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变革条件下网络组织治理与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2015网络治理与商业模式创新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7-04-13 02:52娜,刘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商业模式研究企业

王 娜,刘 文

(湖北大学 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多元变革条件下网络组织治理与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2015网络治理与商业模式创新研讨会”会议综述

王 娜,刘 文

(湖北大学 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针对“2015网络治理与商业模式创新研讨会”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综述,这些观点涉及社交网络治理与商业模式变革,商业模式创新与跨国并购,网络治理与开放式创新,互联网治理思路等。反映了国内学者围绕网络组织的形成与运行、商业模式的新一轮创新等问题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网络治理;商业模式创新;会议综述

2015年5月16日~17日,“2015网络治理与商业模式创新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召开。此次会议由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山西省管理科学学会主办。会议提交学术论文39篇,来自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湖北大学等单位的70多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开幕式由山西财经大学赵国浩教授主持,山西财经大学马培生教授致辞。会议由专题报告会、分组报告会、分会场总结报告以及优秀论文颁奖四大块组成。

专题报告会分两个时段:第一时段,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院长兼天津财经大学李维安教授做《自组织与网络治理》特邀报告,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彭正银教授做《网络外部性下的微信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研究》的主题报告,西南财经大学工业经济研究所罗珉教授做《组织知识治理的思路》主题报告;第二阶段,西安理工大学党兴华教授做《技术创新网络治理研究:基于知识权力的视角》主题报告,南开大学商学院林润辉教授做《互联网治理:全球与未来观点》主题报告,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谢洪明教授做《互联网+时代的战略管理》主题报告。专题报告会分别由西安理工大学党兴华教授和西南财经大学工业经济研究所罗珉教授主持。

分组报告会设三个会场,分别由南开大学商学院林润辉教授、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副院长谢洪明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杜海峰教授主持,并由曲亮、吴兴民、贾建峰、张建宇、马建文、谢永平等作重点评论。

一、社交网络治理与商业模式变革

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彭正银教授的《网络外部性对移动社交软件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微信为例》的主题报告,研究了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大大改变人们获取和交流信息方式的背景下,结合理性行为理论、技术接收模型、期望确认模型和信息系统用户持续使用理论,构建了网络外部性对移动社交软件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研究的模型和假设,并通过对微信用户群体的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发现,网络规模与互补性对感知网络互动的三个维度存在显著性影响。其中,连接性与用户对系统的信任存在显著性关系,用户对系统的信任对其持续使用意愿存在显著性影响,同时,用户对系统的信任在用户感知的控制性、连接性和响应性与用户持续使用意愿之间均起互补性的中介作用。因此,他认为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可以通过协调并发展系统功能来提升用户互动感知;利用网络外部性策略,来拓展用户资源;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寻求多方和谐发展;扩大连接黏性,从而赢取用户信任等方面进行平台管理。

林煜恩等交流的论文《博彩行为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中国实证》,研究了博彩行为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并纳入偏态系数与套利风险的交互项来检验博彩行为对资本结构的影响,采用市场模型下报酬率残差的标准差、股票价格、交易量等五种套利风险与偏态交互作用来检验偏态系数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偏态系数越高,未来的负债比率越低;偏态系数越高,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股票价格越低,交易量越大,套利风险越小,正向影响负债比率,公司的高管人员将会采取举债融资,符合择时理论①。

孟韬,林晓敏提交的论文《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众筹参与动机及运行机制探析》,根据众筹模式的理论内涵,对众筹模式的参与动机及运行机制进行了剖析。他们的研究表明,筹资者可以通过针对信用体系较差的问题,尽量披露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丰富回报模式和谨慎选择众筹融资平台;众筹平台可以通过吸引知名企业或投资人加入投资项目,完善网站社交功能和完善筛选机制等方面来开展相关管理方面的工作②。

王广新等交流的论文《基于情感分析的新浪新闻对大学生社会影响研究》,探索了以新浪新闻为代表的网络新闻对大学生的社会影响,并应用情感分析技术和问卷调查的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新闻标题的负性情感倾向大于正性情感倾向,反映出当前社会网络新闻在内容选择上的庸俗、低趣味倾向,映射出网络新闻“把关人”的失责现象③。

崔晓燕,李耀垲在论文《企业高管个人微博营销对粉丝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研究》中分析了企业高管个人微博营销对粉丝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工作相关度、语言个性对认知要素均有积极影响,其作用依次递减;生活相关度、活跃度、工作相关度对认知要素均有积极影响,其作用依次递减;工作相关度、活跃度、语言个性对意向要素均有积极影响,其作用依次递减④。

