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2017-04-21 03:50邹洪伟
文教资料 2017年4期
关键词:心理契约学生管理高校

邹洪伟

摘 要: 心理契约作为管理心理学的一个范畴,可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将心理契约理论引入学生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突出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更强调学生管理工作“以人为本”的时代特性。从心理学和管理学的角度丰富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论,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刚柔并济,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和大学生的有效沟通,用无形的契约方式促进有效管理。

关键词: 心理契约 高校 学生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受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体现出了柔性管理的特点,人文关怀、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等概念被相继提出,同时期望、激励等心理学理论开始应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将心理契约理论引入学生管理工作中,是学校主体和学生在公平位置上的沟通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心理契约是指当事人并未通过某种显然的形式,直接而明确地表达意思,但是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使双方相互感知并认可各自的期望,进而形成的一套隐形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1]。

一、运用心理契约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一)创新工作理念,探索学生工作新途径。

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在传统学生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寻求新的视角和探索新的理论。创新性地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大力推进学生管理工作实效性的有力举措。

(二)在教育中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全部活动是为了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不是简单地迎合学生,而是一切工作都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开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2]。高校管理者要与学生建立心理契约,才能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尊重和满足,才能更好地履行心理契约的内容和学生的职责。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法制”的环境,更要让学生享受平等、公正、自由的校园环境。这种优良的校园环境的塑造要靠心理契约实现,使得双方主体有平等的责任和义务,在心理契约的构造过程中,要实现心理契约的内容,还要求双方遵守诚信,友善沟通,才能最终符合双方的期望,顺利完成心理契约。

(三)心理契约式管理是传统学生管理方式的重要补充。

传统的学生管理制度对学生而言常常有“限制”、“惩罚”的嫌疑,高校的目的往往是指导学生学习和成长,鼓励学生在成长的基本轨迹上不断前进。它既是管理工作中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又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激励学生早日成才具有重要的协调和规范作用。但是少数学生对于学生守则、制度通常具有抵触和防备心理,致使一些校纪校规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刚性的制度往往不能适应丰富、快速的新情况,学校制度又不可能朝令夕改,因此学校有必要与学生构建有效的心理契约。制度以外的东西可以通过动态调整实现,在共同目标基础上,发挥心理契约的柔性管理功能,将个人的发展整合到学校的发展之中。

(四)心理契约能使双方互惠互利、共同进步。

心理契约实质上是一个期望形成与满足的过程,这种期望不只是对对方的期望,同时要求自身能够践行契约过程中的义务,心理契约的内容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不断调整,学生和学校管理者都要在契约的践行过程中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自身和对方的需求,若发展方向大致趋同,学校根据学生的期望,提供符合学生期望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最终使得学生理解学校与自己是荣辱与共的,学生在校期间的良好表现,会换来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环境和前途,高校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学生的整体精神风貌会变得更好,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如何构建心理契约视角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一)确定双方合理的期望,正确认识心理契约的双赢性。

心理契约的兑现和完成要靠双方共同维护和遵守,而期望是形成心理契约最基础的内容,因此确定合理的期望,明确自己在心理契约中的责任和义务是顺利完成心理契约的必备条件。这种合理的期望包括学校对自身及学生的期望,以及学生对自身和学校的期望,学校与学生对对方的期望值相对于各自的自我期望来说,过高和过低都不会被对方认同,只有对对方的各项期望与自我期望没有显著差异而被认同的部分,才构成双方心理契约的内容[3]。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畅通沟通途径。

要有畅通沟通的途径,真正解决学生的呼吁与诉求,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才能使得学生管理者不盲目居高临下,不做学生眼中的“独裁者”。契约双方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平等的,学生与学校双方期望应该是相互包容和相容的,这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因此,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分层面(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普通学生)、分年级、分性别吸取来自不同角色的学生的意见,同时要广开言路,设立不同的意见反馈渠道。如开设校长热线、校长邮箱,让学生的意见能够及时反馈给学校的高层管理人員。但有的学生的期望可能与学校存在差异甚至矛盾,对此,学校不应该一味地否定或者排斥,而应该运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加以引导,至少要保证学生的发言权,使得双方期望通过磨合,最终相容[4]。

(三)恰当运用心理暗示技术,保持良好沟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除了通过语言与他人沟通,同时采用非语言技术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可以说,暗示乃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一种基本技能,完全不发出暗示或不受暗示的人在这个社会中是不存在的,差别只体现在暗示技能的高低和对暗示感受程度的强弱上[5]。个体间的非语言沟通,往往通过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实现。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通过暗示技术传递学校管理者的期望,不仅体现在师生间的非语言沟通,同时体现在大学文化的塑造。可以说心理暗示是人际交往和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已经是我们交往和沟通的基本技能。加之,心理契约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它的内隐性,这种内隐性要求双方在建立心理契约的过程中,必须用暗示的技术影响对方,促使对方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

(四)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

根据人本主义理论,教学要顺应人类发展的特点,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认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一样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接纳,在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适时给予激励,哪怕是再微小的改观,也要引起管理者的重视,让他们体会到被关注、被接纳的感觉。因此,高校必须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学校所提倡的,什么是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让学生懂得学校的发展和壮大跟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自己是学校的一分子,学校在为其提供服务的同时,自己也应该履行作为学生的职责。

(五)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学生管理队伍。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特殊的人际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管”人,更要懂得如何“育人”,学生对于学校的期望,实质上是对于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期望,包括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人格魅力、知识水平等。因此对于高校的学生工作管理者来说,要以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和德育为工作核心,将学生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高校人事部门要负责最初的人才甄选工作,对于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有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并定期组织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充分利用职称评定、知识竞赛、职业能力比赛、奖罚机制等手段,提升学生管理者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学校为了建立合理的心理契约,要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如美丽的校园、明亮的教室、舒适的寝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方便的后勤服务设施等。除了基础生活设施以外,优秀的师资队伍、优良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文化生活、有序的管理等都是学生心理契约中最现实的、最需求的内容。通过软硬件配备,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期望,让学生在寝室文化、社团文化、课堂文化、校园景观、校风校纪等方面深刻感受到学校的培养方向。所以,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对于激励学生成长,砥砺学生进步,维护高校稳定,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生与学生管理工作者形成心理契约的必备外部环境因素。

总之,心理契约是一种情感契约,虽然无形,却比有形契约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影响着双方的相互信任和理解[6]。在教育领域,心理契约是联系教育者和学生的重要纽带,是学校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共同需求,从满足教育主体间的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心理契约的构建,使学校和学生都产生良性发展,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理性化。因此,心理契约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曹威麟,朱仁发,郭江平.心理契约的概念、主体及构建机制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02):132-135.

[2]冯刚.坚持立德树人注重提升质量扎实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1):1-4.

[3]胡忠光,彭春妹,曾小红.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約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98-99.

[4]张立迎.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J].社会广角,2006(2):212-213.

[5]曹威麟,董玉芳,田飞.论心理契约中不可或缺的暗示沟通[J].江淮论坛,2007(02):21-25.

[6]叶琳琳.高校学风建设与学生工作心理契约构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02):72-76.

基金项目:吉林建筑大学城建校级社会科学类项目(批准号:院科字[2015]第023号)。

猜你喜欢
心理契约学生管理高校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班委干部管理及培养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