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17-04-09 07:46
珠江教育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鸡兔同笼条路画图

(东莞市东城第六小学,广东 东莞 523006)

一、什么是假设法

假设法是指当某一变因素的存在形式限定在有限种可能时,假设该因素处于某种情况,并以此为条件进行推理,从而得到问题答案的一种方法。简而言之,假设法是用特殊的个例代替一般的现象,从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解决数学问题“A的1/3等于B的1/4,A与B的比是多少?”时,为了便于思考,假设A等于3,求出B等于4,得到A与B的比是3:4,用数字3代替符号A来解决问题,就是典型的假设法。

二、小学数学教材中假设法相关内容的安排和变迁

假设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有关假设法的内容却是少之又少。典型的课例一共只有3节,分别是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鸡兔同笼”、六年级上册的“工程问题”和六年级上册的“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在这3节课例中,“鸡兔同笼”问题是在2014年新教材改版时,从六年级上册调到四年级下册的,四年级的学生没有学习过方程,假设法就成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最主要的方法。“工程问题”由于外界的争议,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退出了小学数学的舞台。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后,重新修订了教科书,“工程问题”又被编进了小学数学教材。这一退一回之间,彰显了“工程问题”的数学价值,它是“分数除法”这一单元的最后一个例题,是学生系统学习了分数相关知识后对分数认识的又一次升华,是运用分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典范,是体现分数抽象性的最好素材,也是用假设法解决问题最典型的例子。“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是2014年新教材改版时新增的内容,在物品单价的一涨一跌中,随着“单位1”的变化,百分数表示数量的多少也随着发生变化,起始单价不同,最终的单价也不同,但它们之间的比率始终不变。这体现了在用假设法解决问题时,无论怎么假设,只要不违背问题的要求,得到的结论始终一致的数学本质。

三、“假设法”教学策略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假设法的3节典型课例,由于其出现的顺序不同,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不同,对每节课教学任务和重心也有不同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整体规划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本质。接下来本人就以这3节课为例,谈一谈用“假设法”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一)鸡兔同笼问题教学策略探究

1.画图——直观与抽象之间的桥梁

在教学“鸡兔同笼”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假设法,教师们常常把“尝试法”(又称“列表法”)和“假设法”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列表法”和“假设法”本身就是同胞兄弟,假设法只是尝试法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教材在编排上也是这样体现的。问题是尝试法本身就是很抽象的,用一种抽象的方法来解释另一种更加抽象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帮助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我们应该找到一种更加直观的方法来解释假设法的合理性。对于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来说,画图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

课堂实录及简析:

(1)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画图

师:同学们在上美术课的时候画过鸡和兔吗?

生:画过。

师:在美术课上画1只鸡或1只兔子大概要多长时间?

生1:30分钟吧。

生2:1小时吧。

生3:我只要20分钟。

……

师:按最快20分钟画1只小动物来计算,1节课大约可以画2只小动物,可是,我们这节数学课需要画很多的鸡和兔,怎么办呢?

生1:我们可以画快一点。

生2:可以画简单一点,画一个脑袋就可以了。

生3:我觉得前面几个同学的做法还是会浪费很多时间的,上数学课时,只需要画出小鸡和小兔数学上的区别就可以了。

师: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鸡和兔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生:鸡有2条腿,兔子有4条腿。

师:现在你觉得能在短时间内画出很多鸡和兔了吗?请你设计一个最简单的画法。

生:能。

学生作品展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为了在后续学习中交流的需要,教师规定在这节数学课上鸡和兔的画法: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发现,在数学课上画图和平常的画图有什么区别?

生:数学课上画图只需要画出数学上的区别就可以了。

师:像这样画鸡和兔,如果不小心把鸡画成了兔,或把兔画成了鸡,怎么办呢?

