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宝”爹妈的自我修养

2017-05-11 11:30上海市静安区闸北第三中心小学陈来秀
少先队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蜗牛爱心妈妈

□ 上海市静安区闸北第三中心小学 陈来秀

家庭教育

“慢宝”爹妈的自我修养

□ 上海市静安区闸北第三中心小学 陈来秀

对于家有“慢宝”的爹妈而言,在竞争激烈、快节奏的当下,他们面对更多的挑战,怎样才做到淡定?娃的漫漫求学征途同时也是家长们的坎坷修行路。

爱心妈咪巧治拖拉病

最近一篇“娃又开始磨蹭了?来看看这位超萌爱心妈咪巧治拖拉病!”的微信推文吸引了我。文中的妈妈面对磨蹭到让人跳脚的宝贝,没有河东狮吼,没有撕烂作业本,而是连续4年,每天用一张铅笔盒爱心便条,提醒儿子:为娘借你洪荒之力,加油干吧!朋友们纷纷赞叹这位妈妈有爱、视角独特,也有感叹“我看完表示,我连临摹都hold不住。”“这位妈妈太了不起了,不会画画的我们该怎么办?”而这位妈妈的一句“其实,这于我,是一种自我疗愈和自我救赎。”更让很多家长表示“秒懂”!

当你“以为自己有一个不够完美的小孩”,你会自问:是不是我不够好?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到位?你甚至会看到自己成长过程中曾经被否定的特质和当时的黯然神伤。当你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说气话后,看到他受伤的表情,你嘴里不说心里已经责备了自己千百次……如何才能在这百转千回的情绪里理出思路,控制体内的洪荒之力,让自己接受“不完美”、原谅自己、学会期待并和孩子共同成长?这位妈妈做了很好的示范。

我有幸认识这位超有才的爱心妈咪,她总说自己还没修炼好,也会有控制不住情绪而成为“大吼大叫的妈妈”的时刻,也会为孩子小升初当前、如何顺利进入理想的初中而焦虑。她常常会经历“两个小人在打架”:到底是把孩子的时间全都设定在学习补课上,还是尊重他的特质,让他随心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她会努力传递给孩子乐观、淡定的心态: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别人擅长的你不一定擅长,同样,你所擅长的别人也不一定做得好。在妈妈眼里,你已经在不断进步,这就很好了。我们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就好,其他的事交给老天。

和孩子的互动中,除了这些住进儿子铅笔盒里的爱意满满的便条,她更用行动让孩子安心:妈妈是由衷欣赏我的每一幅创意漫画、每一个奇思妙想,支持我的科技探秘、机器人设计……

终于,孩子“顿悟”了!

蜗牛骑士成长录

身边还有个孩子,寒假里画了一幅画:一名系着安全带的蜗牛骑士(身上写着“I want to be a Super Snail”)骑着一辆带着小马达的以太阳能为动力的滑板车满怀信心地向前驶去。他的车上除了装着一个小闹钟,还配有一个装着地球仪、天文望远镜和图书的小书架。他的新年愿望是:动作快一点、能看更多书。做个小队长!这个新年愿望还被刊登在Shanghai Daily1月23日的静安专版“NEW YEAR MESSAGE”。

用妈妈的话来说:“孺子需要慢慢教,指不定哪天开窍了!”“他心里懂得,但是往往控制不了,其实孩子自己也有难过的。”

记得两年前:妈妈发现孩子在完成家庭作业、整理文具和书包时动作慢,而且是由很多无意义的磨磨蹭蹭导致了这个“慢”。在长达两小时左右的作业时间里,妈妈一遍遍催促他“抓紧点、快一点”,告诉他“抓紧完成作业就可以做你喜欢的事情了”……孩子听着、答应着,但是效果不佳。

在这个环节,妈妈和孩子的认识与理解不在同一个点上:妈妈在看到孩子的磨蹭行为时,想到的是一连串的“糟糕”——这样磨蹭会耽误后面的洗漱、睡眠,睡眠不好会影响次日的课堂听课质量、听课质量不好又会直接影响回家作业的完成……如此恶性循环,最后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甚而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却不会想这么多,在他的认识里:反正这些任务我都要完成,反正等我做完了时间也不会早到哪里去,什么“做完功课再玩儿”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儿,那我就慢慢来吧,催我也没用。

对于一个初入学的学童,两小时的连续作业时间比较长,在长时间的疲劳作业中,对于“比较不敏感”的孩子来说,难以将父母承诺的“两小时后”的奖励转换成漫长的学习过程中的新的动力。

