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民族文化研究之安召舞及其保护

2017-04-09 18:59张子婕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土族传承保护

张子婕

【摘要】在21世纪,少数民族的文化因人口稀少和民族融合呈消极状态,随着我国经济军事力量的崛起,开始把重心逐渐转向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本文将以土族安召舞为例分析其存在的价值与保护的方案。首先将由土族的基础背景切入文化,了解安召舞的特色与对于土族文化的重要性及保存现状,最终学习并改善保护安召舞的措施。

【关键词】土族;安召舞;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一、土族背景概况

泱泱中华,56个民族齐聚九州大地,奏响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之歌。各民族间友好往来,齐心协力共渡困难险阻,享誉世界的丝绸之路以及云南的马帮文化更是促进民族交融、共同进步的重要因素。因种种历史原因而造成的大规模迁徙,使各民族的饮食,服饰,语言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同宗教文化和民族风情的融合使得这片沃土更彰显出雄壮之风。各民族特有的民间艺术更是记录了这一段珍贵的记忆,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却不谋而合对传承了这尘封多年的璀璨。

在各具特色的56个民族里有一个美丽的民族,族人生活在彩虹的故乡,穿着彩虹般绚丽的七彩袖,有像彩虹一般绚丽的非物质文化,他们共同的民族叫土族。

土族人民的语言又称“蒙古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且并无传统文字,文化皆由口口相传至其后代,族人仅进行口语上的表达且无记录;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民族发展而创立文字。

土族原信奉萨满教,后改信藏传佛教以格鲁派为主,自此与蒙、藏信奉共同的信仰。关于其起源,有两派互斥,但据笔者在青海互助县对有关继承者的调查,最被广泛认可的是——土族源于辽东,为古代鲜卑慕容部吐谷浑的后裔,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慕容涉归的庶长子,嫡子慕容廆继为单于后因与吐谷浑不和,隧使吐谷浑携部队出走建立新国,而后不同时期的蒙古族、汉族和藏族进行重要补充,隧成土族(2014互助土族自治县治宣告)。

古时粗犷的游牧民族,从乾隆时期转型至农耕。汉族曾称之为土人或土民,而藏族独称忽儿。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仅强调汉满蒙回藏,故对人数极度稀少的民族保护微乎其微。新中国成立以后,为给予各民族同等的权利,中央政府正式给予了土人新的名字——土族。截止目前,土族的总人数已达到28.9万人,约21万土族同胞生活在青海省,近7万人生活在甘肃境内。

二、土族之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

(一)名称与起源

土族作为彩虹的后裔,向往着阳光。各式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世人展示了土族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舞蹈文化更是写下了华丽篇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安召舞、博舞、欠木舞、梆梆舞、轮子秋和打於菟皆为土族舞蹈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貢献。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轮子秋向全世界里展现了独特的风采。而其中最古老的安召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朵璀璨的奇葩闪耀在土族人民的心中。传说,古时名为王莽的妖怪居于龙王山,以捕村里男子为食,调戏女子为乐。一位15岁勇敢的阿姑想出了一条妙计,让多位身着七彩袖和扭搭的姑娘围着妖怪献歌敬舞,献上酩流酒、配以镜面刺眼、散灰尘、撒豌豆,使怪物终踉跄踏草圈而死。百姓自此安居乐业,人人纷纷争学安召。其名字来历倒有几分戏剧。古时称之“千脚日”意为多人参与歌舞,而后因常闻百姓叫嚷观看土人表演安召索罗罗(曲调),其后经音译惯称“安召”,赋吉祥幸福之意。受藏传佛教影响,安召舞中有大量蒙古和藏族的元素。首先其歌词、小调极为相似;再者是其目的性,笔者有幸采访到一位酩酊大醉的老土人,他提及安召舞其实不仅仅有大家所熟知的用途,其实每每跳起安召,土人都会向信仰的神灵忏悔罪过,罪恶感即得解脱。

(二)特色

安召舞是一种歌舞表现形式,多演于逢年过节,婚礼嫁娶以及贵客远道而来之时。为首的两人起歌领舞,众人围成圈合歌起舞,共计七个调,全程无伴奏,仅歌唱而无应答,歌调中传唱出土人对丰收的喜悦、神明的崇拜。每个调对应的舞蹈没有明确的快慢划分,仅随曲调所述内容的不同而改变。加之历史上冗繁的民族战争,土族人民性格内敛,没有过多欢快的曲调和节奏感强硬的动作,屈膝下蹲手放置膝盖以下摆动和转圈为其主旋律。常见土人弯腰下身,双臂摆动数次后跳高转身,转圈时双臂伸展,裙摆飘逸如花,袖口绚丽如虹,轻盈、柔美;土人俯首向地,是对大地的膜拜;舒袖朝天,是对苍天的敬仰;双掌伸出,是对远方贵客的欢迎,扬起拇指,是对生活的赞美。