生:不小心把鸡画成了兔,只要把上面的两条腿擦掉就可以了。不小心把兔画成了鸡,只要在上面加上两条腿就可以了。

画图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辅助方法,数学课上的画图有着其本身独有的特点。教师通过上述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图”的特征——用高度的抽象性去区分事物的数学差异,并借此为接下来的教学作好铺垫。

(2)画出简单鸡兔同笼问题的答案

师:在这节课里,我们来研究我国古代著名的一个数学趣味题。

(出示简化后的例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看完题目,你有什么感受?

生1: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思考。

生2:好像有点难。

……

讨论一段时间后,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能不能用画图的方法试一试。(其它同学表示赞同。)

师:那就请大家动手画一画吧。

(学生画完后汇报,主要有以下2种画法)

画法1:(先画5只鸡,发现腿画少了,然后调整。)

画法2:(先画5只兔,发现腿画多了,然后调整。)

简化鸡兔同笼问题,方便学生画图和理解,并通过学生汇报过程中对画图步骤的简述,使学生初步感受,画图法其实就是假设法的直观体现。

(3)用假设法描述画图的过程

师:刚才同学们用画图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些画图的方法能不能用数学语言记录下来呢?

师生一起记录第一种画法。(课件动态演示)

假设5只全都是鸡。

用算腿的方法发现少画了6条腿

5×2=10(条)16-10=6(条)

把一只鸡变成兔会增加2条腿

4-2=2(条)

少画了6条腿需要把3只鸡变成兔

6÷2=3(只)

兔有3只,鸡就有2只

5-3=2(只)

学生独立记录第二种画法。(教师播放课件辅助)

假设5只都是兔。

5×4=20(条)

20-16=4(条)

4-2=2(条)

鸡的只数:4÷2=2(只)

兔的只数:5-2=3(只)

运用动态的课件,建立画图法和假设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画图法是假设法的直观体现,假设法是画图法的数学表达。

2.真假——体验完整的假设过程

上述2种假设的方法,是教师们在教学中的主流方法,很多教师的教学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都知道,很多数学概念都是有“真”有“假”的,也就有了真命题和假命题的区分。那么,假设法是不是也应当有真假之分呢?也就是说有时假设的不成立的,有时假设是成立的。在课堂中,我们只教学“不成立”的假设法,会影响学生对假设法的理解,从而影响学生思维全面性的发展。鉴于以上思考,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尝试。

课堂实录及简析: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种画法。

课件展示:

(先画4只鸡和1只兔,发现少了4条腿,然后调整。)

师:这种画法,还能像刚才那样用数学语言记录下来吗?请大家试一试。

(学生完成以后交流)

假设有1只兔,4只鸡

1×4+4×2=12(条)

16-12=4(条)

4-2=2(条)

4÷2=2(只)

兔的只数:1+2=3(只)

鸡的只数:5-3=2(只)

师:如果有同学运气特别好,一开始就画成这样了,用数学语言又应该怎样记录呢?

(课件展示)

(学生完成以后交流)

假设有3只兔,2只鸡

3×4+2×2=16(条)

16(条)=16(条)

假设成立

师:刚才我们用很多种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鸡有2只,兔有3只。同学们思考这个答案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吗?

生:可以用算头、算脚的方法验证:3+2=5(只)3×4+2×2=16(条),与题目中的条件相符,所以答案是正确的。

通过多种假设方法的教学,使学生体验假设法的多样性以及多种方法之间存在的一致性。感受假设法是有“真”有“假”的,经历更加完整的假设过程。

3.对比——建立假设法解题模型

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历了比较完整的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但是,经历过最多只能停留在经验的层面,过些时间就遗忘了。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建立用假设法解决同类问题的模型。

课堂实录及简析:

师:刚才我们用数学语言把画图的过程记录下来的方法叫做假设法,这节课我们一共用了4种不同的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请大家仔细想一想,用假设法解决问题一般要经历那些步骤。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由师生一起建构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二)“工程问题”教学策略研究

1.对比——彰显用假设法解决“工程问题”的必要性

在学习了“鸡兔同笼”问题之后,学生再次用学习用“假设法”来解决“工程问题”,这中间间隔了1年多时间。如何唤醒学生尘封了一年多的记忆,是教师教学“工程问题”时必须面临的问题。对比题组之间的差别,可以较直接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顺利地想到用“假设法”来解决工作总量未知的工程问题。

课堂实录及简析:

(1)复习铺垫,换醒学生已有经验

复习简单的工程问题:

师:在我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和完成某件工作有关的数学问题,例如:(依次出示复习题)

复习题1.工程队修一条长30千米的公路,需要10天完成,平均每天修多少千米?

