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研究

2017-04-13 08:24刘丹丹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话语语境思政

刘丹丹 康 洁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扬州 225127)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研究

刘丹丹 康 洁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扬州 225127)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教育话语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思政课程以及教育方式都在经受很大的挑战,话语内容与交际方式的影响着思政教育成效。鉴于此,新媒体时代的思政教育,应结合大学生的时代性特征和意识形态特征,通过构筑多元话语体系、构建多方互动的话语对话机制、加强对话思维的创新和提高师生话语对话素养等措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新媒体语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

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是运用话语进行理论性的说教教育,所以话语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中介。话语权决定着教育的基本方向和基本内容,因此话语变革将会成为影响高校思政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原有的思政教育系统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话语在大学生群体当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不断下降,所以开展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话语变革的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话语困境

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传统载体,具有内容固定、语境晦涩、话语严肃、趣味性差等特点,而新媒体话语则集开放性、灵活性、趣味性等新时代特征于一体,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潜在需求,这就在无形中扩大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话语差异,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困境。[1]

1.1 传统话语内容脱离大学生生活实际

由于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是依赖于思政类教材,所以理论性比较强,但是实践性不足,致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显著的文件性、权力性和政治性特征,没有很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接触新事物、新思想的途径日趋多元化,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和个性化素质之间的差异性在不断增强,如果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始终坚持传统的话语方式和教育内容,只会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加封闭,最终形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封闭话语体系,这显然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甚至导致学生对传统话语内容的反感,不利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积极弘扬,甚至会限制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发展,最终影响教育的成效。

1.2 传统话语方式影响教育互动

无论在何种语境下,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需要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并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的人际关系。但是目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依然是传统的教师进行单向性的知识灌输的形式,教师仍然在教育权利话语体系中占据着主导性地位,学生通常只会被动的学习与接受,因此学生的话语权利容易被剥夺,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压制了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情感。[2]同时,由于教师的教育方式过于单调化、教条化和枯燥化,所以话语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会显得苍白无力,尤其是相比于新媒体语境下的教育沟通方式和互动形式,传统话语方式不利于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进而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新媒体语境下的开放性和虚拟性,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交际环境,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思政教育活动更具活力,这显然是传统话语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1.3 传统话语语境影响教育创新

语境是话语存在的基础,是话语生成、交往、发展的重要背景。[3]而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话语语境在新媒体时代显然缺乏足够的适应力,很多学生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缺乏时代气息和吸引力,所以迫切需要进行传统话语语境的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时代精神的浓缩,也必须植根于特定的社会现实境遇之中。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语境,必须突破长期起来所形成的传统思维,要敢于创新话语内容与教育方式,从过去刻板、呆滞、严肃的教育方式中解放出来,敢于加强教育创新,更好的满足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的学习需求和话语表达诉求,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主动意识,这样才能有效摆脱传统话语语境的限制。[4]

2.新媒体语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变革策略

针对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只有加强教育话语变革力度,更好的贴近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的现实学习需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内容、方式、手段等多个环节的创新,才能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2.1 构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多元话语体系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主要是以德育教育为目标的,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面向学生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因此,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经常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高校教师要有意识的加强生活化教育,积极构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多元话语体系。尤其是在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及时和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意识形态。所以教师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案时,要在认真调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详细制定差异化的话语教育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针对性。一方面,高校教师要善于结合新媒体的优势功能和特征,搜集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将其与教材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实现教育内容的优化、提炼和整理,使其能够更好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及时充实到现有的教育话语体系当中来。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重视传统话语内容与新媒体话语内容的融合、创新,在思政教育内容体系当中不断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思政教育活动的苍白无力和枯燥范围,让大学生边学习、边体验的过程中,增进对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最终形成积极正确的个人情感和价值观念。

2.2 构建适合多方互动的话语对话机制

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下,由于教师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绝对权威,所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方对话机制并未有效建立,尤其是在讲授思政理论课时,单向灌输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加枯燥,学生在思想课堂学习中常常处于尴尬的从属的境地。而在新媒体语境环境下,话语语境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的话语权在不断增多,多方互动更具便利性,这为多方互动对话机制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首先,高校思政教师要利用新媒体的对话优势,积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话语氛围,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改变过去教师居高临下、以自我为主的说教方式,要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充分尊重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话语表达权力,从而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其次,教师在思政教育活动中应当积极融入个人情感,加强情感因素在教育活动中的激励与引导作用,这样学生才可能积极参与到多方话语对话机制中来。现在的“90”和“00”后的大学生情感丰富、思维活跃、个性化特点比较强,教师只有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的基础上,重视情感因素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多方互动话语对话机制,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主动理解和积极认可教师的授课内容,并在多方讨论、思考与互动中最终将话语对话内容内化为个人的知识和情感。

2.3 加强新媒体语境话语对话思维的创新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动,不仅当前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今后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出现新的需求和变化,因此为了适应新媒体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要求、新挑战,教育工作者要更加注重教育方案的系统性、创新性和实效性,要通过对话思维的创新来指导和支撑新型教育对话手段,并最终逐步构建多元化、多角度、立体化的对话思维机制。首先,高校思政教师要重视话语对话工具的创新,即在教学与沟通实践中多应用微博、微信、QQ群等新型对话手段,借助互联网思维来实现新媒体语境下传统思政教育活动的创新,同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对学生的网络对话行为进行有效监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高校的思政教育活动,要重视理论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融合,并积极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如思政教育与计算机网络课程、职业道德课程、心理健康课程、法律基础课程的融合,可以有效避免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机械性,有效丰富思政教育的载体。再次,高校的思政教育活动,要加强实践教育思维的运用,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比及时将学习体验、学生成果和成绩范围等信息通过新媒体手段进行共享,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实践力、鉴别力,丰富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学习体验和对话体验。

2.4 提高新媒体语境下师生话语对话素养

新媒体语境下的话语变革需求,不仅需要施教者积极完善自身的信息化能力和水平,还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信息化素质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生间的话语对话,需要双方都能够更好的驾驭和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在新媒体语境下增强话语自觉意识,提高对话效率,所以高校要主动为教师和学生创设良好的信息化素质教育氛围,让他们懂得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中趋利避害。同时,由于大学生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个性化差异比较大,而且话语对话情感比较敏感,所以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统一、单向的对话机制,要在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思想、行为状况等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然后结合他们不同的表达素养和情感期待制定话语对话方案,以此来体现对教育对象的充分尊重。再次,思政教师必须对自身的话语对话职责进行准确定位,要注重信息传播交流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话语对话的中心和主体,个人在话语表达上则是更好的发挥引导职能,这样的师生话语对话才会更加真诚与有效。

3.结语

总之,在新媒体语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会面临很多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思政教育手段与载体需要加强创新和转变,通过思政教育话语的有效变革,积极搭建的新的教育平台,促进教育资源与信息传播的双向流动性、趣味性、互动性与及时性,然后通过有效的新媒体监管和话语表达路径的拓展,进一步凸显当代大学生在思政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不断提升。

[1]毕红梅,付林溪.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05).

[2]黄中岩,熊韵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之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3]周炯.论微时代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03).

[4]王东阳,胡德平.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微语言”转向[J].思想理论教育,2015,(07).

G641

A

2095-7327(2017)-12-0037-02

本文系2016年度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课题培育项目(2016xjrw024)研究成果。

刘丹丹(1982.11—),女,山东烟台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

康洁(1968.10—),女,上海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话语语境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