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二)

2017-04-21 00:04徐婧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8期
关键词:语码转换高职英语教学思辨能力

【摘要】根据第一学期的调研结果,研究者在第二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并在学期结束前对81名学生进行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式,旨在进一步讨论语言、思维和文化的关系,语码转换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研究发现,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调整源语和目标语的转换比例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学习者掌握语言知识,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在不同的立场上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语码转换;思辨能力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院级课题《英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WYWM-16-12。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161-02

一、引言

语码转换在广义上指的是会说两种语言的人能够游刃有余地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Bullock&Toribio,2009)。Gardner-Chloros(2009)认为语码转换指的是会说两种语言的人能够在一段对话或一句话里使用几种语言或方言的能力。即使不少语言学家给出了定义,但必须要指出的是,语码转换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似乎很难了解其全部属性。首先,语码转换可以是几个词的插入,也允许话语的转换。其次,由于受到双语者语言水平和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语码转换的类型或许无法统一。语码转换经常用来填补语言转换时出现的缺口,它可以是语言使用者表明自我身份的途径,说话者达到特殊话语目的的方式等等。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不同的语言,通过语码转换讲解授课内容和学生进行互动,完成教学目标。第一学期通过学生问卷和集中访谈的形式发现学生语言水平和认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英语学习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徐婧,2016)。在接下来的第二学期,研究者经过反思,根据重新制定的教学目标调整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学期结束前对81名学生再次进行调研,本文旨在阐述第二阶段的研究,进一步讨论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语码转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研究设计

Meisel(1989)把语码转换描述成一种语用能力,它可以根据对话者、话题和语境的不同选择使用的语言。Clyne(2003)提出可以采用“transversion”这一术语,它指的是语码转换过程中说话人需要完全转换到另一种语言。通过第一阶段的研究,研究者发现学习者思辨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三个层面(认知、语言和跨文化意识)入手。因此,在第二阶段,研究者重点就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语言水平和跨文化意识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问卷和个人访谈的方式进一步探讨如何使用语码转换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研究问题

1.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调整源语和目标语的转换比例是否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认知水平?

2.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调整源语和目标语的转换比例是否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

3.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调整源语和目标语的转换比例是否能够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

三、研究方法

第二阶段的研究采用的仍然是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本文中,量化研究指的是采用学生问卷的形式,质性研究指的是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样本抽样,然后采用个人访谈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想法并回答研究问题。

(一)数据收集和分析

1.问卷调查

(1)数据统计

此研究的调查对象是2014级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方向)两个班级一共81名学生,问卷一共设计了12道问题,发放给81名在校生,回收81份,在数量上保证了其信度和效度。问卷调查设计好之后首先邀请两名学生对问卷上的每道问题的语言(包括用词、句式和语法)进行前测,测评发现语言上没有歧义,用词准确,句式通顺,没有语法错误。测试结束后,问卷发放给学生作答。

(2)数据分析

第二阶段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码转换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多个角度分析思考问题。79名学习者意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整了源语和目标语的转换比例,并且能够适应这样的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认知水平,两者密不可分。79名学生认为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调整源语和目标语的转换比例可以更好地引导他们分析目标语文本,这既是语言的学习,也是思维的训练。78名学生认为教师通过调整源语和目标语的转换比例可以更好地指导他们学习目标语的语言知识,更好地促进目标语的输入和输出,有助于提高目标语的综合语言水平。69名学习者意识到,教师通过调整源语和目标语的转换比例能够指导他们辩证地分析文本。然而,12名学生认为语码转换和文本分析并没有直接的联系。79名学生认为教师通过调整源语和目标语的转换比例,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增强他们的文化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语言和思维的关系。77名学生认为教师通过调整源语和目标语的转换比例,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从语言和认知的角度思考跨文化交际的意义。78名学生认为教师通过调整源语和目标语的转换比例能够引导他们在回答问题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79名学生认为调整语码转换的比例能够促进思辨能力的培养。

虽然大部分学生肯定了在目标语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调整语码转换的比例能够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但是仍然有少数学生持怀疑态度,认为调整语码转换的比例不会对培养思辨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问卷中的第8题,12名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英语的比例无论是否高于汉语,对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分析没有直接影響。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想法,研究者决定采取个人访谈的方式获取信息,试图解答语码转换如何从语言层面、认知水平和跨文化意识三个方面培养外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

2.个人访谈

(1)数据统计

接受个人访谈的对象是从完成问卷调查的81名学生中筛选出来的。两个班级一共选出了18名学生参与访谈。筛选的标准和条件主要是根据他们在问卷调查中的作答情况决定的。挑选出来参加访谈的A班学生共有12名,其中男生1名,女生11名。挑选出来参加访谈的B班学生共有6名,其中男生2名,女生4名。他们性格不同,成长环境不同,英语语言水平不同但差距不大。