学生口答:30÷10=3(千米/天)。

师:你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生1:求“平均每天修多少千米?”就是把30千米长的公路平均分成10份,所以用30÷10。

生2:求工作效率,就是用工作总量÷工作时间,所以用30÷10。

课件出示: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复习题2.工程队修一条长30千米的公路,每天修3千米,多少天修完?

学生口答:30÷3=10(天)。师:你列式的依据是什么?生1:求“多少天修完?”就是求30千米里面有几个3千米,所以用30÷3。

生2:求工作时间,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所以用30÷3。课件出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复习题3.修一条长30千米的路,甲工程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工程队单独修15天完成。现在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交流。

师板书:30÷10=3(千米/天)→甲队的工作效率

30÷15=2(千米/天)→ 乙对的工作效率

30÷(3+2)=6(天)→ 两队合修所需的时间

师:最后一步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生: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师:这里的工作效率和前面的两个题目中的工作效率有什么不一样吗?为什么?

生:前2题都是单独修,所以工作效率是甲队或者乙队单独的工作效率,第3题是两队一起修,所以工作效率是甲乙两队的工作效率和。

师(小结):看来我们需要根据参与修路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工作效率。

(2)导入新课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还见过和上面3个问题相似的数学问题吗?

生:……

师:我们把像这样的数学问题叫做工程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工程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唤醒学生和工程问题有关的经验,复习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3个量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接下来学习较复杂的工程问题做好铺垫。)

2.新课学习,探讨解决工程问题的一般方法

(1)出示问题,理解题意

例7:修一条路,如果甲队单独修10天能修完,如果乙队单独修15天才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才能修完?

师: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生:已知甲乙两队单独修所需要的时间,求两队合修所需要的时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意识和解题习惯,为接下来的教学打好基础。)

(2)对比思考,制定计划

师:已知甲乙两队单独修所需要的时间,求两队合修所需要的时间。有困难吗?该怎么办呢?

生:……

师:好像有点困难了!回忆一下,我们见过和它长得比较像的数学问题?

生:刚才做的复习题3和这个问题很像。

课件出示:

复习题3:修一条长30千米的路,甲工程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工程队单独修15天完成。现在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例7:修一条路,如果甲队单独修要10天才修完,如果乙队单独修15天才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才能修完?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长得特别像的数学问题有区别吗?

生:例7不知道这条路的总长。

师:不知道这条路的总长度,要是知道这条路的总长度就好了,不知道这条路的总长度怎么办呢?(学生讨论)

生:可以假设,只要假设这条路的总长是一个具体的数,就可以像复习题3那样解决这个问题了。

3.辩论——感受不同假设法之间的数学差异

当用“假设法”解决工程问题提出以后,把工作总量假设成多少?是学生面临的最为直接的问题。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直接指定一个数据会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教师抛出问题之后,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得到学生自认为最合适的几个数据,再让学生带着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数据进行后续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课堂的参与度。

课堂实录及简析:

师:假设是个好办法,可是假设这总长是多少好呢?为什么?

生1:假设这条路的总长是30千米,刚才在复习题3中已经算过了,可以直接知道答案。

生2:假设这条路的总长是60千米,60是10和15的公倍数,比较好算。

生3:可以假设这条路的总长是单位1。

4.实施——体验假设法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

由于在前面的环节中学生提出能假设的数据比较多,自然就会有“假设总长度是不同的数,得到的答案会不会一样呢?”这样的疑问,带着疑问去解决问题,不但能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也有助于学生发现隐藏在问题背后的数学本质。

课堂实录及简析:

师:刚才同学们建议老师把总长假设成30、45、1等,可是假设总长度是不同的数,得到的答案会不会一样呢?

