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古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2017-04-10 22:39秦琼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古文教学渗透德育

秦琼

[关键词]:古文教学 德育 渗透

【分类号】G633.3

唐朝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把“传道”作为师者的第一要著。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雄壮强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我华夏民族不断解放自身、文明演进的历程。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宏大的道德理念,其本质就是一种道德文化。因此,它对国人的道性修养、德性生成都有着深远影响。许多优秀的古诗文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母体,我们的精神家园。利用古诗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因此,本文拟就从古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特点和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在古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美德的全面展示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所以成为每一个炎黄子孙得以修身养性、完美人格、立人处世的根据,是因为它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总结并得以反复验证的真理。它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人际交往,甚至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而这所有领域中的道德准则,几乎都在古诗文中有所展示。

子曰:“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在《论语》中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安于贫贱,不诌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快乐。即使富贵了,也不被富足的物质生活所蛊惑,仍然保持彬彬有礼的君子风度。孔夫子的学生颜回和东晋大诗人陶潜就是这样一批内心富足的君子代表。今天,当我们向学生奢谈幸福指数的时候,何尚不可以从古文中寻求最简单的答案?

李密一篇《陈情表》,把一个“孝”字诠释得何等透解感人!司马光一篇《训俭示康》,把节俭之风宏扬得何等酣畅!魏征一篇《谏太宗十思疏》,把谦虚的美德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联,而司马迁又何尚不是把宽容大度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使得一曲“将相和”经久不衰至今仍为许多人津津乐道。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不知为多少学子树立了尊师好学、虚心求教的榜样……

通过古文教学,精心解读古圣先贤们的思想言行,对提升当代学生的文化道德素养,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文以传情

民族情感的滋养,也是学生成长的不竭动力。许多优秀的古典诗文,都承载着丰富而美好的人类情感。《项脊轩志》浓浓的亲情美,何尚不令今人热泪涟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何尚不是真挚友情的生动写照?而林觉民把对妻子的挚爱融于對民族对同胞的大爱之中,又何尚不是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之歌?杜甫更是把爱民忘我的民族情感溶铸在他的史诗之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如此慷慨悲壮,如此忘我爱民,又怎能不令贪腐者汗颜?

通过古诗文学习,让学生在高尚的民族情感中获得滋养,受到陶冶,无疑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开拓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三)文以载道

古文的说理,大到宇宙自然,小到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无不精辟入理,令人折服。

孔夫子的学生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为“忠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道理就这么简单。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一个字两个字,也许就够你受用一辈子。古圣先贤们所讲的道理,往往就是这样博大精深。苏轼在《赤壁赋》中阐述“物我皆无尽,何羡长江之无穷”,以此表达不怨天尤人,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仍可作为今人的做人准则;“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永远是我们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而孟子的“舍生取义”更是历代英烈的人生标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与“思”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强调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指明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虽然时隔两千多年,但是对当代学子仍有指导意义。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灭亡的原因,岂止是对封建统治者的忠告?当然,王安石所说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也决不可理解成是为失败的宽囿,而应看作是对某种追求过程的享受。

综上观之,我们对古文所阐述的道理,不仅要看作是历代先贤在社会实践中的人生感悟,同时也可视为后学者最可靠的理论指导。

二、古文教学中德育实施的特点

(一)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者的个性体验,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自己的视角,有自己的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做出自己的评价,通过主体的思考与理解,提升自身的欣赏水平和感悟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实施主体性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他们才能成为具有主体精神的人,我们也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适应语文课程改革的趋势。文言文课堂教学应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而发展个性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就意味着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情感体验去解读作品,对作品不确定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地思考和探索,多角度地观察,注重将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去发现,发现知识,发现感受,乃至发现自己。走出文言文教学的误区,把传统枯燥的文言文教学转化为以形象化、趣味化为主的文言文教学,无论是教者还是学者,都会因此感到一身轻松。

(二)情感性

古诗文具有明显的抒情性:或用形象的语言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或在具体的描绘景物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和“灵”的性质。紧接着对“陋室”的环境和人进行描写,表明“陋室”不陋,更展示了主人的精神生活风貌。此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层层铺垫,主题十分突出;杜甫《春望》的前四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明写景,实抒情,忧国之情凄凄,思家之心切切。可见古诗文中无处不情感。《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概括了诗歌的灵魂是情感;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里也说,情感既是诗歌创作的原动力,又是诗歌的主要特点;居易也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古诗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不仅抓住了诗歌的本质特征,而且更有助于完成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三)形象性

古诗文的创作具有明显的形象性特征。如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既借助春风、梨花、胡乐、冰雪等形象进行正面烘托渲染,又借助狐裘不暖、瀚海阑干、愁云惨淡、山回路转进行反面衬托,使全诗情意深蕴,耐人寻味。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整个小令只有二十八个字,却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十个意象,组成了一幅秋郊夕照图,不仅是绝妙的秋景图,而且是绝妙的秋思图,誉之为“秋思之祖”。形象是意象的表象,意象是意境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古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大脑中再造形象,完成一个对美与情的感受、理解与再创造的过程。

三、古文教学中德育实施的方法

古文教学在处理“传授知识”与“渗透德育”的关系时,要坚持“文道统一”,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和感受的教育环境,挖掘古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切实进行道德、理智、美感的渗透教育,通过语言熏陶,形象感染,情感诱发,观念形成等多种途径,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融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一)课前导入中渗透

古文与学生的所处的时代相去甚远。因此,有些文章内容及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课前导入这一环节,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激发情感。如学习《三峡》这一课,课前导入时可以播放了一段表现三峡风光的录像片段,并配上《三峡》一文的配音朗读,让学生陶醉在优美的画面中听完《三峡》的配音朗读。他们一定会被郦道元的优美简捷的文字所折服,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又如讲《送东阳马生序》时,让学生先学习课文后的附文,在对宋濂有了初步了解后,以一问引入课文“这样一个勤学苦练、执着坚强的大學士,他会以怎样的真诚、什么样的方式来劝勉同乡后生——马生呢?”这样的引入便于学生进入文本,理解宋濂青少年时期何以能为求学历经千辛万苦,感受宋濂的执着。

(二)作者生平介绍中渗透

语文课本中许多古文的作者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高尚气节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如学习《过零丁洋》时,老师可先向学生介绍作者文天祥:“他是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元军南侵,他浴血奋战,被俘不屈,终遭杀害,时年47岁。”学生在学习时更能体会作者为祖国为民族而视死如归的大义大勇。学习《陈涉世家》时,可先让学生了解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巨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以此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奋发图强,成就自我。

(三)通过典型形象渗透

如《夸父逐日》中的夸父是位英勇无比的神奇人物,他向太阳挑战,与太阳竞跑。夸父这一传奇形象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夸父逐日的故事已化成一种英勇顽强、奋斗不屈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世代炎黄子孙。又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歌颂君子的高洁品格和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者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古文中众多优秀的形象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猜你喜欢
古文教学渗透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小虚词大学问重夯实促品味
初中语文古文教学的几点方法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古文教学中应该如何使用留白法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古文的教学策略研讨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