三、安召舞的传承与发展

(一)保护重要性

各个民族皆含有独特古老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当今社会,多数人的目光只积聚在一些可见的物质文化遗产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人才、精力和金钱去修缮一些古建筑、雕刻或书籍。不可否认的是,在城市化如此风靡的时期,强调物质文化的保护是理所应当的。然而,非物质文化承载着先辈智慧的结晶,数不尽数的非物质文化更需要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它不仅仅是一个曲调或一段舞那么简单,每一个音调、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一段封存已久的珍贵历史。能从远古时期通过口口相传至今而被公众所熟知,实属不易,且对于土族这样一个人数稀少的少数民族来说,非物质文化的流传更是难上加难。

安召舞这样一个古老的物质遗产,在当今社会越来越被世人所遗忘,甚至本族人因民族交融都忘记了最基本的土话,更何况是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在“北上广深”甚至全国的艺术类高校,有数不尽的舞者和专家研究学习一些广泛的民族舞蹈,例如藏舞、新疆舞等等,但却鲜有听闻有人专门研究学习土族的安召舞。如果土族有朝一日真的失去了安召舞,土族人民将失去他们特有的娱乐方式,而世界将失去一段独特的历史文化。

(二)保护现状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土族血脉最集中的乡镇,继承了丰富多彩的土族文化。笔者有幸来到这里,对传承人和普通民众进行了一系列的采访,发现除安召舞,还有大量其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衰败的严重危机。在采访调查中,传承人与普通百姓对安召舞持有天壤之别的态度,传承人们坚信土族的舞蹈就是最好的文化体现,他们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然而百姓仅认为安召舞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娱乐方式,这种舞蹈甚至不如藏舞具有美感,看起来畏首畏脚,而藏舞却饱含热情,让看的人酣畅淋漓。由此可证,其实大部分土人都对土族的文化持冷漠态度。虽近几年来因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部分土族人为了经济利益而开始熟悉安召舞,但那仅仅是一小部分,且多为老年人。多数年轻人认为学习安召舞是浪费宝贵的时间,即使免费的培训也不愿参加,甚至拒绝让他们的孩子学习,认为学习其余舞种反而更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笔者通过采访大量本地学生发觉,大部分的学校其实都有请传承人开设专门的安召舞课程或者因排演节目而学习过安召舞,但实质上仅仅一个学期只有一节课,且小部分学生认真学习,实质上孩子们并不会跳安召舞。

(三)保护措施

综上所述,政府应修改并改进相关保护方案,首先加强思想教育,使孩子们重视安召舞课程,再加强学校中的教育力度,增加教授次数,还可以通过简化安召舞的步伐改编成广播体操保证全员参与。其次,将简化的安召舞推广至广场舞,使百姓熟悉安召。政府虽每年在村内举行安召舞比赛,给予参与者鼓励和奖励,但因举办范围不够广泛等原因,影响力并不深厚。对此,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力度,保证每一个有能力的参与者都能积极参加,帮助参与者们消除工作上的担忧。再者,发挥少数民族优势,通过宣传安召舞的方式促进旅游业,既发展了经济又加强了土族人民的自豪感,也能将古老的安召舞世代传承。

四、结语

安召舞,是土族最古老的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表演。由一位至两位“杜日金”领唱小调,众人边唱边围着圆圈起舞。动作简单,仅由摆臂、旋转组成,但却饱含深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土族人民内敛的民族性格和历史渊源。时至今日,安召舞濒临灭绝的危险,土族人口稀少,再加之民族融合,使安召舞的传承面临巨大的威胁。通过笔者的分析可从多方面改变这种趋势,如在学校加强思想教育和舞蹈教授、举办范围广大的比赛、改编舞步融入进广场舞等。有了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国家的大力支持,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不仅仅只有部分从事旅游业的职业者和传承人提起安召舞能侃侃而谈,更多普通大众包括土族、非土族人民能够熟悉、喜爱安召舞,安召舞的现状能得到质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安召舞.百度百科[DB].http://baike.baidu.com/link?url=1TfrX4UeKtDVyij8GT7XOonhRW-8TpAVsoZEv--CbXzhTI2FEzLQYPDFKXrPcE8dWNIv2RAdB RFrtsH7eW4o_#2.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N].解放日报.解放日报社,1943-10-149.

猜你喜欢
土族传承保护
关于土族聚居地区汉、土双语教育实施概况
吃土族
宜兴紫砂原料市场的开采现状与保护创新研究
隆尧招子鼓传承保护研究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及传承发展探析
民间组织在粤剧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分析
古村镇调查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
神秘的土族人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