生1:一样。

生2:不一样。

……

师:意见不同了,有什么办法说服对方吗?

生:可以算一算。

(学生动手独立计算——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

5.反思——感受不同假设方法之间的同一性

已经有了3组不同数据的计算结果相同,那是不是无论把这条路的总长假设成多少,得到的答案都会一样呢?变换几个数试一试,用不完全归纳法来说明问题,总是难以打消学生心中的疑虑。引入字母,让字母参与运算,得到的结论更加严谨,符合数学的学科特征。

课堂实录及简析:

师:刚才我们假设这条路的总长是不同的数字,都求出了两队合修需要6天完成。这能说明无论这条路的总长度是多少,得到的答案都一样吗?

生:不能,有可能变换个数就不一样了。

师: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变换个数试一试。

师:换成多少呢?为什么?

生1:我觉得换成50,50和刚才的数不一样,它不是10和15的公倍数。

生2:可是就算换成50算出来的答案也是2天,也不能说明无论不管这条路的总长度是多少,得到的答案都一样。

生3:那我们就把这条路的总长假设成X吧。

师生共同计算:X÷10=X/10X÷15=X/15

X÷(X/10+X/15)=X÷X/6=X×6/X=6(天)

师:现在能说明不管这条路的总长度是多少,得到的答案都一样吗?

生:能,因为这里的X可以表示任何数。

6.内化——理解不同假设法之间的同一性

“无论假设这条路的总长度是多少,得到的答案都一样。”这个结论是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假设方法归纳得到的,但学生并不理解这之间的数学原理。适时的观察、比较、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假设法,发现不同方法之间的相通之处,这也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课堂实录及简析:

师:工作总量不一样,得到的答案却相同。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方法,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相通的地方?

(学生单独思考——分小组讨论——全班汇报,最后达成共识)

结论:无论把工作总量假设成什么数,都可以把这个数看做单位一,甲队每天修这条路的1/10,乙队每天修这条路的1/15,两队合作,每天修这条路的1/6,需要6天才能修完。

(三)“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研究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和“工程问题”这2节课都安排在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方式又特别接近,且间隔的时间比较短。学生对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比较熟悉,因此这节课的教学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进行。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直接引入课题,出示主例题: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下降了20%,5月的价格比4月又上涨了20%,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上涨了还是下降了?变化幅度是多少?

2.阅读与理解:知道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3.讨论:“不知道商品原来的价格”怎么办?引出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4.辩论:“假设3月份的价格是多少比较好?”引导学生从方便计算的角度进行思考,可以把3月的价格假设为1、100…这样的数比较利于计算。

5.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数,把它假设为3月的价格,并独立解决问题。

6.全班交流,比较不同的假设法之间的相同之处:得到的结论一样。

7.质疑:无论把3月的价格假设为多少,结论都会是一样吗?

8.验证:把3月的价格假设为a元,学生再计算。

9.统一认识:无论假设3月的价格为多少,得到的结论都相同。

10.探究结论后隐藏的数学原理:为什么跌价和涨价的幅度都是20%,价格却和最开始的不一样了。

11.数学建模:回顾用“假设法”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经历了哪些步骤?

12.巩固练习。

用“假设法”解决数学问题能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加快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进程。用特殊个例代替一般现象的思维方式,存在于数学领域中,也是人们解决一般问题较常见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然而,纵观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仅安排了3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很显然,学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掌握如此抽象的思想方法。我们建议教材编写者可适当增加有关内容的编排;也建议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现有教材不变的情况下,适当自主增加一些相关内容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假设法”。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数学思想概论(第五辑)[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

[2]王永春.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

[3]杨豫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

猜你喜欢
鸡兔同笼条路画图
这条路
从鸡兔同笼谈起
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怎样画图
画图比多少
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画图理解“同样多”
画图理解“多多少”
这条路
鸡兔同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