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遇之恩,何以为报

2017-03-31 21:57吴智勇
人力资源 2017年3期
关键词:智伯布施佛家

吴智勇

十五年前的三月,我拿到了MBA统考的成绩单,面对高分胜出的成绩,我陷入矛盾之中:一面是被称为“世界第一含金量”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正向我招手,一面是高昂的学费还没有任何着落。为了心中的梦想,我甚至想过放弃刚刚成立、步履蹒跚的公司去给别人打工,只要老板能圆我的MBA梦……幸运的是,开学前,我刚好赚足了学费,圆了自己的求学梦。

今年春节长假归来,我和一位员工谈职业规划,并说计划送他去读MBA课程研修班。员工除了惊喜,就是一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态度。而这正是我最担心的,没有感恩之心的员工不是好员工,但感恩至少不应该成为负担!

士:不为知己者死

东周四大刺客之一豫让,为给旧主智伯报仇,多次刺杀赵襄子,最终失败后自刎而死,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千古绝唱。

赵襄子最后一次抓住豫让后问他:“你曾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干过,智伯把他们两家消灭了,你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投靠了智伯;如今智伯被我灭掉,你为什么执意为智伯报仇?”豫让说:“范氏和中行氏像对待众人一样待我,我也像待众人一样待他们。智伯待我如国士,我就像国士一样报答他。”

原来,“士为知己者死”只因为一个“义”字,却不问善恶是非。难道士的眼里没有善恶是非之分吗?

当然不是。《原来孔子这么说》一书作者沈善增先生认为,士的价值观缘于他们的依附性,士的价值,要由“知”他们的贵族、君主决定。从沈善增先生对《论语·学而》第一章的解读可知,要破除包括“士”在内的诸多行业“只讲私义”的价值观,就要去除其依附性。如何去除依附性?實现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独立人格!

沈善增认为:按《说文解字》,“学”有“学习”与“教育”相反的两个意义。繁体字的“學”字的结构就是“臼”(膝盖骨)上有“爻”(知识),下面是“冖”(桌子),“冖”对面是“子”(儿子)。对于万世师表的孔子来说,“學”当然就是教育。所以,“学而时习之”就是一面教育知识一面复习它,当然“不亦说乎”了。

甲骨文中的“朋”正是连在一起的两串贝壳。因为教书教得好,有学生带着学费从远方慕名而来,当然“不亦乐乎”。

精神上和物质上双双满足了,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即使不被别人赏识和使用,也不会烦恼,也可以不依附于人,保持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也就是“不亦君子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摆脱了依附性的孔子活出了为人师的“范”,去除依附性的“士”也就要讲究善恶是非,不必“士为知己者死”。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去除依附性不是不讲“义”字。如果十五年前的我“卖身”求学,我一定努力工作回报资助我的人。但今天,我最害怕的是员工把感恩转化成负担。送他出去学习,是因为他配得上这份奖励,更因为“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师: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我曾经在一家知名广告公司工作过。当时因为这家公司员工流动性强,许多离开的员工又在广告圈内小有成就,大家戏称这家广告公司为“广告学院”,公司李总被称为“李院长”。

“李院长”桃李满天下,大多成了自己的竞争对手,但他的“广告学院”并未陷入梯子定律的困局,反而愈加人才济济,成为广告界的长青树。看来“不可思议”的现象只能靠看似“不靠谱”的理论来解释了:

按佛家的说法,布施分为三大部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修财布施得财富,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依此类推,“李院长”桃李满天下是因,“广告学院”人才济济是果。从这个角度看,人才的良性流动意味着人力资源工作的成功。

佛家说“财富布施得财富”,古语有“财聚人散,财散人聚”,被尊为“商圣”的范蠡就是财富布施得财富的典范。范蠡主张“无息币”,意思就是买卖人的资金一定要流动如水,但最好的流动如水就是给予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范蠡越布施,自己财富越多,因为布施让财富流动如水。

佛家认为佛学是智慧之学,法布施是弘扬佛法。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世间法的角度推理,“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也就顺理成章了。

佛家的无畏布施就是让众生不再感到畏惧,最简单的无畏布施就是吃素和放生。这与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谋而合,这样的人一定“得道多助”,“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也便不难理解。

再看“桃李满天下”得“人才济济”的因果定律:

企业和员工互相成就,企业有义务培养员工,为他们设计职业规划。劳伦斯·彼得博士在对层级组织进行多年调查研究之后发现了梯子定律:在层级组织中,员工倾向于晋升到自身不胜任的职位。其结果是,企业中的每个职位终将由不胜任员工所占据。而“李院长”的理论正好颠覆了梯子定律:培训使企业全员进步,适应更高级的岗位。无论哪个岗位人员流失了,都会有新鲜血液来弥补并胜任这个岗位。企业发展壮大了,尽管有优秀员工离职,但人才不会枯竭,企业发展和人才成长永远相得益彰。人才培养就是“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广告学院”培养并流失了人才,就像中国的乒乓球队,因为孤独求败,不惜实施“养狼计划”。但输送越多,自己的造血功能越强大。

于是,当员工表态“滴水之恩要涌泉相报”时,我讲了“广告学院”和“李院长”的故事,而且企业和员工只有同步成长才能“执子之手,与子共赢”。作为老板,要培养员工,让他们强大到足以离开;然后对他们好,好到让他们可以留下来。因此,人才流动,一方面考验着企业的格局胸怀,一方面拷问着企业的人才环境。

最后我想对我的员工说,“不要让感恩成为负担。如果有一天你能离开公司实现更高的理想,我一定送上诚挚的祝福。因为这只不过是换一种合作方式而已,也许这样你对公司的帮助会更大!”

知遇之恩,不需要回报。不要回报,就会得到最大的回报。

责编/齐向宇

猜你喜欢
智伯布施佛家
士为知己者死
微表情里的大玄机
微表情里的大玄机
苏轼布施观研究
老挝,钵盂里的尊贵与虔诚
“坠我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