邱玉霞,贾文鹤交流的论文《网络组织治理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通过太原不锈钢园区、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侯马经济开发区三大网络的问卷搜集,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治理环境、治理机制、治理结构、治理绩效对网络组织治理风险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治理环境与治理风险正相关;治理结构与治理风险正相关;治理机制与治理风险负相关;治理绩效与治理风险负相关⑤。

李云鹤,唐丽艳提交的论文《在孵企业的商业网络与商业模式的耦合关系研究》从主题、主体、内容与结构四个方面分析了在孵企业商业网络与商业模式的耦合关系。他们的研究表明,在孵企业可以依据自身商业模式的设定,建立相应的商业网络;亦可以根据现有商业网络的特性,进行商业模式的调整,以促进商业网络与商业模式间的适配度与耦合效益,从而充分利用商业模式的导向作用与商业网络内的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有效性,进而促进在孵企业的发展⑥。

由上可见,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应用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企业的价值创造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并呈现出新的特征与规律。与会学者们分别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探讨,并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如何有效地对社交网络进行治理与商业模式变革,仍然是后续需要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的方向。

二、商业模式创新与跨国并购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谢洪明教授做了《互联网+时代的战略管理》的主题报告,他在详细分析互联网时代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小米模式和脐橙发展模式提出,当前的互联网时代是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相并行的一种趋势。

骆守俭,虞雅琳在论文《创业导向、知识创造过程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中基于知识创造过程(SECI)的视角对创业导向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他们在问卷调查收集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知识创造过程外部化、综合化、内部化维度均在创业导向和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起到了明显的中介作用,而社会化维度没有相应的中介作用⑦。

杨蕙馨等在论文《技术创新、技术标准化与市场结构:理论与实证——基于1985~2012年“中国电子信息企业百强”数据》的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和技术标准化是市场集中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新技术地出现在初期对现有市场结构冲击较大,但实力强大的优势企业很快适应并迅速发挥其研发能力,技术标准化将强化优势企业的市场地位,形成“强者愈强”的局面;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之间互为因果,丰富的技术专利成果为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提供更大选择空间,而技术标准化的加强会减少重复性技术研发活动,且能加速研发成果扩散传播,有助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技术突破⑧。

王娜在论文《平台型企业商业模式构成要素:以银行卡市场为例》中运用双边市场理论,构建了平台型企业的定价模型及回归方程,并运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14家银行2001~2013年的实际运营数据,对构建的模型和方程进行了实证检验。她的研究发现,在双边市场的环境下,平台企业对消费者(买方)和商户(卖方)的定价影响因素存在很大的差异。平台型企业在构建商业模式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买方边的需求价格弹性、产品(服务)差异化程度、成本、相对方接入数量;卖方边的网络外部性强度、需求价格弹性、市场份额⑨。

黄晓芬,马彩凤在论文《企业跨界战略意图、维度重构与商业模式研究述评》中,通过对企业跨界经营的战略意图、维度和商业模式的研究综述,指出企业跨界从战略方向上实现价值多元化、探索企业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共存、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维持生存求发展,最终实现行为与结果的共享。企业的战略意图与商业模式是相互交融的、维度在二者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商业模式具有根据环境而变动的动态性,基于三者的关系,构架企业跨界的商业模式框架图。

张建宇在论文《企业探索性创新与开发性创新的资源基础及其匹配性研究》中发现,知识性资源有利于探索性创新、财产性资源有利于开发性创新。同时,无论什么资源,只要企业加强互补性就有利于开发性创新;而知识性资源强化了互补性之后会使其对探索性创新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实践中企业应针对其拥有的资源基础来选择不同的创新形式,或者根据自己的创新战略方向来获取不同形式的资源。

袁庆宏,董梁在论文《新兴组织场域中行业协会的制度创业机制研究——以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为例》中基于组织场域和制度创业的相关理论,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公开的连续12年序列二手资料进行分析,并提炼出了行业协会的制度创业行为机制模型。他们的研究表明,新兴场域中关键制度创业者的角色主要由占据场域主导位置的行动者承担,而主导位置由管制性机构占据的可能性更大;行业协会通过聚集场域资源、制度监督等制度创业行为以及与利益相关者的持续互动建立并推广新制度,推动场域制度逻辑的建立,来提高制度化水平。