我建议妈妈改变之前的策略,不再强调“你做完功课再玩儿”,而是可以借鉴学校的35分钟一节课的时间节点形式,跟孩子有个新的约定:做15分钟功课就休息5分钟(这个时段设定是机动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协商调整),休息时间里,画画、游戏你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一到就进入下一个学习时段,你自己决定每一段时间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妈妈不催(有些时候成人的不当催促会因为打断了孩子连贯的学习行为而适得其反)。

这样的调整,适应了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允许他以他能够达到的方式去完成分阶段目标,奖励因为触手可得也可以起到激励作用。一个阶段实施下来,成效初现:因为大目标得到阶段分解,父母和孩子的焦虑都有所缓解。

孩子做作业时,妈妈不单陪在身边给予及时的辅导,更是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孩子学习行为中的亮点,并努力去理解孩子的行为。比如在拼音学习过程中,学到复韵母“iu”,他会学着拼音卡片和课本的样子在画本上画张邮票,然后标注好这个复韵母;学到整体认读音节“wu”时,会画一间漂亮的带烟囱的屋子,屋外还有汽车、树木、鸡鸭,然后标注好这个音节;学习英语单词“sing”时,他又会在画本上画上一个人立在话筒前歌唱,身边有认真拼写的单词和飘荡着的音符……

这些看似费时多余的动作对他而言却是恰当的、合适的、有效的学习行为,经过这样的写写画画,他构建了自己的理解和记忆体系。了解到这些,妈妈对孩子的“磨蹭行为”多了理解。同时发现孩子了解了相关的要求后,还是愿意努力去达成目标的。比如整理书包这件事,一开始总是要妈妈一遍遍提醒、一遍遍教。当他知道了这是他必须要做的事,并且理解了动作要领以后,就做得很好。

由此,妈妈相信:“他只是起步比较慢,他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协助,我愿意用更多的耐心和智慧去陪伴、鼓励孩子。”

而孩子脸上洋溢的自信的笑容更是带给妈妈无尽的安慰:“小蜗牛比起其他同学来有很多的不足,但在大家的呵护下,他在一天天进步。”

就这样,在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和爱护下,渐渐地,小蜗牛能赶上大家的节奏了:在学校的“光盘行动”的引领下,他的进餐速度加快了,餐盒里的食物能吃得干干净净了;听写、默写时不再需要老师为他做特别停顿了;数学的练习卷,他能在规定时间里完成所有内容了……用老师和妈妈的话说:先不管他可以得几分,首先他可以跟上大家的节奏,不再完全依赖别人的提醒和督促就已经是进步。

是的,人生是一场长跑,重要的不是谁跑得最早、最快,而是谁跑得更持久、更远。

期末练习后,学习节奏相对放慢了,妈妈会在晚上安排自己的一些娱乐和运动项目,留孩子在家自己学习。那天等到妈妈回来后,外婆高兴地夸赞孩子:“宝宝今天做了很多寒假作业,还画了画了。”妈妈当即高兴地说:“真是太好了!看来以后你完全可以自己做作业,妈妈就能经常去打羽毛球、去锻炼身体了。”这样的话,孩子听了,心里也是满足的。在一个充满爱和欣赏的环境中,他不必讨好谁,他只要努力做好自己,就可以带给妈妈那么多的快乐,真好!

个案反思

教育其实很简单,我们对孩子要有四颗心:爱心、用心、耐心和信心。在我看来,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宇宙,他会需要积聚足够多的能量在合适的时候用力地爆发。所以,当他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时一定是有他的理由的,成人要做的就是放下自己固有的观念和视角,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诉求,发现他的行为中正向的力量,去尊重他、理解他、协助他、鼓励他,这一切,源于我们对孩子的信任、对孩子的无条件的爱。当孩子拥有了足够的力量和自信,他的独立意识得到唤醒、独立能力得以生成,那么,依赖之类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解决。

和孩子在一起的日子并不很长,当我们因为被信任、被依赖时,就获得了一个机会可以静静地倾听、细细地了解孩子:他想要怎样的帮助,他的发展空间在哪里?我们要他独立,不是为了斩断彼此的联接,只是为了在这个温暖的联接之上再发展出更有力量、更有韧劲的关系,是为了和孩子一起做更好的自己。

猜你喜欢
蜗牛爱心妈妈
爱心树(下)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蜗牛说
爱心
小蜗牛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蜗牛(共3则)
不会看钟的妈妈
蜗牛