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借物喻人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2017-05-04 09:26胡国英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4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文本

胡国英

[摘 要]借物喻人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时,教师要引导學生梳理文章的表达线索、认知描述的事物、走进人物内心,从而让学生体悟感知文本的思想内涵,掌握文本的表达特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借物喻人;教学策略;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70-01

借物喻人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作者借助与人物有着共性的事物进行描写,从侧面烘托人物的思想品质。这种手法在小学中高段课文中常见,其中《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就是其典型的代表。借物喻人的课文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特质?教师该如何教学借物喻人类文本呢?笔者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梳理表达线索:引发疑惑唤醒情感期待

借物喻人类文本不会对事物或者人物的特点进行全面描述,而是紧扣人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开掘出彼此相通的一条情感主线。只有紧扣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之初,教师组织学生复习课文1~3自然段,引领他们准确把握课文内在的情感之源:“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并引领学生顺应作者的表达脉络,深入感知:宋庆龄为什么会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在学生的认知期待被充分激活之后,教师进行引导: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文字来到这两棵樟树之下,仔细观赏这两棵樟树,请大家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的4~5两个自然段。

这一板块的教学,突显两个层次:首先,引领学生依循着语言探寻文本的情感之源,在浓郁的情感体验中把握文本解读的核心密码,逐步深入到文本的内核之中;其次,引领学生紧扣文本内容,促进学生对课文4~5两个自然段进行整体感知,从而开启学生的阅读、感悟之旅。

二、认知一种事物:依托语言感知事物特质

要想依物识人,就要把握樟树特点。只有把握事物的外形特点和内在品质,学生才能借助语言实现与文本人物的深度对话。

如,在教学课文第4自然段时,教师先提出问题:“站在这两棵樟树下,你觉得它们怎么样?”借助极具开放性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随后,教师紧扣“四季常青”一词,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揣摩、品味:对“树叶稠密”进行画面联想;对“伸得远远的”进行动态描绘;对“绿得发亮”进行审美体验。这样教学,使学生形成樟树生命蓬勃、四季常青的初步印象,从外形的视角解构宋庆龄“舍不得”的情感缘由。最后,教师借助“无论……还是……”这一言语形式,让学生进行训练:(出示)

无论是 ,还是 ,这两棵樟树总是蓬蓬勃勃。

将语言表达与思维训练进行有效结合,使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从表面向内在逐步深入。教师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为了打开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随后进行的意蕴开掘、画面拓展、朗读体验等,不断深化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最后,教师借助语言形式进行表达训练,为学生深入感知樟树外形特点和洞察人物特点奠定了基础。

三、走进人物内心:整合联系体悟人物品性

借物喻人作为一种基本的表达策略,突显人物品性才是真正目的。因此,在体验情感、感知事物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将教学的焦点锁定在文本的人物上,从而让学生真正感知人物的内在品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宋庆龄的两个小故事:《为了中国,你先走》《我不能忘掉祖国》,让他们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并思考宋庆龄与樟树的共性特点。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出示练习题:

宋庆龄永远都保持着对革命的青春热情,就如同樟树 ;宋庆龄满身正气,就如同樟树 ;人们缅怀敬仰宋庆龄的高贵精神,就如同樟树 。

随后,教师顺势引导:“为什么人们在宋庆龄故居里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合影?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出示中外名人盛赞宋庆龄的语言。如,丁玲这样评价:“傲霜斗雪的秋菊,怎能与您的人生相比。几十年来,你一直在风雪中亭亭玉立。”新西兰诗人路易艾黎这样评价:“您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花朵,你的精神永远使人深受鼓舞,让人永远感觉到你的存在。”

对借物喻人文本的教学,不是要将文本中的人和物人为地割裂开来,而是要认识人与物的共同特点,寻找他们之间的联系桥梁。本案例中,教师精心选择了关于宋庆龄的两三件事,帮助学生在樟树与宋庆龄之间建立内在联系,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认识。

总之,借物喻人通过写物来写人,教学时教师要顺应文本的文脉,依循着作者表达之情来体悟感知文本的思想内涵,掌握文本的表达特点,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文本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論《柳毅傳》對前代文本的繼承與轉化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