张鲁秀,张玉明交流的论文《中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云创新”模式研究》,论述了云创新模式与中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契合性。他们的研究表明,通过云创新模式,中国企业能够突破自身创新能力与抗风险能力薄弱的束缚,打破国外低碳基础封锁壁垒,有效推进低碳技术创新实践。

谢洪明等提交的论文《中国制造企业海外并购后的知识转移与协同创新模型——跨越制度障碍与文化障碍》,通过对联想集团、吉利控股和卧龙电气三家来自不同制造业且海外并购较为成功企业的并购整合分析,构建了中国制造企业海外并购后跨越制度与文化障碍的知识转移与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他们的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企业海外并购后更应该在双方共同构建的新平台上,通过知识或者技术的增量来盘活存量,通过共同创造引导知识转移,通过协同创新相互同化技术体系和运作体系,逐步实现海外并购的战略目标。

自Schumpeter(1934)从创新改革过程视角对资本的分析将创新分为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新的供应渠道、开发新的市场以及新的业务组织方式这5种类型以来,对各个领域创新的分析和研究成为理论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我国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由上可见,与会学者们分别对我国企业在新情境下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为后续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以及跨国并购等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网络治理与开放式创新

西安理工大学党兴华教授做了《技术创新网络治理研究:基于知识权力的视角》的主题报告,他在分析技术创新网络治理的特点以及当前我国网络相关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基于知识权力视角从技术创新网络知识权力测度与影响因素、技术创新网络知识权力的演化对技术创新网络治理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技术创新网络是以知识资源依赖为基础的关系合作网络,同时技术创新网络组织间存在权力依赖关系,网络治理的本质是基于知识权力的关系治理。

南开大学商学院林润辉教授做了《互联网治理:全球与未来观点》的主题报告,他认为未来的互联网治理需要结合治理机构、企业作用和用户参与等多方的力量,而改善治理需要从制度创新入手,同时技术创新也可以推动制度创新,而互联网作为技术也在推动各种制度的演进。

常红锦,党兴华交流的论文《创新网络惯例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信任与承诺的中介作用》,通过调查国内的291家样本企业,实证研究了创新网络惯例不同维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他们的研究表明在创新网络中,组织间合作创新行为默契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创新网络规范共识对企业创新绩效起正向影响作用;组织间信任在创新网络惯例与企业创新绩效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组织间关系承诺在创新网络惯例与企业创新绩效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吉迎东,孙国强交流了论文《创新网络中权力分布对网络治理多维影响效应研究》,他们以创新网络中权力关系为视角,对创新网络权力分布类型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创新网络“多维耦合关系——权力互动——协同”的治理过程,基于此建立了权力分布对交易治理、关系治理、知识治理三个维度影响效应的概念模型。

范建红提交了论文《董事会社会资本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董事会权力的调节效应》,利用166家上市公司的二手数据,研究了董事会社会资本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以及董事会四种权力对社会资本影响研发投入的调节效应。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网络嵌入负向影响企业研发投入,董事会结构性权力增强了这一负向影响,而专家性权力和声望性权力降低了这一负向影响,股权性权力对这一负向影响不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董事会政治关联正向影响企业研发投入,董事会股权性权力、专家性权力和声望性权力分别增强了这一正向影响,结构性权力对这一正向影响不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他们认为,对于动态环境下的企业研发投入而言,董事会结构性权力对董事会社会资本是“负向加强型”权力,股权性权力是“正向加强型”权力,专家性权力和声望性权力均是“积极型权力”。

赵文等的论文《基于Netlogo仿真模拟的网络组织治理结构与治理绩效的关系研究》,通过仿真方法研究了网络组织的动态演化规律。他们的研究发现:联系强度与治理绩效正相关,而网络规模和网络集中度与治理绩效呈倒U型关系。此外,随着网络组织的演化,集中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最后,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降低合作门槛会增加整个网络组织的合作绩效,更好地实现共赢。该文以治理逻辑为线索,分析治理结构与治理绩效之间的关系,为网络组织治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孙国强,张慧敏在论文《基于演化经济增长理论的网络组织及其优势分析》中在系统分析网络组织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应用经济增长理论对网络组织进行探源,并结合演化增长理论对网络组织的经济优势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网络租金的来源。