(2)数据分析

通过对个人访谈内容的整理和分析发现以下三个突出问题:

①学生认为两种语言的转换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没有直接联系;

②学生认为个人思维方式影响思辨能力;

③学生提出语言知识的学习始终是他们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阶段的调研结果表明语码转换可以促进目标语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思辨能力的培养(徐婧,2016)。研究者在第二阶段的研究过程中调整了源语和目标语的转换比例,绝大多数学生意识到了这一调整,他们同意这样的调整有助于目标语的学习,能够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了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在认知、语言和跨文化层面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然而,针对个别学生持有的怀疑态度,实际上是他们对语言、思维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认识的反映。关于语言是什么的问题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原因主要在于语言的动态性和复杂性。我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代表一种社会行为。语言的转换不仅是语言结构形式的转换,更是语言承载的思维和文化的转换。近些年国内提出要在外语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关于如何培养外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的讨论不少,然而,大多数学习者认为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仍然是重点,无法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内涵仍然是难点。

三、讨论和建议

根据第一阶段的调研结果,研究者在第二阶段调整了教学目标,改进了教学方法,绝大多数研究对象肯定了教师通过调整课堂语码转换的比例能够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在第二学期结束前,通过问卷和个人访谈的方式回答了第二阶段的三个研究问题。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调整源语和目标语的转换比例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主要体现在:大多數学生在进行文本分析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看问题,思考不同作者代表的不同立场,站在不同的立场发表不同的观点。在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辩证思考文本的问题时,大多数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有意识地跳出固有思维模式。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调整源语和目标语的转换比例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包括源语(汉语)和目标语(英语)。语码转换是语言应用能力的反映,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的使用能够影响思维方式的转变。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当输入语言是源语时,源语和源语思维互动;当输入语言是目标语时,目标语刺激源语思维,如果源语思维接受目标语,思维方式可能发生改变,假如源语思维拒绝目标语,思维方式可能不会改变。当输入语言和输出语言都是源语时,可以推断出思维方式没有改变,不会促进目标语的学习。当输入语言和输出语言都是目标语时,思维方式可能没有改变,在特定语境下能够促进目标语的学习。当输入语言和输出语言不一致时,或者输入语言和输出语言过程中存在两种语言的转换,思维方式发生转换的可能性大于输入语言和输出语言一致的情况。在讲解目标语语言知识的时候,适当地应用语码转换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习者掌握目标语,但必须考虑语码转换的语法规则和社会语用条件。语码转换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发的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它同时影响到两种语言结构。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用语使用目标语,分别在长句、短句范围内以单词、短语或者整句的形式插入源语,反之亦然。不同的语境会影响语码转换的类型和频率,例如:对话话题,对话参与者,环境和情感因素等。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调整源语和目标语的转换比例能够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例如,英语词汇有文化涵义,教师在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时应用语码转换能够激活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和经历,有助于学习者加强文化意识。Gumperz(1982)提出语码转换更多地是依赖非语言所能表达的相互交流,因此,它是封闭的社交环境下的交际惯例。从这个意义上看,具有相似群体文化背景但存在个体文化差异的个人交流能够通过语码转换增强其跨文化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世界重新发现自我和认识自身文化。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公民需要具备思辨能力,它体现在认知水平的提高,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跨文化意识的增强,这应该是一个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过程。Poplack(1980)在他写的文章中提到了平衡双语的问题,我认为可以借鉴到外语教师如何调整源语和目标语的转换比例达到平衡。具备双语交际能力的个体能够进行双语语码转换,当目标语能力没有达到熟练转换的要求时,个体只能进行有限的语码转换。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平衡源语和目标语是教师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它关系到教师的认知水平、语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发展可以就教师个人如何认识双语能力和平衡双语进行调研,或许在语码转换对思辨能力的研究和实践中会有新的发现。

参考文献:

[1]Bullock,B. & A. Toribio (2009).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Linguistic Codeswitching.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Clyne,M. (2003). Dynamics of Language Contact:English and immigrant language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Gardner-Chloros,P. (2009) Code-switching.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Gumperz,J. (1982) Social Network and Language Shift. In J. Gumperz (ed.) Discourse Strategie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Meisel,J. M. 1989. Early Differentiation of Languages in Bilingual Children. In Hyltenstam & Obler,1989,13-41

[6]Poplack,S. (1980). Sometimes Ill start a sentence in English y termino en espanol:toward a typology of code-switching. Linguistics,18,581-618

猜你喜欢
语码转换高职英语教学思辨能力
顺应模式指导下的教师语码转换在词汇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浅谈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研究
初探交际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原声电影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辅助功能分析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