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文本,让阅读走向深入

2017-05-04 06:40梁大窍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4期
关键词:深入文本阅读教学

梁大窍

[摘 要]追问作为提问的一种方式,可以运用于对文本的教学中。通过对文本中的用词、人物形象以及表达方式的追问,能使学生的阅读真正走向深入。

[关键词]阅读教学;追问;文本;深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50-01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载体,而且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站在语用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对文本进行追问。这种追问,不同于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以后的简单追问,而是指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自主的、发自内心地对文本的理解与掌握。那么,追问文本该从何入手呢?

一、追问文本的用词特点

字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入手,追问文本的用词特点。如此一来,通过对文本中重点词语的解析和学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定然会更加深刻。

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主要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那声音山崩地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追问:“这段话描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学生会发现,这段话在用词上非常有特点,作者主要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成语,并采取比喻的方法来描写潮来临时的情景,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给人一种非常真切的感觉。这样,通过对文本中用词的追问,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仅更近了一层,而且对如何准确地用词语来提高自己文章的表达效果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真正习得文本内容的精髓,教师主要采取了对文本中的用词特点进行追问的方式。如此一来,学生对词语就会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还能逐渐学会迁移运用,从而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语言鉴赏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追问文本的人物形象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都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情感的。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为课文增添色彩,还可以向学生传递人物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追问,从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教育。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一课时,对于一个历史故事来说,通过学习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还要让学生了解其所要表现的思想主题。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围绕着故事的主人公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并让学生想想:“晏子是怎样一个人,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读课文,对晏子这个人物形象进行追问。在追问中,学生明白了课文主要通过“让钻狗洞—齐国无人—齐国盗贼”等事例中晏子不卑不亢、随机应变的各种语言以及行为的描写,充分表现了晏子临阵不乱、不惧大国、不畏强暴、机智过人、善于辞令、博学多才的品质,以及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如此一来,在追问中,学生对晏子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推动了深层阅读。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追问。这样教学,学生不仅对文本中人物的形象有了深入的了解与认识,而且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追问文本的表达方式

不同的文章,其表达方式不一样,由此产生的表达效果也不尽相同。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表达方式进行追问,让学生明白文章是如何进行描写的,以促进学生对文章所流露出的情感的理解。

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翠鸟》一课,主要描写了翠鸟的外形以及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教學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课文,并说说自己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喜欢。以课文第一段为例,作者主要对翠鸟的外形进行了描写。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追问,并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以后有什么收获。学生在追问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表达可以使文章的条理更清楚,读者读了以后也会更明白。如此一来,在追问中,学生不仅收获了阅读方法,也为今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在关于翠鸟外形描写的学习上,教师主要采取了对文本的表达方式进行追问的方法。如此一来,在追问中,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文本的表达方式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为他们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不能光注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追问,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阅读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真正走向深入。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深入文本阅读教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在朗朗书声中学习语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