的词汇积累,只能说出类似于“很像孔雀”等乏味的词语,当时叫了两个学生回答之后,我失去了耐心,直接说出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词语,如灵动、曼妙、颤动、变幻多姿等。这样的教学,其实是教师心目中只有备课稿,而没有学生。当学生没有答到老师事先设计的词语时,老师直接宣布了所谓的答案,其实这就忽略了学生不懂的知识点,如怎么描绘舞蹈的场面,从哪些方面去描绘,用什么方法去描绘。这些就是从倾听学生的答案中创造生成的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可以灵活地从原来的欣赏语言变为学生更为迫切需要的描写方法的学习。因此,善于倾听的老师,总会准确把握学生的真正需要,从而及时解决它。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谁在倾听,也就随之而听到了更多的东西,即那些不可见的一切人们可以思考的东西。作为教师,倾听可以获取出乎意料的多种有效信息,及时掌握并激活深埋学生心中的知识种子。

二、语文课堂中教师倾听的内容

教师在课堂中注重倾听,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语文课堂,教师要倾听哪些东西呢?首先,要倾听学生的课前疑问。我们习惯布置给学生预习作业,即前置性作业。而当学生完成了自学后,仍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的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深浅不一,价值大小不一,但无论是什么样的问题,教师都应该尊重和接纳。一旦教师转向学生开始倾听,就意味着一种迎接和承纳:不是把学生作为学生来承纳,而是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接纳。这种接纳也表明了一种真诚的平等和尊重,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依赖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在此基础上形成二次备课,因此,一些看似零碎、简单甚至幼稚的问题,却构成了学生未来发展的现实基础。比如在学《我的叔叔于勒》,学生的课前问题很多: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妇当时认了于勒会怎么样?即使菲利普夫妇认了于勒,于勒会认菲利普夫妇吗?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将学生的问题快速简略地呈现在黑板上,此时学生感觉到自己事先的努力是被尊重的,能体现其价值的,于是,课堂上,大家争相提问,气氛非常热烈。而这些问题,其实已经将本课的重难点包含其中,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主题思想就不言而喻了。教学内容完全来源于学生,没有丝毫的预设与牵强。

其次,倾听学生的朗读。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重点。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学生的朗读,往往反映学生对文本或情感的理解与把握情况。倾听朗读,从最基本的正音、吐字是否清晰、停顿是否恰当、到基调是否准确、感情有无变化等深层次的理解性朗读。朗读指导课,教学问题就可从学生的朗读中来。《蒹葭》是一首情诗。一开始,觉得学生没有类似的情感体验,朗读时可能不能很好的把握情感基调,正愁从何入手。上課时,就让学生反复地自由朗读,我到小组中去听。学生读后,总会问我:“老师,这遍怎么样?”而我总会说,你先说说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气读?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怎么处理“白露为霜”的意境?怎么读出伊人可望不可即的感觉?理解到这层,这首诗的主旨自然就出来了。因此,倾听朗读,把握学生学习的进度,可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再如,一次听课时,一个学生在朗读《最后一课》的最后放学部分——“‘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当他沉醉其中朗读时,其他同学在偷偷地笑,而当时上课的老师依然在认真地倾听,边听边点头,那个学生就在老师的点头与学生的笑声中读完课文。接着,老师不马上评价这位同学的朗读,而是让同学来说说刚才朗读时老师和同学的表情有何不同,为什么不同。学生由此体会了尊重的重要性。此时,教师的倾听是一种无形的榜样。而小弗朗士此时也因为对老师的肃然起敬、尊重,觉得韩麦尔现在的形象特别高大,这是教师在倾听中收获的教学内容,不需要抽象的理论,这就是教育契机。当然,在倾听过程中,教师也发现,学生因为没有彻底理解亡国的心情,而不能准确地把握情感,从而使朗读失败,因此,接下去的课堂教学就会有的放矢。

再次,要倾听学生的情感心声。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语文学习,不仅要掌握语文知识,更是要走进心灵,与生活对话。因此,情感体验是从知识接受到行动转化的中介过程。学生是活生生的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的成长动力就来源于情感体验与积累。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同时,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教育环境,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有不同。语文课上,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的情绪往往会受到文本的影响,或激动、或冷静、或欢乐、或悲伤……作为教师,应该倾听他们独特的心理感受,尊重思维的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也是创生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鼓励学生提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形成论辩,在语言交锋中,思维碰撞中,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在《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中,学生就围绕“菲利普夫妇是否认于勒”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同学认为,菲利普夫妇应该认于勒,毕竟于勒是自己的亲人,血浓于水的亲情,让他们有责任和于勒同甘共苦,给于勒一个安稳的家。而一些学生则认为,站在菲利普夫妇的立场上看,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夫妇应得的那份家产,菲利普夫妇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于勒一手造成的。因为贫困,菲利普夫妇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焦急。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唯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遇见了穷困潦倒的于勒,该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毫不容易得来的婚姻,等于搅乱暂时还算平安的家。因此,学生认为菲利普夫妇无可奈何,他只能对于勒避而远之,其实他们也是很可怜的。还有一些学生认为,于勒原来占有了菲利普夫妇的遗产,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于勒即便落魄到这样的地步,也难免以后会犯同样的毛病,因此,菲利普夫妇不应该再冒这个险,在自己及其困难的情况下认下于勒。学生各抒己见。其实,这本就是开放性的题目,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回答中,了解了学生或重亲情,或求物质,或感性,或理性的初步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做到了“读出文本、读出作者、读出自己”“发别人之未发,及别人之未及”。

在教师倾听的语文课堂中,从走进文本,到走出文本,从基于文本,到高于文本,这是对一个语文教师教育素质与教学能力的考验。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是一个权威者的形象,教师只要按预先设置完成知识教授,这样的课堂是静态的、封闭的。而教师倾听的课堂中,教师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到学生中倾听学生的心声。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首先完成一个角色定位的转换:走得出、放得下、听得进。教师要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倾听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的见解。在倾听中,往往能收获更多的知识理解,能让原本迷惑不解的疑团豁然开朗,或对一直存在的误区拨乱反正。陈独秀早在1921年在《新教育是什么?》中就提出“現代教育是学生教先生”的观点。顾明远教授也指出:“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其次,学生课堂创生的思维火花是短暂的,是转瞬即逝的,教师必须要专注的听,快速的记,巧妙的思,并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二次备课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学机智。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往往是零散的,参差不齐的,因此,教师从学生表达的语言、语气、手势、眼神等方面发现对方的立场、目的、主观愿望等,推断有价值的信息,并迅速作出评价或其他教学行为。这种教学机智,往往能到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钱梦龙老师就善于倾听学生的提问,并将所有的问题在最短的时间里整理筛选,从而理出一条适合学生的理解文本的思路,这就是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效果。

语文课堂需要“破教材,立新意”,而问题来源于课堂实际,来源于现场学习。将倾听融入语文课堂中,教师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才会抓住教育契机,调动师生智慧和情感的火花,让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在灵动的语文课堂中得到提升,让语文课真正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李政涛.倾听者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J].教育科学,2001(4).

[2]谢彩虹.语文教学中倾听的价值和艺术[J].发展,2008(9).

[3]刘振强.初中语文问题导读生成的实践研究[J].山东教育,2016(27).

[4]付秋莲.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课堂的主人[J].吉林教育,2016(14).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语文教学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
构建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