曲亮等提交了论文《梯度网络嵌入视角下民营企业独立董事作用机理分析》,他们的研究发现:民营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没有发挥预期的价值,甚至相反的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由于个体能力和资源的差异性,独立董事能力与企业需求的匹配性,能够真正实现完全内网嵌入的人员属于少数人群;独立董事并不是以多取胜,个人能力对于企业价值而言更具有价值。该研究支持了“独立董事失效”的论断,是因为只有个别高质量独立董事能够有效嵌入企业内网,真正地实现其功能价值,但是事实上在数量上处于优势的“南郭先生”稀释了其效力,使其隐藏在数据背后。

邱玉霞,任梦提交的论文《网络组织风险多阶段传导模式研究》将网络组织风险传导分为链条式、辐射式以及集中式,并引入时间变量,运用泛函分析方法,推演出多阶段风险传导模式,捕获各风险传导的特征,建立传导的数学模型,为网络组织风险的有效防范与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可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逐渐普及与广泛应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术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网络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逐渐兴起。与会学者们分别对网络治理的绩效、影响因素以及网络组织风险的生成机理与传导机制等问题进行了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为后续网络治理与开放式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互联网治理思路

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院长兼天津财经大学校长李维安教授做《自组织与网络治理》特邀报告,他在详细分析自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自组织对网络治理的重要作用。并指出,自组织的自主性,降低了代理成本;自组织的平等性,弱化了治理链条上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自组织的原子化,强化了治理风险。因此,网络治理需要以疏导为主,驱动利益相关者做出承诺;主动披露信息,加强投资者关系互动;并利用网络技术手段精准治理,防范治理风险。

西南财经大学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罗珉教授做了《组织知识治理的思路》主题报告,他在全面阐述知识治理概念的基础上,指出交易治理的“信息不对称”与知识治理视角的“知识不对称”的主要区别,在于“知识”本身被赋予“心智模式”和“认知”的意义,而认知则是指对“信息”的知觉、诠释、意会和价值判断,并提出了流程设计观和情景组合观这两种知识治理的思路。他强调,情景组合观强调知识治理模式的选择与建构要受到组织的环境、内部权力结构、制度和组织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流程设计观是把组织作为现存事物的存在,它是事物内部及其与外部按照一定结构与功能关系构成的方法和体系。组织化及其结果可以分为“自组织”和“被组织”两种方式。因此,对情境变量的考虑是未来知识治理视角研究应给予关注的焦点问题。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两位教授的主题报告为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治理方法和思路指明了方向。

五、结语

本文在全面综述“2015网络治理与商业模式创新研讨会”的专题报告会以及分会场报告会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当前国内对网络治理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分成社交网络治理与商业模式变革,商业模式创新与跨国并购,网络治理与开放式创新,互联网治理思路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对主要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进行了评述,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 释:

① 林煜恩,郑家兴,浦合信,林立婷,池祥萱.博彩行为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中国实证[Z].2015网络治理与商业模式创新研讨会,山西:太原,2015.

② 孟 韬,林晓敏.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众筹参与动机及运行机制探析[Z].2015网络治理与商业模式创新研讨会,山西:太原,2015.

③ 王广新,崔诗琦,金沙沙,陈 馨.基于情感分析的新浪新闻对大学生社会影响研究[Z].2015网络治理与商业模式创新研讨会,山西:太原,2015.

④ 崔晓燕,李耀垲.企业高管个人微博营销对粉丝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研究[Z].2015网络治理与商业模式创新研讨会,山西:太原,2015.

⑤ 邱玉霞,贾文鹤.网络组织治理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Z].2015网络治理与商业模式创新研讨会,山西:太原,2015.

⑥ 李云鹤,唐丽艳.在孵企业的商业网络与商业模式的耦合关系研究[Z].2015网络治理与商业模式创新研讨会,山西:太原,2015.

⑦ 骆守俭,虞雅琳.创业导向、知识创造过程与新产品开发绩效[Z].2015网络治理与商业模式创新研讨会,山西:太原,2015.

⑧ 杨蕙馨,王 硕,王 军.技术创新、技术标准化与市场结构:理论与实证[Z].2015网络治理与商业模式创新研讨会,山西:太原,2015.

⑨ 王 娜.平台型企业商业模式构成要素:以银行卡市场为例[Z].2015网络治理与商业模式创新研讨会,山西:太原,2015.

[责任编辑 乐 知]

2017-02-11

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15CGL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 娜(1983-),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战略管理和管理理论的研究;刘 文(1993- ),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战略管理和管理学理论的研究。

F722;F203

A

1671-8127(2017)04-0049-05

猜你喜欢
商业模式研究企业
企业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企业
企业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商业模式从0到N
从星巴克的成功谈商业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